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以“记”为名的文体在古代虽然都属于“杂技体”,但写法各不相同。如《桃花源记》从体式上说是游记,《核舟记》虽然也名为“记”,却并不是游记,而是一篇说明性文字。
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谪到湖南柳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其中之一。
C.《桃花源记》为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创作。他在文中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我们常用的“世外桃源”一词即来源于此。
D.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是采用了这种说明顺序。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B. 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
C. 他听着这津津有味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D. 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梅①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②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③。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春,时杜甫旅居江峡,见腊梅乍开,遂作此诗。②元:通“原”,原本。③巫岫:巫山。岫,山。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本诗五、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6、诗文名句积累。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4)《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的老人、儿童都自得其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A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墓。
(1)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________(人名)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A是________。
(2)A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进行思考的?为什么想的那样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文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⑦--⑩段的说明顺序。
【2】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9、题目:
世间万物,都是遇见。当春天遇见冬季,便有了岁月;当人遇见了人,便有了爱;当理想遇见了奋斗,便有了成功……活在喧器的尘世中,因为一次最美的遇见,让我们的眼亮了、心活了、情也真了……
请以“遇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