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 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 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 了重重难关,恢复了家园。
A. 结余 捉摸 度过 B. 节余 捉摸 渡过
C. 节余 琢磨 渡过 D. 结余 琢磨 度过
2、下列诗句中描写对象不是女子的一项是( )
A.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B.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C.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在兄妹9人中排行老小,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
B. 据法新社布里斯班11月16日电,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马再次否认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强调中国应当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
C. 针对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学”,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价高者得”的趋势。
D. 在东北作家群中,萧红被认为是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由于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使她成为研究热点,电影《萧红》将她的人生故事搬上了银屏。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做铺垫。
B.第2段中描写的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作者流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作者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3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躬耕垄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作者欢欣鼓舞,诗兴大发。
D.第4段抒发了作者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作者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璞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他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萧峰对段正淳说:“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管教吧!”便轻轻将她推了过去。
B. 张华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他送给朋友一本,他的朋友说:“我一定认真拜读并雅正。”
C. 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D. 他接过字画,连声说:“感谢您的惠赠,回去必当补壁,定使寒舍蓬荜增辉!”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朋友圈:重建流动的“熟人社会”
①博客引领风骚三两年就被微博替代,“你微博了吗”一度变成问候语,微博号不仅像电话号码一样在朋友、熟人间流通,还兼容粉丝和陌生人。微信后来居上,成为一个集社交沟通、检索阅读、消费支付于一体的新平台,它以加友确认的方式与抢占先机的微博群雄割据。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的公共空间,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微信吻合消费时代的需要,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它的“利”是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它的“害”却是隐蔽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越方便越快捷的事物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对闲暇无情的剥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来源。
②就像烟瘾者的香烟不能离手一样,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重要“试金石”。不信,你试试看自己能否随意将手机给旁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看,尤其是自己到底能够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长度。这两个小小的实验就会暴露出手机对于个体的宰制力量。和其他家电不一样,手机以其体积优势与我们的身体、手构成对应,它每时每刻地伴随我们,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控制我们,尤其是男性,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没有工作的瞬间就要将手机握在手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没带手机出门则会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今天典型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③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接回来了。我们足不出户却能知晓“你事、我事、天下事”,而且不仅知道对方的行踪,还貌似知道对方的表情、思想和趣味。从各人贴在朋友圈的图片,我们知道朋友的生活:有的在会议中,提供座位名、出席人员合影;有的在去会议的路上,传上如诗风景画;有的在旅行,上传历史信物供大家凭吊;有的在演讲,传来标题和横幅。微信让生活“零距离”,随时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写真”之中。即便你没加入微信,也完全可能被你的朋友关照而暴露行踪。你不能掩饰说你不能喝酒,因为你喝茅台的壮举被拍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你不能撒谎说你不在广州,因为你刚刚上传了“小蛮腰”前的留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社交冲动,更深层地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人的表现欲和窥视欲共同制造了“朋友圈”的虚假繁荣。将自己的生活照上传“朋友圈”公布自己的生活,朋友的回复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
④微信将人群进行新的划分,并以数字化的特有方式将朋友进行再定义。“朋友圈”改写了朋友的定义,成为新的缘分的代名词。“朋友圈”的选择的确经过你的确认,但这种确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杂。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这个“认识”的程度则深浅不一。在城市里,要认识一个新人太容易了,一个朋友约去的饭局、酒会你可能会认识十个陌生人,而一个朋友邀去的会议你可能会认识三五十个人,一个在街上邂逅的朋友随手拉去的Party你可能会认识上百人。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次出游、一个会议、兴趣爱好小组、民间团体或组织你都可能会认识几十上百人。我们能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吗?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不同性质的“群”瓜分我们的时间和生活,也在内部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身份认同。
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趋势。几十年未曾联系的小学同学可能通过蛛丝马迹要求加你微信,从未见面的粉丝、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挠地要求加你为好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聚会、聚餐,甚至恋爱、求婚这样神圣的时刻,如今都被手机的屏幕所笼罩。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没有手机无法光顾的角落。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生活不在别处,在手机里!
(节选自申霞艳《“微时代”:消逝的闲暇与自由》)
【1】第②段中加点词“掌纹”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④段说微信“以数字化的方式将朋友进行再定义”,再定义的“朋友”有何特征?
【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能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是因为它剥夺了闲暇,谋杀了自由。
B.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为朋友圈重建流动的“熟人社会”提供了可能。
C.朋友圈中不同性质的群在内部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身份认同。
D.手机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呈平面、浅表、碎片化趋势。
【5】请指出本文语言上的两个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两句写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可以把握。
(2)《红楼梦》中的俗彦“阿方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隔离天日”两句。
(3)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以“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写尽了王昭君离开繁华的汉宫,在塞外孤苦无依直至终老的悲凉境遇。
(4)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阐释竭尽心力去做一件事的重要性。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交融,时而金光闪烁,时而沉浸宁和,体现一种动静结合之美。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的服饰选择,借芳花香草,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执着追求。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被“__________”,化作一片焦土,借此敲醒警钟,若后人不能以之为鉴,结果将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人对从六国搜刮来的钱财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强秦失去民心在农民起义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在列举事例后,以总结性语句“_____,______”强调了人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提升自己。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是发出“______” 的疑问,然后托古仁人之口回答,点明全篇的主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包含生活中有挫折,但是希望永远在前方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 《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 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说。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日:“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爽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日:“息壤在彼。”王日:“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乃以兵围韩雍氏。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太后楚人,不肯救。公仲因甘茂言于秦昭王日:“公仲方有得秦救,故敢扦楚也。今雍氏围,秦师不下般,公仲且仰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然则伐秦之形成矣。”秦王乃下师于般以救韩,楚兵去。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爽争之不能得公孙柬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逢苏代,日:“臣得罪 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苏代许诺,谓齐王日:“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齐王日:“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日:“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蛸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日:“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B.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C.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D.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归之韩/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秦奔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边站立的丞相。文中樗里子是右丞相,他的职位低于甘茂。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C.上卿,夏商周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D.合婚,是男女双方订婚前合八字的旧俗,文中指结成婚姻,是秦楚之间的政治联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征战南北,屡立战功。他受到秦惠王重用,率领军队平定汉中;秦武王时,又平定蜀地之乱,被封为左丞相。
B.甘茂知难而进,终获胜利。受命攻打宜阳时,久攻不下,秦武王想要撤兵,甘茂说服他继续攻城,最终攻克宜阳。
C.甘茂不负所托,助韩脱困。楚国围韩而秦不肯救,甘茂传达了公仲侈对各国间利害关系的分析,促使秦国出兵解围。
D.甘茂逃奔异国,客死他乡。他虽能力出众,却遭受排挤,被迫逃到齐国,其后再未担任要职,至死也没能回到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愿君振之。
(2)夫甘茂,贤人也,德王之赐,好为王臣,王何以礼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媒体上出现大量以戏虐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思维”等等,于戏虐中表达着自嘲和质疑,于调侃中彰显着反省与担忧。
另一方面,“中国速度”、“中国改革”、“中国力量”、“中国信心”、“中国创造”、“中国梦”、“最美中国式”正式变成先进、正能量、国家魅力的代名词,为世界所接受,成为各国的标杆。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