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遂宁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你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对一位老奶奶说:“看到你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学生在考场外紧张等待考试,带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C.王嫂挑选香蕉,不满意,转身离开,老板念念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王强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 2、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讽刺小说——吴敬梓——明代

    B. 《荷叶·母亲》——散文诗——冰心——谢婉莹

    C. 《蝉》——法布尔——昆虫学家——英国

    D. 《资治通鉴》——纪传体通史——司马光——史学家

  •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B. “我在母亲怀里。”一句中,“在”是介词。

    C. “面部表情”是偏正短语,“身陷囹圄”是主谓短语。

    D. “在恼怒痛苦之时,走近它是很危险的”一句的主语部分是“走近它”。

  •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衡水,古时地处燕南赵北,东与齐鲁接壤,历来是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处,千百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能治国的宰相,武能安邦的将帅;有著书立说的思想家,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开馆讲学的教育家,蜚声文坛的文学家,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还有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仁人,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志士,以及叱咤风云、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领袖等等。

    ①母仪天下的太后 ②名贤俊杰史不绝书 ③人文资源丰富 ④有主政一国的帝王 ⑤得文化发展风气之先 ⑥文化积淀厚重

    A.⑤⑥③②④① B.⑤⑥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⑥⑤ D.③②⑥⑤④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注释)①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②明惠:聪明智慧。惠,同“慧”。③《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④《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是泛指古书。⑤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⑥扉屏:门扇屏风。⑦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断两处)

    乃 剥 庭 中 桑 皮 以 为 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嫁瑶无______

    (2)云:“贾逵非力耕所得……”______

    (3)期年,经文通遍______

    (4)赠献者积粟______

    3下列句子中,与“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 今吾嗣为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投诸渤海尾,隐土之北。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2)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5文中记述的汉代著名学者贾逵学习轶事,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谈他在读书方面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①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②江汉:汉江,流经梁州。③萧疏:稀疏。④斑:头发花白。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2诗的结句“淮上有秋山”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虽然民间称牛为“丑牛”,但牛在人们心中并不丑,反而是美好的形象。牛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忠实地陪伴着人类,我国的①牧业很发达,牛是重要的牲②,全身都是宝,丰富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在我们的传说中,牛也是个好形象。道教创始人“老子”,也就是后来变成神仙的“太上老君”,不骑龙,不骑虎,偏爱骑个大青牛。“牛郎织女”也有一个老黄牛忠实地为他们服务。《西游记》中的“牛魔王”还和孙悟空拜过把子,他的妻子“铁扇公主”、儿子“红孩儿”,也都法力高强。《岳飞传》中有一个侠义心肠的整天乐呵呵的牛皋,人见人爱。

    千百年来,关于牛的典故可谓是(甲),比如孺子牛的佳话、③高贩牛的趣闻、吴牛喘月的典故等,让人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也活跃着许多有着牛的品格和秉性的人物(丙)敢于开拓创新的“拓荒牛”,如李兰娟;吃苦耐劳的“老黄牛”,如袁隆平;认准真理而不退让的“老犟牛”,如治沙六老汉;年轻而不畏困难艰险的“出生牛犊”,如李子柒(丁)这些“牛人”怎不令人(乙)!

    牛年已到,让我们跨上“神牛”,奋勇前进吧!

    【1】文中下列加点字①②③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xù    ②chù   ③xuán

    B.①chù   ②xù    ③xián

    C.①xù    ②chù   ③xián

    D.①chù   ②xù    ③xuán

    【2】小茗同学给文中(甲)(乙)两处选填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甲)汗牛充栋  (乙)耿耿于怀

    B.(甲)汗牛充栋  (乙)肃然起敬

    C.(甲)脍炙人口  (乙)耿耿于怀

    D.(甲)脍炙人口  (乙)肃然起敬

    【3】小茗同学去博物馆参观,看到一幅画,是依据诗句“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所作。这两句诗是我国______朝著名诗人_____(人名)所写。

    【4】在第三个文段(丙)(丁)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丙)句号  (丁)句号

    B.(丙)冒号  (丁)省略号

    C.(丙)句号  (丁)省略号

    D.(丙)冒号  (丁)句号

    【5】下面是四位同学在读完文段后写的对牛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黄牛的眼睛像两只大铜铃,两只弯角青里透亮,那一身黄毛像绸子一样光亮,好不威风!

    B.老黄牛特别温驯,一双信任人的大眼睛,总是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你稍稍示意,它就言听计从。

    C.老黄牛,在我心里,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忠于职守、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的化身,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

    D.牛是勤奋的化身,初三的我就是一头健硕的牛,晨曦中总有我勤劳的身影,夕阳下总有我忙碌的坚持,在学习的园地里,我要留下一行行奋进的足迹。

    【6】下面是四副跟牛有关的对联,正在初三求学路上奋斗的你要挑选其中一副激励自己,你会选择哪一副?(  

    A.上联:百风迎春朝旭日   下联:五牛衔穗兆丰年

    B.上联:春满神州书画卷   下联:牛临华夏入诗篇

    C.上联:挺身勇灭官仓鼠   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

    D.上联:千帆竞渡千重浪   下联:万牛奔腾万里春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品。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勿以恶小而为之, 。(陈寿《三国志·蜀志传》)

    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  

    泪眼问花花不语,   。(欧阳修《蝶恋花》)春夏秋冬是古典诗词长盛不衰的话题。

    ,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淡淡的春意;

      ,听取蛙声一片是宜人的夏韵;何当共剪西窗烛,

    是缠绵的秋思;夜阑卧听风吹雨,

    是伤怀的冬寒。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 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 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D.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B.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垂向大地的杨柳

    李 天 扬

    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  11月7日,“丰子恺文化专列”开行。上海地铁11号线1109号列车的拉手和车壁上,印上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哲语。子恺漫画,触手可及,触目皆是,这样的车厢,真好。

    今年11月9日,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地铁方面说,开行“丰子恺文化专列”,一则,是向大师致敬;二则,欲传递“讲文明树新风”的文化正能量。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蕴含深远,远非“讲文明树新风”可概括,而欲用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作,来树今日之“新风”,倒也不无幽默滑稽,当然也说明,好的艺术作品能超越时空。

    丰子恺先生有一名篇,曰《车厢社会》。先生在描绘了火车车厢里的种种情状后,总结说:“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今天,仍可以把地铁车厢喻为小社会,有了丰先生的画,这个“车厢社会”,会清朗许多罢?

    这两年,丰子恺先生的画很热。由某家机构推出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全国的报纸上遍地开花,隔几天,就登一回,一登就一整版。大报一个整版的尺幅,几乎就跟原作一样大了。广告发布者的自我定位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口气不小,移来形容丰公画作,倒也贴切。

    在网络世界,丰子恺先生同样广受追捧。在微博上,有几个账号常常发表子恺漫画,粉丝量大、转发者众;在微信上,“朋友圈”里,关于丰先生的帖子,很不少,也很受欢迎。

    子恺漫画受欢迎,原不算什么新闻。但近一两年来,似乎特别热门,特别能击中世人的内心。为什么?我想,这恐怕与戾气横生、信任缺失的时风有关。老人倒地要不要扶成为问题,因为年轻人不让座老人也会大打出手,医闹频频导致医生护士要习武防身……常常看到类似新闻,总不免会有窒息之感。于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像冬日阳光,像新鲜空气,让人温暖、神清。今天,确实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对丰子恺先生,我们从来就不陌生。描写、称誉他的文章,不知凡几。我以为,还是朱光潜先生说得最妙:“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

    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于1925年,距今88年了。对当年的情状,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的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

    子恺黑白漫画,就是这样以相当简陋的面目面世了,也有人将丰子恺先生誉为中国漫画的“鼻祖”。对此,丰先生说过:“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抗战爆发以后,丰子恺先生改画彩色风景人物画,原因之一,是彩色画装裱之后,像个样子,可以卖画贴补家用。为此,丰先生曾订过几张“润例”,但是,他的画润一直很低。自己的画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要“贱卖”呢?丰子恺先生在给友人谢颂羔先生的信中曾说:“艺术品犹米麦医药,米麦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饥,医药贱卖可使大众皆得疗疾,艺术品贱卖亦可使大众皆得欣赏。”持有如此想法,并坚持这么做的大画家,还有第二人否?

    接触过丰公后人的朋友,都感叹丰氏温厚家风代代递传。2002年底,丰公后代一起在天山茶城开了一家画廊性质的小店铺,叫“丰子恺艺林”。丰子恺先生的幼女丰一吟老师只要有空,便会在周六下午去那里坐坐,会会朋友、见见读者。如此,坚持了好几年。那些年里,我想见丰一吟老师,便于周六去“艺林”。店里最受欢迎的,便是丰一吟老师临摹父亲的画作和她的书法作品。订的润格,也极低。甚至,比所谓“下真迹一等”的印刷品还低。但是,丰一吟老师老怕价定得高了。

    丰一吟老师拦着不让买,说:“你是工薪阶层,这手卷要好几千,你不要花这个冤枉钱,让有钱人买吧。”我只好听她的话。可是,因为实在太喜欢,心里老是放不下,又不敢悄悄买回家。如此纠结数日后,发短信恳请丰老师俯允,终于如愿请回手卷。几年后,丰老师说,这样的长卷,她爸爸画得极少,她也只临过这一幅。

    另有一次,见一位顾客要请一幅丰一吟老师的书法作品,问清价钱之后,他觉得开价实在太低,硬是多付了好几百。丰老师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像不像君子国,讨价还价是反着来的。”

    虽然丰子恺先生秉持“贱卖”的原则,但是,他的画在大家的心里,即使仅以金钱论,也从来不“贱”。在拍卖市场上,早已是天价了。要论丰画的艺术价值,相关鉴赏文章也汗牛充栋。其中,还数叶圣陶先生说得最为到位:“子恺的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给了我一种不曾有过的乐趣。这种乐趣超越了形似和神似的鉴赏,而达到相与会心的感受。”

    相与会心,也正是一代又一代读者读子恺漫画的感受罢?

    子恺漫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魔力?这是与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观、艺术观分不开的。熟悉丰公画作的人们都知道,丰先生最喜画杨柳。这又是为什么呢?先生于1935年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回答了这个问题。

    丰子恺先生是这样写杨柳的:“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看到这里,你们一定和我一样,想到了丰先生那封信里说的“贱卖”。

    那么,杨柳的优点,仅仅是“贱”吗?当然不是,请看丰先生接下来的描述:“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丰子恺先生画了那么多杨柳,是画“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丰先生品格高、艺格高、地位也高,但他“高而不忘本”。他,不也像是一棵垂向大地的杨柳吗?正因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么喜爱他的画,与他相与会心。

    丰先生虽然因为那场动乱,未享高寿,没能等到苦尽甘来的那一天,更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会看着他的画、拉着他的画坐地铁,但是,自己的画能穿越时空,温暖后人的心田,洗涤后人的心灵,丰先生或许在作画时,就想到了呢。

    1925年的那个秋天,丰子恺先生用图钉把一幅幅画别在壁上,恰似亲手插下一根根杨柳枝。今天,插枝人虽然早已不在了,但那根根枝条,早已经长成棵棵大杨柳,绿树成荫,翠拂今人,泽被后世。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气 (  ) (2) 息 (  )  (3)临 ( ) (4)洗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要论丰画的艺术价值,相关鉴赏文章也汗牛充栋

    (2) 子恺摩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

    3文章开篇说“丰子恺回来了,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请概括出丰子恺“回到我们生活中来了”的具体表现。

    4本文勾连有致,结构谨严。丰子恺先生的第一本画集出版情状,编者叶圣陶先生有过生动的描写:“画都没有装裱,用图钉别在墙壁上,一幅挨一幅的,布满了客堂的三面墙壁。”请在文中找出与这一句相互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前后这两处相互照应的句子各体现了丰子恺怎样的形象。

    5说说下面描写杨柳的名子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垂向大地的杨柳”中的“杨柳”有哪些含义?

    7作者说:“ 对丰子恺先生,我们从来就不陌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一定有像丰子恺先生形容的“杨柳”一样的人,普通却不平凡。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个这样的身边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 11、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④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⑤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⑥A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⑦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⑧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⑨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⑩“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⑪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⑫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⑬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⑭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B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文卡是个有些自私、怠惰、爱面子,又不知感恩的人,不顾母亲在生活和情感上需要。

    B. 文卡在进城半年以后成了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作者借此告诉人们城市生活是扭曲心灵、泯灭良知的源头

    C. 文卡没有给母亲寄去预算剩余的10个卢布,是因为他觉得这点钱太少,不能帮母亲解决家里的困难。

    D. 造成文卡对母亲来信情感变化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无趣,实际上深层原因是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理解和关爱。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⑥段A句中的“扔”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说说理由。

    (2)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第14B句。

    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5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是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发挥想象,续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文字。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相遇,让生活色彩斑斓;相遇,让人生丰富深刻……

    请以“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作为作文标题。

    (2)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3)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