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B.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 我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十分生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已是熟能生巧了。
D.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济南大明湖小沧浪园联。“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出自《孟子》。
B.“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指平民、老百姓;“待到重阳日”中的“重阳日”是指重阳节又称菊花节。
C.《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D.《黄河颂》《驿路梨花》《围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分别是光未然、彭荆风、钱锺书、普希金。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迭起(dié) 气冲斗牛(dǒu)
B.屏障(píng) 诧异(chǎ) 锲而不舍(qiè)
C.污秽(huì) 嗥鸣(háo) 鞠躬尽瘁(cuì)
D.诘问(jiè) 愧怍(zuò) 鲜为人知(xiān)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登飞来峰》《卖油翁》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 《河中石兽》作者纪昀,字瑒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①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②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
③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④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6、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亭亭净植 植:竖立
B.无丝竹之乱耳 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D.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逆流
7、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格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目前国内疫情有所好转,但远未到达高奏凯歌的时候。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仍在探索阶段,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特别是全国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
没有相关临床症状, 存有病毒传播风险,且对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的传染率很高,给防控带来新的困难。所以,疫情防控 需要慎终如始,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再耐心一些、再谨慎一些,时刻绷紧防护之弦,切切不可麻痹大意!
A.假如 但依然 必须 B.假如 也可能 仍然
C.虽然 但依然 仍然 D.虽然 也可能 必须
8、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甲文作者是______朝的刘禹锡,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人名)。
【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甲文中与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首尾呼应的的句子是 。
【4】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文作者自比诸葛亮、扬子云,并以孔子的话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以此为荣的自豪。
B. 乙文作者自比陶渊明,希望人们不要贪慕富贵,要像菊花那样恬淡、隐逸、与世无争。
C. 乙文作者从陶渊明谈到今世人,希望人们不要贪慕富贵,要像荷花那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D. 甲文作者从山到水再到陋室用类比的说理方式表达了陋室不陋,有德则馨的观点。
9、默写。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毕淑敏
①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叫做荞,家境贫寒,她衣着破烂,夏天总穿短裤,是捡哥哥剩下的。我和她同期加入少先队。那时候,入队仪式很庄重。新发展的同学面向台下观众,先站成一排,当然脖子上光秃秃的,此刻还未被吸收入组织嘛。
②新队员的红领巾,是提前交了钱买下的。荞说她没有钱,哥哥已超龄退队,她可用哥哥的旧领巾。授巾仪式的那天,当辅导员用托盘把新领巾呈到校长手中的时候,低低说了一句。同学们虽听不清是什么,但能猜出来——那是提醒校长,轮到荞的时候,记得把托盘里的那条旧红领巾分给她。
③满盘的新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支棱着翅角。旧领巾软绵绵地卧着,仿佛混入的灰鲫,落寂孤独。
④校长可能不曾听清这句格外的交待,也许他根本没想到还有这等复杂的事。总之,他走到荞的面前时,随手把一条新领巾分给了她。我看到荞好像被人砸了一下头顶,身体矮了下去。灿如火苗的红领巾环着她的脖子,也无法映暖她苍白的脸庞。
⑤那个交了新红领巾的钱,却分到一条旧红领巾的女孩,委屈至极。当场不好发作,刚一散会,就怒气冲冲地跑到荞跟前,一把扯住荞的红领巾说,这是我的!你还给我!
⑥红领巾是一个活结,被女孩拽住一股猛挣,就系死了,好似一条绞索,把荞勒得眼珠凸起,喘不过气来。
⑦大伙扑上拉开她俩。荞满眼都是泪花,窒息得直咳嗽。
⑧我们都觉得那女孩太霸道了。荞一声未吭,把新领巾折得整整齐齐,还了它的主人。把旧领巾系好,默默地走了。
⑨后来我问荞,她那样对你,你就不伤心吗?荞说,谁都想要新领巾啊,我能想通。
⑩毕业的时候,荞的成绩很好,可以上重点中学。但因为家境艰难,只考了一所技工学校,以期早早分担父母的窘困。荞以后的路,就一直在贫困的底层挣扎。
⑪荞是一家印刷厂的女工。早几年,厂子还开工时,她送过我一本交通地图。说是厂里总是印账簿一类的东西,一般人用不上的。碰上一回印地图,她赶紧给我留了一册,想我有时外出,或许会用得着。
⑫说真的,正因为常常外出,各式地图我很齐备。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地收下了她的馈赠。我知道,这是她能拿得出的最好的礼物了。
⑬一次聚会,荞终于来了。她所在的工厂宣布破产。她成了下岗女工。她的丈夫出了车祸,伤了腿,从此吃不得重力。儿子得了肝炎休学,需要静养和高蛋白。她在几地连做小时工,十分奔波辛苦。这次刚好到这边打工,于是抽空和老同学见见面。我们都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紧握着她的手。她的掌上有很多毛刺,好像一把尼龙丝板刷。
⑭半小时后,荞要走了。同学们推我送送她。我打了一辆车,送她去干活的地方。本想在车上,多问问她的近况,又怕伤了她的尊严。正斟酌为难时,她突然叫起来——你看!你快看!
⑮窗外是城乡交界部的建筑工地,尘土纷扬,杂草丛生,毫无风景。我不解地问,你要我看什么呢?
⑯荞很开心地说,我要你看路边的那一片野花啊。每天我从这里过的时候,都要寻找它们。我知道它们哪天张开叶子,哪天抽出花茎,在哪天早晨,突然就开了……我每天都向它们问好呢!
⑰我一眼看去,野花已风驰电掣地闪走了,不知是橙是蓝。看到的只是荞的脸,憔悴之中有了花一样的神采。于是,我那颗久久悬起的心,稳稳地落下了。我不再问她任何具体的事情,彼此已是相知。人的一生,谁知有多少艰涩在等着我们?但荞经历了重重风雨之后,还在寻找一片不知名的野花,问候着它们。我知道在她心中,还贮备着丰足的力量和充沛的爱,足以抵抗征程的霜雪和苦难。
⑱此后我外出的时候,总带着荞送我的地图册。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选》,有改动
【1】通读全文,简要说一说荞在生活中遭遇了哪些困难?
【2】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满盘的新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支棱着翅角。旧领巾软绵绵地卧着,仿佛混入的灰鲫,落寂孤独。
【3】当校长把新的红领巾误发给荞时,她“好像被人砸了一下头顶,身体矮了下去。灿如火苗的红领巾环着她的脖子,也无法映暖她苍白的脸庞。”荞当时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揣测一下,以“荞”的身份写一段话表达出她当时的心情。(不少于30字)
【4】文章结尾写道“此后我外出的时候,总带着荞送我的地图册。”请说说作者这样做的原因。
【5】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我在寻找那片野花》的理解。
11、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刘梦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项是( )
A.单一的 B.多元的 C.不排外 D.包容性
【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B.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
C.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
D.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
【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2、原来我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