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赋、比、兴。
B.《小石潭记》《核舟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出自“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桃花源记》。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均收录在这本散文集中。
B.《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
C.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D.《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戏》叙述了“我”少年时一段水乡看社戏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善解人意、聪明伶俐、憨厚无私、考虑周到的小领袖双喜。
B.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短文都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C. 《蒹葭》中主人公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不畏艰险地一再追求、几度索取,直接表达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D. 《最后一次演讲》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文章交替使用大量的疑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李白的《送友人》中有山有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选段,按照要求批注并回答问题。
“摆脱一切束缚,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吧,让我们一起为消灭统治阶级而奋斗。……你说我的朋友们对你不友好,但是你为什么要打扮得像去参加资产阶级的舞会呢?是虚荣心害了你。你说你不愿意穿上肮脏的军服。你既然有勇气爱一个工人,却不能爱工人阶级的理想。跟你分手,我感到遗憾,但愿你能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保尔不再说下去了。
【1】按照要求批注
(1)提要式批注(要求概括选段内容)
(2)评价式批注(要求结合事件对保尔进行评价)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
8、阅读《永远的汪曾祺》,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汪曾祺
①汪曾祺一生,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世俗,在数十年生活的波涛中,他总是被十分随意地卷来抛去,在诸多的芸芸众生的故事中,他始终扮演着一个平常老百姓的角色,他甚至认为,“当了一回右派,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年轻时也曾陷入过深深的苦闷,乃至晚年,曾经一度难以摆脱沮丧与无奈,( )他最终接受了现世生活的全部,且显得波澜不兴。
②这决定了汪曾祺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教感于生活的细节。他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来看待并关注生活的冷暖。他的作品无一不忠实于现世生活,他说过:没有生活的启发,我就写不出。汪曾祺将精深的人生体验赋予了自己的文学,也传递给了读者。
③汪曾祺既得人生之精义,于是他也就具备了坚韧的心理承受力。他的这种状况外在的表露常常被人说为“淡泊”。他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人世间的悲哀、可怜、萎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就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他习惯于把人世间的痛苦嚼碎了,咽到肚里,而后缓缓化解成那种味,这是一种微甜、微苦、微涩、微酸的五味相融的味,是一种经久永恒的味,痛恨,但不咬牙切齿;欢乐,但不得意忘形。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融化恶,这使他与他的文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
④最可敬是汪曾祺与他所观察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尊重他笔底的人物,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始终记住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告诚:“千万不要冷物”。他的作品,无不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已明显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基本主题。
⑤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他总是这样一往情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人世间的情义,哪怕是点滴的,稍逊即逝的。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与他的老师一样,他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
⑥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⑦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少人提到过汪曾祺文章的“水性”,“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水是曲线的,流动的,自由的,漫散的,自然的,生动的,这确实好象造就了汪氏文章的流动的韵律和自然的品格。生活太喧闹,太浮躁,人活得很疲倦,很累,需要安静,需要清凉,需要滋润。汪曾祺的“水性”便以从容而自然名士风度,营造出了一种滋润的声音,滋润的颜色,滋润的气息,滋润的光明,滋润的人生与人性。
⑧汪曾祺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位名士。
【1】请在第①段括号内填入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2】文中写道“长期的平民化生活使他特别敏感于生活的细节”。正是因为汪曾祺的细节记忆,那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才会让人读来满口生津,请写出这句话出自我们初中学过的汪曾祺先生的哪一篇散文?
【3】“名士”旧时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请简要概括汪曾祺文学作品的特点。(概括三点即可)
【4】汪曾祺的“水性”风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汪曾祺文章的“水性”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请选用第⑦段中的相关短语分别作答。
【5】这是一篇悼文,既然汪曾祺先生已经去世,为何还要以“永远的汪曾祺”为题?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就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在眼前;有些景,过目难忘,常常浮现在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每每萦绕在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