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
B.新和中学的录播室装修一新,真是蓬毕生辉呀。
C.每一个老兵都有一段历史,每一个老兵身上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D.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很多作品擅长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公输》中墨子的形象惟妙惟肖。
2、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 )
A.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B.《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C.《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D.《阿长与<山海经>》《老山界》《老王》的作者分别是鲁迅、陆定一、杨绛。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笑着对小张说:“你在家自学这段时间,你的自觉性这么高,真让我刮目相待啊”。
B.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C.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培育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D.见到自己的孩子到处惹事不学好,惹得四邻投诉,张先生深恶痛绝,深感对不起去世的妻子的嘱托。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保卫黄河》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B.《老山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回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土地的誓言》由我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所写,该文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D.《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现代作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5、下列短语的结构同类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 互利共赢 中华民族
B.十分思念 生日礼物 蝴蝶飞舞 热烈欢迎
C.阳光灿烂 柳暗花明 精神抖擞 桃李芬芳
D.孝敬老人 拟定方案 体谅父母 善待亲人
6、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池沼(zhāo) 嶙峋(xún) 砌砖(qì) 着眼(zhuó)
B. 雷同(léi) 丘壑(hè) 镂空(lóu) 蔷薇(qiáng)
C. 轩榭(xuān) 庸俗(yōng) 模样(mú) 松柏(bǎi)
D. 斟酌(zhēn) 一幅画(fù) 对称(chèn) 阑干(lán)
7、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震悚(sǒng ) 疮疤(chuāng ) 宰割(zǎi ) 锲而不舍(qì)
B.校补(jiào) 彷徨(páng) 荒僻 (pì) 深恶痛疾(wù)
C.庇护(pì) 独裁 (cái) 粗拙(zuō) 踱来踱去(duó)
D.羞怯(qiè) 揩桌子(kāi) 涎水(yán) 气冲斗牛(dǒu)
8、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当涂掌事当 涂:______________
(2)蒙辞 辞: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 见:______________
(4)及鲁肃 及:______________
(5)遂拜蒙母 遂: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文中鲁肃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9、填空。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沉船之前
(美国)舒特斯曼
(1)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2)一曲终了,三个人拿着琴,各自散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该走向哪里,四周都是慌乱的人群,这艘船上,已经没有宁静的乐土,走向任何地方,都只可能是同样的结局。他们感到茫然无措,怀中抱着他们的琴,却不知道自己的脚该向哪里落下。
(3)华莱士并没有走开、他再次举起了提琴,将琴托央在下巴上,抬起右手,搭弓上弦,独自演奏起来,那动人的音乐声再次在夜空中响起,混杂在无望地四处奔跑着叫喊着的混乱声音之中,渐渐向远处传开。
(4)另外三位音乐家听到了这声音,纷纷驻足,转过身来,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又慢慢走了回来。他们突然知道,这艘船上,只有这一个地方,才是他们唯一的落脚处,他们围住了华莱士,再次加入合奏之中。
(5)在他们的身后,是头等舱的大厅,那里面也是混乱不堪,人们奔跑着,很想找到一处安身的地方,但似乎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感到安全。
(6)老爵士班杰明·古咸由侍从陪同着,从楼上顺阶而下。他头戴着礼帽,拄着手杖,身穿晚礼服,颈上挂着一条洁白的丝巾,脚上的皮鞋被擦得油光锃亮。他的女友欧拔蒂已经坐上了救生艇,他却被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
(7)一名侍者走向他,将一件救生衣递到他的面前,十分恭敬地说道:“古咸先生,这是您的救生衣,请您穿上。”
(8)他站在楼梯上,平静地对那名侍者说:“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
(9)那名侍者知道无法劝说他,也只好任由他了。
(10)侍从搀着他,走到大厅的一角。
(11)“不必出去了,我们就站在这里吧。”他对侍从说。
(12)侍从见旁边有一处比其他地方都高,就建议他站到上面去。
(13)古咸爵士神态安详的走了过去。
(14)侍者为他端来了一杯白兰地。他接过来,彬彬有礼地说道:“谢谢你。”
(15)老史密士一直都在四处走动,自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差不多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老史密士已经察看了整艘船上被水淹的程度。除了船的尾部以外,前半部几乎没有任何一间舱没有进水,整个船头已经被埋进了海中。
(16)这是最后时刻了。他对自己说。
(17)是我回到驾驶舱的时候了。老史密士默默地说道。他知道,如果再晚行动一步,他可能再难以走进那里。
(18)船向前倾斜。他向前走时,有一定难度,但这一点困难,并不能困住他这个老水手。他慢慢地向前走去,终于到了那扇熟悉的门前。他正了正自己的船长帽,又扯了一下制服,推开门,跨进去,站到了里面。
(19)他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他却不能让自己悲剧地活着,他要与这最后一次航行一起成为永恒。作为船长,他别无选择。
(20)在驾驶舱的前部,还有一间小房子,那是属于他的位置。他涉着齐膝的水,慢慢向前走去,到了船长室前,摸索着跨上了几级阶梯,然后推开门,走了进去,转身将门锁上。
(21)船长室虽然比下面的驾驶舱略高一点,却也有了浅浅的海水,并且,海水正在从他刚刚关上的那扇门的缝隙间泄出来。他走近方向舵前,目视着前方,那里是一排玻璃窗。以前,从这里可以看清前面的甲板以及甲板上走动的客人,他的前面只是一片海水。
(22)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种空前的安宁。但他知道,时间正在悄悄地流逝,许多的人正在很快地却也是悄无声息地走向生命的尽头。那是大西洋的底部,是永久的无边无际的黑暗。
(23)历史会为这一天哭泣吗?老史密士不知道,但他知道此刻的自己却是欲哭无泪。
(24)突然,他的周围传来了木板破碎的声音,那看起来柔若无骨的海水,正以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挤压着这间驾驶舱的木板。那些木板根本不可能抵御水的攻势,它们很快就会被彻底打败。
(25)果然,紧接着破碎声之后,是轰然的断裂声。接着,前面所有的玻璃全部都在同一时间破裂,巨大的水柱从四面喷射而入。
(26)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
(27)老史密士最后对自己说了一句话。
(节选自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有删改)
◆小说·情节梳理
【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情节。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场景 | 主要内容 | 经典道具 |
_________ | 华莱士和三位音乐家面对灾难坦然演奏 | 琴 |
大厅一角 | _________ | 酒 |
船长室 | 老船长坚守岗位站着迎接死神 | ___ |
【2】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探讨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有关对话,请补全对话。
| 本文写的是人物群像,突出了他们的共性:尽管身份不一样,但他们修养都不一般。危难时刻,行为如常。 |
| 是的。但是共性太多,文学就缺乏美感了,所以,作者在人物描写上尽量变化不同手法,想方设法写出三者的不同。如第3段画线句写华莱士,侧重拉琴的动作。镇定的他与混乱的人群,对比鲜明。关键时刻,艺术家以音乐抚慰人心。 |
| 你的分析对我很有启发。让我来赏析另外两处人物描写吧。 第6段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6段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伟大的悲剧》结尾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斯科特等人与本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的表现是否可以称为“伟大的悲剧”?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蒲公英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噗”的一声把茸毛吹去。“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个茸毛瞧瞧。
“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小儿子高兴了,从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毛一般飞舞着,四散在狭小的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我爱它这忍耐的坚强和朴素的纯美,曾经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说因爱它而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不是为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做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变成美味了。
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草,掺在一起煮成难吃得连碗都懒得端的稀糊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据新闻杂志的报道,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了苦味就好吃的,我们如法炮制过一次,却再没有勇气去找来吃了。就在这一次把蒲公英找来当菜的时候,我偶然忆起儿时唱的那首童谣,就种了一棵在院子里。
蒲公英当初是不大愿意被迁移的,它紧紧扒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让人以为它枯死;可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眼看着有了生气,过了二年居然开出美丽的花来了。原以为蒲公英是始终扒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势的么?
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一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
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像孩子似的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个刚满周岁的男孩子,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的。
男孩子和紧紧扒住扎根的土地、不肯让人拔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这个“蒲公英儿子”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战争从这个刚一周岁的孩子身上夺去了父母。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
“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
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着蒲公英的茸毛:“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___,欢乐的童年——吃蒲公英,____——___,希望的现实
【2】赏析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3】文章以“蒲公英”为题,有何妙处?
【4】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结合选文和《紫藤萝瀑布》,谈谈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12、有一首《尘埃》的歌曲歌词写道:
一粒尘埃随风飘飘荡荡
风停落花上和她一起芬芳
被鼻尖托起又浸在眼泪里忧伤
钻进书里的时候闻过书香
热烈地旋转在一张唱片上
阳光下飞舞后随着一只鞋在街上闲逛
有段时间只在黑暗中张望
也曾经在钻石上熠熠发亮
一粒尘埃在尘世中的日子就这样
“尘埃”这个物象,又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呢?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150-200字的小片段。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