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________________。
①高快强,是团结的根基,是个体层面的自我超越。
②奋斗的真谛在于过程,而绝不止于结果。
③如何才能更高更快更强?
④“不满足,永远是向上的齿轮”,运动员每一次对自我极限的挑战,都体现了奥运精神对人类困境的飞跃。
⑤答案是唯一的,奋斗,只有奋斗。
A.①③②⑤④
B.③⑤②①④
C.①③⑤②④
D.③⑤①④②
2、“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寥寥数语传递出别样的温情。
B.宁静的乡村隐含着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热闹的古镇彰显着中华商业文明的辉煌。
C.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厅里,各省市劳模正襟危坐地等待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D.元宵夜,在园博园赏灯的人摩肩接踵,节日氛围十分浓厚。
4、诗歌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盖①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⑦!”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盖:如果。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③汩: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忝,辱。⑦所生:生身父母。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千里从师(__________) (2)夙兴夜寐(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3】朱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流露出的感情十分复杂。结合全文,你能从“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中读出这位父亲心中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6、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写出下列汉字或拼音。
红装素裹(_____) 妖ráo(____)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中“舞”和“驰”用得很有特点,请赏析一下。
(3)写一段话,运用上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至少一种),描写一种自然现象,50字左右。
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围绕“荷”这个主题,学校开展了“网上读写与交流”系列活动,你也积极参与其中。
⑴【消息撰写】你班小华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则消息:
昨日,记者从泰州市政协获悉,明日上午9时,将在天德湖畔,举办第六届荷花节开幕式活动。据介绍,荷花节大约在每年的6月下旬左右举行,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本届荷花节将展出各品种荷花,市民又多了一个赏荷消暑的好去处。
请你帮小华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品莲句】下面是两组与“莲”有关的诗句,请你说说莲在诗人笔下所寄托的情感。
①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宋·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明·袁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写交流】小华还在论坛上向大家征集对联下联。他拟出的上联是“陶渊明心胸旷达偏喜菊”,如果你跟帖,请你结合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关内容,尝试对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文名句。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秋风所破歌》)
(6)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二章》)
9、致命的温柔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强者,几乎没有什么海洋动物能够伤害到它们。鲨鱼的凶悍,不仅在于高居食物链的顶端,通吃海中众生,更在于它们那戏耍已经到手猎物的本性。比如,当海豹、海狮和信天翁等动物不幸成为它们的猎物时,鲨鱼却不急于开吃,而是将猎物在水面上抛来抛去,戏耍一番,使得猎物在毙命前饱受煎熬。
②那么,号称海洋霸主的鲨鱼,就没有天敌吗?如果有,那它又是怎么被吃掉的呢?食物链就是一个奇怪的系统。鲨鱼虽然强悍,但它也有致命的天敌,那就是盲鳗。盲鳗弱小,论实力本不是鲨鱼的对手,鲨鱼的一颗牙齿都要比它重几十倍。
③目空一切的鲨鱼,早就习惯了各色鱼族的追捧献媚,有的是想捡拾残骨碎肉,有的是想借助鲨鱼之威吓退自己的敌人。所以,鲨鱼对活动在自己身体周围的小鱼并无提防。但盲鳗自有它们的杀手锏,当它们开始接近鲨鱼时,就装得很从容自信,悠哉轻松。何况,盲鳗是以亲昵温柔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鲨鱼对它们的到来没有任何警觉,甚至和它们嬉戏。在嬉戏中,盲鳗用黏滑的吸盘吸附在鲨鱼身上,而将其中的利齿藏好,缓缓滑向鲨鱼鳃边。它那不断分泌黏液的吸盘,在皮肤上移动,想必是麻酥酥的,所以鲨鱼美滋滋的,很是受用,鲨鱼已然把盲鳗当作自己的朋友了。
④这个时候,盲鳗战胜鲨鱼已经是稳操胜券了,但盲鳗依然不紧不忙,在鲨鱼的边停留了好一会儿,才在鲨鱼盯住一只海龟时迅速闪身而入,进入鲨鱼的身体。至此,它们将在这海洋霸主的体内一显身手,让稳居食物链顶端的鲨鱼尝尝这温柔杀手的厉害。进入鲨鱼体内的盲鳗,它们吸盘的口内有肉质的舌,舌上有两排角质利齿,以活塞状啃食猎物,每条盲鳗一小时能吃下自己体重两倍的血肉。这小东西集体观念还挺强,一边进食一边释放黏液向同类传递信息,呼朋引伴,分而食之。用不了多久,一条鲜活的大鲨鱼便被它们从里往外吃得只剩下空荡的皮囊。
⑤鲨鱼本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海洋中的霸主,可在弱小的盲鳗面前却败下阵来。盲鳗战胜鲨鱼的道理启示我们:再强大的对手也有弱点,强敌好防,但是面对温柔的杀手,往往是防不胜防。
【1】鲨鱼为什么对活动在自己身体周围的小鱼并不提防?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第③段中加点的“杀手锏”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苔花如米努力开
积雪草
(1)是在山里,与那些苔米花猝然相逢的。
(2)夏天里,最贪恋的便是那一丝清凉,手编的竹席,芭蕉叶子的蒲扇,五颜六色的冰激凌,犹不能解去心中腾腾的暑气,一狠心,丢掉了手中杂七杂八的事情,斩断了那些杂乱无章的牵绊,和烟火尘事小别,跟随朋友去山中小住几日。
(3)山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山泉清凌,唱着你听不懂的歌。树木苍幽,毫不吝啬地铺张着阴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小草,随风尽情摇曳。那么久了,一直被那些烦心琐事纠缠不休,心中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终于在一瞬间松弛下来,坍塌下来,说不出的好,说不出的舒爽。
(4)阴凉浓郁,那不是一棵树所能给予我们的,那是大片大片的树木叠在一起,绿意涛涛,浓阴蔽日,有一股清凉兜头盖脸地铺下来,心中满满的都是清静与安宁。茫然四顾,都是惊喜。
(5)心安。神凝。
(6)顺着石阶慢慢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上长满了青绿的苔藓,脚下一滑,险些摔倒,有人抢着来扶我,我笑,我又不是林妹妹,没那么娇气。再看旁边,石头上、树木上、台阶上,很多阴暗潮湿的地方,都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那种绿,有翠嫩的绿,也有浓郁的绿。
(7)真的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石苔花,在路边,在溪旁,在南方悠长悠长的小巷里,也曾在青石板路上遇到过这种绿色的苔藓,湿、滑,一不小心,便会让人摔一跤。灰瓦粉墙的屋子,院墙上爬满了藤萝植物,偶尔有裸露出来的地方便生满这种青苔。
(8)从来没有觉得这种苔花有多美,它们小如米粒,小到让人漠视它们的存在。此刻,在山里,我盯着那些铺满石头、长满树干的苔米花,小小的,绿色的,连片的,分不清彼此,却都是一派生机盎然。
(9)说是苔花如米小,其实青苔无花,也没有种子,可是它们一样是子孙满堂,处处青苔处处花。清代散文家袁枚,不知在什么情景之下,兴致盎然地赋了一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前两句,说的是苔花这种植物,生活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后两句,笔锋一转,自然就有了励志的范儿,犹如米粒一样渺小的苔藓,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盛开着。
(10)牡丹富贵,自不用说,花瓣层层,堆叠如云,乃是花中之王;梅花孤傲,冰骨玉肌,香魂一缕,傲雪盛开;兰花清幽,有花中君子的美名,守得寂寞,享得孤单,淡定雅致。这世间,还有很多花儿,比如玫瑰的幽香, , ,好看的花儿比比皆是,苔花算什么呢?它能算是花吗?卑微到尘埃里,花小如米粒,生活在溪旁、路边不起眼的地方,时常静默,无人问津,就连山间中一朵小野花的命运都会比它出彩。
(11)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选择的。花有花语,人有人言,这花儿其实也和人一样。不管境遇多么糟糕,不管命运多么不公,努力地盛开,全力以赴地去活,存在过,努力过,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12)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难道我还不如一朵小小的苔米花吗?活得开心、快乐、尽情,才是最重要的事。
(13)站在清幽的山里,闭上眼睛,在这天然的氧吧里,深深地吸一口气,悠然,怡然。
(14)听说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宇,是尼姑庵,庵中有几个尼姑,守着偌大的一座庙。香火不算很旺,偶有人来。
(15)有苔米花在庙宇的背阴处,向阴而生。
(16)向阴而生,这是它的命,也是它不能选择的选择。
【1】阅读全文,说说苔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2】根据文意,在第⑩段空缺的横线上补写上两个恰当的句子。
【3】文章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4】选文第⑨段引用清代散文家袁枚的诗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第⑩—(11)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阅读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选文第(16)段的理解。
11、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家教与门风”
(1)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正常,囯家机体才会健全。因此,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门风,是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2)重视家庭教育,先从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做起。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因此《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
(3)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曲礼》、《少仪》、《内则》以及《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教育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操作性强,孩子易接受。每天涵泳其中,久而久之,自然内化,使德行纯正。家庭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 。人要上进,不走歧路,必须读书。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于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颜之推曾说,神情未定,最易受外人影响。他还说,墨子看到洁白的丝放入染缸后马上变黑,联想到人交游不慎而败德,非常伤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 。国家机构的运作、公共设施的建造等,都仰赖于政府的税收,因此,及时缴纳赋税,是民众应该尽的责任。不少家训将此作为家庭守则之一,如福建永定客家《胡氏族规》第一条便是:“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担当。
(6)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司马光《家范》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他批评做长辈的大多只知从物质上满足子孙,致使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也”,教育子女应当树立真正的人生追求。
(7)由此可见,古代家教中包含着接地气、扎扎实实改变乡风民俗的有效举措,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它们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从行为入手,达到“ ”的教育效果。父母对于女的教育,使用先祖传下来的古训,更容易为子女接受。经过代代相传,就能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而家家风正气清,则民风必定良善;自然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这对于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那些经由修身、齐家之道的教育而出仕为政的人,官风一定是整肃的,这点是得到历史证实的。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家教传统并没有过时,其中尚有大量宝责养分值得我们吸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耍使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阅读第(4)-(6)段,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第(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以下文字放在文章的第_______段之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由于重视家庭教育,各地出现许多文化世家,最负盛名的是山西闻喜的裴氏与福建莆田的林氏。裴氏家族敦行文教,门风谨严,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举世称羨。莆田林氏,明清两朝的533年间,出进士 644名,民间有“无林不开榜”之说。
【5】在第(7)段的“ ”处填入合适的诗句( )
A. —览众山小 B润物细无声 C.道娃无晴却有晴 D.淡妆浓抹总相宜
12、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的句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唐代诗人杜荀鹤,有题为《小松》的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可见,人的成人,有一个慢慢熏陶的过程;松的成材,有一个渐渐参天的过程。所以,宋朝人程珌在《丙子轮对札子》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与之染,则日渐月染。”
请以“日渐月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