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花莲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在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再取决于他的成功与否,而是取决于他个人品德的高尚。

    B.中国不仅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决心,更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掌握节奏,有张有弛,有劳有逸,这样才能增强效率。

    D.6月中旬,西江干流水位之所以迅速上涨的原因,是受到支流来水的影响。

  •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此句运用了信天游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B.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此句主干是“清香吹来”)

    C.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此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 大家在唱国歌的时候要庄严、肃穆!(这是一个祈使句)

  • 4、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江都籍青年歌唱家汤非进入扬中树人校园的消息成为热搜头条。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汤非成为头条”。

    B.羊、上、集、请。

    解说:这四个字的造字法各不相同。

    C.江南美景   目标远大 牢记使命 继续努力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D.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增加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释)

    谢朓:南齐杰出诗人,才华横溢,仕途却不如意,被人诬陷致死。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关雎》)

    (2)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衿》)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诗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像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上面的语段选自《 》。

    【2】选段中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时期,为什么说“又快乐又惆怅”?

    【3】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令人为之动容,请分享你读完这部书的感触。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花

    朱自清

    ①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②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薔薇而已。那时只知道跑来跑去捉煳蝶,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

    ③……

    ④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

    ⑤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⑥有一回,Y君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君,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儿,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儿,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儿,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⑦Y君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有一位S君,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

    ⑧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千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

    ⑨直到去年春天,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Y君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

    ⑩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有删改)

    1文章围绕“看花”叙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看花之地

    所看之花

    情感态度

    少时,家中园内

    蔷薇、栀子花

    (1)

    (2)

    梅花

    兴致不高,对同伴态度吃惊

    浙江灵峰寺

    (3)

    可爱更有味,舍不得离去

    重回北平

    杏花、桃花、紫荆、海棠

    (4)

     

     

    2品析划线句子的妙处。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3请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结尾句“这时候,我似乎不甚非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的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感悟人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