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讯等先进技术,将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 ②③④①⑤
B. ②⑤①③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③②①④
2、下列选项中的两个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3、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散文同小说、诗歌、戏剧并成为"四大文学样式"。
B.《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你是吃米饭,还是吃馒头"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D.老师敲开了王刚同学的家门,王刚的父母迎上来,感激地说:"老师光临,蓬荜生辉!"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文中能连翻四十八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属于戏曲四行当中的角色。“戏曲四行当”指生、旦、净、丑。
B. 《关雎》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四书”之一,共 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女娲造人》中的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是造人补天、福佑社稷的神,社稷分别指土地神和谷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
D. “香菱学诗”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故事。故事中黛玉提到诗“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这里“对子”也叫“对联”,它讲究结构相应、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画线的字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受恩感激:_________________
(4)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为坛而谋,祭以尉首
B. 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C. 不求闻达于诸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D.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日夜操劳,南征孟获后又北伐操魏,为的是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B. 力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诸葛亮意在提醒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C. 诸葛亮认为,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没有劝慰后主宣扬圣德的忠言,那么就是由于他们办事拖沓,不能雷厉风行造成的。
D.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一句,表达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决心。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正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的第一节中“你从柳树梢头望我”,第二节中“我从椰树梢头望你”,树木的变换暗示了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3】同样是满月,为什么第一节说“圆”,第二节说“满”?说说你的理解。
7、为了让同学们合理使用手机,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
智能手机不仅为中学生带来了新鲜的资讯,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手机作为最好的百科工具书,与普通的纸质工具书相比,它不仅检索方便,还便于随身携带,成为了使用度最高的人工智能产品。
材料二:
据调查,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使用手机,也成为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因素之一。手机强大的查询功能,使得许多青少年遇到问题直接到网上寻找答案,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材料三:
知名作家叶永烈最近在他的博客中发表文章称,“百度百科”中存在不少错误,担心对上网查询的读者造成误解。如“叶永烈”条目中,列出的“叶永烈看世界”书目杂乱,所用资料也略显陈旧。
【1】同学们为这次主题班会拟了两条宣传标语,你觉得哪一条好?为什么?
①自觉拒绝手机,聚精会神学习
②送你一双慧眼,科学使用手机
【2】你要在主题班会上发言,请针对以上材料,对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提出几条建议。
8、默写。
(1)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6)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 (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惋惜中;它也在王湾对“ ,江春入旧年”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8)每个中国人,都在诗歌中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长大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中的春蚕和蜡烛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当我们有了更多的心事时,与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浩荡的悲伤相比,我们的心胸就会稍稍开阔。诗者,天地之心。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老电话号码
肖复兴
①记忆中的那个夏天,是那样地明亮而炎热。那是1959年的夏天,我十一岁,读小学五年级。暑假前最后一节体育课打篮球——刚刚上完,班主任徐老师站在操场边,叫着我的名字,招呼我过去。我跑了过去,看见他身边站着一个高高个子的男人,正笑眯眯地望着我。他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没有见过他。看样子,比我们徐老师还要年轻,不到三十岁。
②徐老师向我介绍他说:这是少体校的航模教练叶教练。叶教练到咱们学校选人,看中你了!他对我说:我看你一节体育课了,也听了徐老师对你的介绍,愿不愿意到少体校跟我学航模?
③说老实话,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航模是什么,我不怎么想学这个航模。但徐老师对我说:学航模不仅要求身体好,学习成绩也好才行,航模是体育,也是科技。然后,又补充一句,叶教练在咱们学校就选中你一个。这话说得我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④放暑假的第二天上午,按照叶教练说的地址,我去龙潭湖边上的体育馆里找他报到,就要正式开始我少体校航模队的训练了。非常巧,少体校篮球队也在那里招生,这才是我喜欢的呀。鬼使神差的,我去那里报了名,教练让我投了两个篮,又让我跑了一个三步跨篮,居然收下我,当天就参加了训练。第一次在木地板的篮球场上打球的感觉,比我们学校的水泥地不知强哪儿去了,便早把叶教练忘到了脑袋后面。
⑤可惜的是,一个暑假下来,我被篮球队淘汰,教练认为我的个子以后不会长高。我再也没有去过体育馆,近在咫尺的少年体育生涯,仓促又苍白地结束了。
⑥记得那样的清晰,是1963年的寒假刚过。那一年,我读初三。一天清晨上学路上,我路过花市大街,进了那里的锦芳小吃店,想买个炸糕吃早点。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难道一定是炸糕,就不会是油饼吗?因为排队站在我前面的那个人买的也是炸糕。当然,如果是别人,我也不会记得那么清楚,他买好炸糕,回过头来,望着我笑了笑。我开始没有认出他来,以为那笑只是出于礼貌。等我买好炸糕,准备出门的时候,看见他在门外等着我,对我说:不认识我了?我是叶教练呀!我才想起来,是叶教练,忽然非常的羞愧。快四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个子长高了一头多,他居然还能一眼认出我来。而我四年前辜负了他的好意。那一刻,我真的怕他问起我那一年为什么没有找他参加航模队?更怕他说我可是看见你参加了篮球队的哟!
⑦他没有对我提及往事,只是问我现在在哪儿上中学?我告诉他我在汇文中学,他说是好学校,我就知道你差不了!然后,问我:还想不想学航模了?我垂下头,没敢回答。他接着说:还是跟我学航模吧!我觉得你一定是一个很不错的航模运动员!说着,他从他的背包里掏出一支笔和一个本,在本上写了一个他的电话号码。他把那张纸从本子上撕下来,递给我说:这是我的电话,你如果想学了,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⑧我们就这样在小吃店门口分手了。我走得很匆忙,现在想想,有些像逃跑的意思。因为我从心里不怎么喜欢航模,我想我不会给他打这个电话了。我走了几步,回头一看,他还站在小吃店门口向我挥手。我心里想,他要是个篮球教练多好啊!
⑨算一算,五十二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叶教练。前些天,整理旧书旧笔记本,从一个笔记本里竟然看到了这个老电话号码。纸已经发黄,那种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纯蓝墨水的笔迹,也已经变淡。面对这个老电话号码,我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过去的一幕早已如童话般谢幕,那种充满着善意甚至纯真,和对一个十几岁孩子由衷期待的情感与心地,也早已经变淡甚至变色。
⑩明明知道,这些年来电话号码早已经数位升级,变化得面目皆非,但我还是在电话机上按下了这个老号码。话筒里传来的只是盲音。如果是五十二年前,话筒里传来的一定是叶教练的声音。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满是泪花。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 叶教练 | “我” |
1959年的夏天 | 选“我”到少体校学航模 | ① |
② | ③ | 逃跑似的走了,心想不会给叶教练打电话 |
【2】请简要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3】“我开始没有认出他来,以为那笑只是出于礼貌”一句,写“我”没有认出叶教练,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满是泪花”。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叶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
10、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一碗情深
李光彪
(1)在那个肠胃生锈的年代,我和二姐如母亲饲养的两头猪崽儿,肚子像条大麻袋,再装多少吃食进去都感到饥饿。因此,二姐和我常为吃饱肚子而争执打闹。
(2)家里吃饭盛菜用的全是土陶碗,由于没有丰盛的菜上桌,一家人的碗七大八小也没几个,除了装菜的钵头汤碗碴儿、大碗外,每人只有一个碗。有一次,我麻利地帮母亲拿碗、端菜、收碗,慌忙中,手里的碗“咣当”一声落地。碗摔烂一个少一个。
(3)不知是母亲有意惩罚我,还是家里困窘,无钱买新碗。吃饭时,母亲总是让二姐定量先吃,等二姐吃完后,再把碗洗干净,用同一个碗舀饭给我吃。我守望在二姐的旁边,看着“吧嗒、吧嗒”细嚼慢咽吃饭的二姐,总是催促二姐赶快吃,巴不得叫二姐直接倒进肚子。常常是二姐才刚端起碗,没吃几口,我就迫不及待对母亲大声喊:“二姐的饭吃完了,快点儿、快点儿,轮到我吃了。”二姐毫不示弱,反驳说:“饭还有半碗呢,催工不催吃。”母亲转过身来一看,便劝我耐心等待。那时的我多么仇恨二姐啊!
(4)后来,省吃俭用的母亲不知从哪儿买回一个小花洋碗,继续采取二姐和我共同使用的办法,早饭二姐先吃,我后吃,晚饭我先吃,二姐后吃,让我和二姐轮流用那个小花洋碗吃饭。轮到我吃饭时,我总是故意拖延时间,让等在一旁的二姐垂涎欲滴,迟迟不让她吃饭。有时,我明知饭快吃光了,可偏要留下一小撮儿在碗底,慢条斯理地一粒一粒数着吃。直到母亲看不过意朝我发火,催我迅速吃完饭,二姐才可以接过我手里的小花洋碗,自己洗刷,交由母亲分舀饭菜吃饭。肚饱眼不饱的我仍不愿走开,站在二姐身边,既监督母亲,也监督二姐,生怕母亲偏心,让二姐多吃多占。
(5)那天,未嫁进家的二嫂的父亲来“踩家”,母亲在灶房里忙前忙后,不仅杀鸡,还做了好几个香喷喷的菜,碗自然就不够用。爱面子的母亲怕我不懂规矩,就舀一碗饭,夹了三块鸡肉,让我先吃,吃饭时,不准我上桌。我“稀里哗啦”吃完后,就被母亲特意安排在屋外的院子里喂猪食,闷闷不乐的我总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公平,为什么让二姐上桌,不准我上桌,便对那几头猪又打又骂,发无名火。母亲知道我的心思,只好又叫二姐来替我喂猪。像只馋猫的我跑到饭桌旁,看着“老亲爹”酒杯旁摆着我那个小花洋碗,专门盛肉下酒。我缠着母亲磨磨蹭蹭想啃鸡脚,母亲说小娃娃不能吃,吃了手摇写不好字;我想吃鸡肠子,母亲说小孩子吃了鸡肠子,连横竖都画不直;我想啃鸡头,母亲又说那是敬长老的;我想吃鸡冠,“老亲爹”却给了二姐,说姑娘吃了长大后才会绣花;我想吃鸡脑髓……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把她碗里的一块鸡翅分给了我,说我吃了长大以后会远走高飞。拿着那块鸡翅,我一下子就飞奔出家门,满村子边跑边啃。
(6)直到我九岁那年,我和二姐头上的三个哥哥,还有大姐,娶的娶、嫁的嫁。我和母亲与大哥一家,二姐和二哥一家,另立门户分家过日子。分家时,二姐和我都想要那个小花洋碗,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母亲的“裁判”下,那个小花洋碗归我所有。从此,我和二姐成了两头分槽的猪崽儿,不再共用那个小花洋碗轮流吃饭了。那个不知多少次被我端掉在地上的小花洋碗,搪瓷已经东一块、西一块掉了很多,乌黑的铁皮斑斑点点露了出来,虽然没有从前漂亮,却成了我吃饭的专用碗。可小花洋碗再好,吃不饱肚子仍是家常便饭的事。而二姐却比我懂事,二哥家有什么好吃的,总会悄悄留一点儿埋在饭下面,端着离开饭桌,跑到我面前私分一点儿给我尝个味道。
(7)就这样,我和二姐如母亲菜园里栽种的番茄、辣椒、南瓜、虹豆,朝夕相处,并肩长大。不知不觉二姐就到了女大当嫁的年龄,我十六岁正读初中时,二姐就嫁到猫街去了,第二年,二姐生下孩子,当了妈妈。母亲带着我去二姐家“送祝米”,我忍痛割爱,把那个小花洋碗当礼物送给了二姐,让孩子用它吃饭。
(8)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家的孩子满月时,二姐来“送祝米”,又把那个多年未见的小花洋碗,用红油漆涂抹过,有些旧,送给了我“掌上明珠”的姑娘。
(9)如今,二姐和我都过上了吃不愁、穿不愁,端着“金饭碗、银饭碗”的富足生活。遗憾的是,我和二姐几乎一年半载都难以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了。
【1】文章围绕一个小花洋碗,写了我和家人,尤其是和二姐吃饭的情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4)和第(6)段的内容。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联系前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6)段画线句的妙处。
【4】第(5)段一连用了五个“想”来描绘“我”上桌后的馋样,这对表现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5】标题为“一碗深情”,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一碗”中蕴含哪些“深情”。
11、(四)桃花流水鳜鱼肥
肖建国
①擦黑,儿子回来了,脚步把村前的小路踩得啪啪响,震得路边的桃花落了一地。狗,跟着就狂吠起来。
②老铁倚墙而坐,眯着眼,瞅着渐行渐近的儿子,不起身,也不吭声。儿子自是瞧见了爹,忙放轻脚步,来到老铁面前,立住。
③儿子掏出烟,递给老铁一支。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A)老铁看不清烟盒上的字,正犹豫着,儿子说话了:“双喜的,十元一盒,我抽得起。”
④老铁这才笑一下,接了。儿子紧绷绷的脸上也绽开些笑容。
⑤“知道村里的狗为啥咬你不?”抽口烟,老铁问。
⑥这个,儿子确实没想到。按理,他是经常回来的,这狗不应该吠他才对。可今儿个怪了。
⑦“因为你不合群,你的心没跟这儿接地气。”老铁乜斜一眼儿子身上的衣服,儿子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套崭新的西装,为此,他还特意打了条领带。
⑧“难道我就不能穿好衣服?”儿子有点不服气。
⑨“当然可以,可要看在啥场合。你回到自己的窝,这种打扮,狗就觉得你变了,能不咬你?”
⑩儿子不屑地哼了一声。
⑪“不信,把这套衣服换上,再走出去试试。”老铁指指墙角,那里有一堆渔具,渔具上面放了一套普通的农家衣裤。
⑫儿子极不情愿地脱下西装。“你火急火燎让我回来,不是为了让我穿这套衣服吧?”
⑬ “当然不是。走,跟我捕鱼去。三月桃花开,鳜鱼肥着哪,谁不馋呢。”儿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乖乖跟着老铁往村外走。
⑭你还别说,这次狗见了他们,没一个龇牙咧嘴的。
⑮路上,有村民打招呼:“王书记,去哪儿?”儿子习惯性张开嘴,想答,却发觉自己错了。老铁说:“走走,去河边抓点鳜鱼。”
⑯村民笑:“你还缺鳜鱼吃,言一声,都往你家送。”
⑰老铁说:“不了不了,自己捕的,那才香。”
⑱听到这话,儿子脸上火辣辣的。
⑲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
⑳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老铁退休后,不愿待在城里,回老家义务当起了这条小河的巡逻员。他不许别人砍树,更不许别人电(药)鱼。有人偷偷做了,他就追到人家屋里去,坐那里不走。直到那人拍着胸脯保证下不为例,他才离开。遇到特别有困难的家庭,他走时,会悄悄放下一些钱。
㉑渐渐地,这条小河日益丰腴起来。
㉒儿子少年时期,多次跟老铁来捕过鱼。他最爱吃的就是鳜鱼,那肉细嫩鲜美,脆香可口,素有“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之说。也因此,儿子对捕鱼这套程序了然于胸。
㉓他们找了个小汊沟,开始挖窝。窝子挖得越深,留下来的鱼将越多。老铁操走锹,儿子说:“我来吧。”
㉔老铁想了想,说:“也好,这大黑天的,你一个人干活,我帮你瞅着,也省得跑偏了路数。”
㉕儿子咂咂嘴,觉得老铁话里有话。于是,赶紧换个话题:“爹,你知道不,我今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呢!”
㉖“知道。”
知道?儿子心里一惊,不再言语了,把浑身的力气全使在锹上。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手掌上也磨出两个水泡。不过,儿子不敢吭声。他知道,老铁正紧紧盯着他呢。
窝子挖好了,星星也撒满天空。儿子看看手机,已快十点了。儿子有些焦急。老铁说:“干什么事非要等到这个时候?今晚就陪我抓一夜的鱼。”
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B)
老铁在汊沟上游放水,儿子便拿起兜兜网扎在窝子后面,这样可把往下游逃窜的鱼挡回窝子里。
做好这一切,父子俩边休息边聊天。再过两三个小时,等露水全下来,鱼儿抢食吃,就可收网了。
老铁说:“你跟我说说话。”
儿子说:“说啥呢?”
老铁说:“说啥都可以。”
儿子像哑巴一样,好半天都没吭声。
老铁说:“要不,我给你唱个歌?”
儿子扑哧笑了:“你给我唱歌?”
老铁说:“对啊,就是你小时候,我教你的。来,我唱,你也跟着唱。”也不管儿子同不同意,老铁就唱了: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老铁唱着唱着,儿子就接上了。父子俩一块儿唱,唱得蛙鸣虫叫,草木散香。露水下来了,好大。
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
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趁老铁不注意,儿子掏出手机发出一条信息:今晚活动取消,今后这样的活动也不许再搞。
发完,儿子陪着老铁一起笑。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老铁说:“走吧,回家。再不回,它们就会跑来接我了。”
(选自《百花园》)
【1】文章以“桃花流水鳜鱼肥”为题,有何好处?
【2】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描写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夕阳的余晖像被顽皮的孩子涂抹上锅烟,黑麻麻的。
B:黑暗中,儿子感觉老铁的双眼像X光,自己内心那点雾霾被照得紧缩一团,不敢放肆。
【3】文中的老铁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
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
仔细体会上述文字,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儿子明白了什么?老铁的大笑有何涵义?
【5】结尾写“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友好且悠长”有何作用?
12、任选一题作文。
(1)中央电视台大型真人秀节目《出彩中国人》自播出以来,很多有特殊才艺的草根在舞台上一展他们的才华,与观众分享他们的故事……其实,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出彩的地方:有人因梦想而出彩,有人因特长而出彩,有人因坚持而出彩,有人因勤奋而出彩…….
请以“出彩”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2015年,著名作家王蒙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如果你整天只知道沉迷在网络中,只看而不思考,你的水平就是网虫。你们看现在的网虫、网迷,哪个顾得上思考?至于‘思而不学则殆’,网络上有句话叫No zuo No die,不作不会死,我看‘殆’就相当于英文die。如果你整天只想着上网,想着发文发帖,可是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没有足够的学问,你的言论最终只会变成雷人雷语。”
要求:①请你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