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唐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盛唐气象”的概念由哪位学者提出?(  

    A.闻一多 B.朱自清 C.林庚 D.叶嘉莹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园日涉以成   虽舍万殊,静躁不同

    B. 扶老以流憩   之不以其道

    C. 翳翳以将入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

    D. 曷不心任去留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命下吏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上面提到的几家家电厂商在进入电脑领域时,都显得颇为谨慎,并没有想象中的挥金如土的派头。

    B.《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身临其境,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C.关于电信局收费不合理的问题,沈洪嘉教授多次写信给有关领导,但是大音希声,至今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D.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耸人听闻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恕”乎 欲齐家者

    B.人不仁,如礼何 物格后知至

    C.小人喻利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D.迩事父 恻隐心,仁之端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到中国哲学,首先涉及“中国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从其最本源的意义看,哲学(Philosophy)表现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在内在的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哲学的这一规定,当然,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没有用Philosophy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是从实质的方面来说,中国哲学一开始便表现出与广义哲学一致的理论关切。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便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从实质内涵来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与智慧的追求具有相通性,两者都趋向于跨越经验的界限,从总体上去理解这个世界。可见,在本源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普遍性品格,同时又通过独特的范畴、观念、概念表现出来。就“命”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而言,一方面,它呈现为具有神秘形态的必然趋向,与人的努力、人的作用相对而言,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必然力量;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偶然遭遇联系在一起:荀子便以“节遇之谓命”来界定“命”。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形成的“力”“命”之辩所涉及的是人的力量和外在天命之间的关系。“力”“命”之辩在理论上所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和外在必然的关系,从哲学的视域看,其中包含“必然”“偶然”“自由”等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无疑都包含普遍的哲学内涵,但这些普遍的哲学内涵如上所述又是通过“力”“命”等概念表现出来的,后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解释中国哲学中“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完全忽略它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那么这一概念就会显得不可捉摸。但另一方面,以“命”这个独特的概念去表述普遍意义上的“必然”“偶然”等范畴,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在其他哲学系统中,很少可以看到同一概念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如果完全还原为通常所说的“必然”或“偶然”等范畴,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也就失去了。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中国哲学既有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着其独特的形态。

    与中国哲学的如上形态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普遍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即确认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领域之外。“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从认同和承认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自信。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与走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实质上包含着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B.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和哲学一样,都不是从经验性的视域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C. 用一个概念表述几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这在其他哲学系统里是完全没有的。

    D. “命”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但不等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或“偶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阐述了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系,并指出了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

    B. 第一段先亮明观点,再举实例分析,论证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

    C. 文章以“命”这一概念为例,旨在论证其他哲学系统和中国哲学的不同。

    D. 对于对待中国哲学态度的两个层面,文章先阐述其内涵,再归结其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缺乏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就不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B. 仅仅注意概念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国哲学。

    C. 理解了中国哲学概念的独特性,才能领会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D. 否定中国哲学和广义哲学的关联性,就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成就个人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来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就是从治理国家的层面来说的。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广阔的时空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也蕴含了韶光易逝、杜志难酬的感慨。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江北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借此表达民心日去、中原难复的痛心疾首。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5)一夫当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7)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白居易《琵琶行》)

    (8)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9)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离骚》一诗中,诗人以采花裁衣为喻来形容自己刻意追求完美外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即使求学之路再漫长,也都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可以搭乘,与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求学之路比起来,真是幸福多了。

    (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运用两个典故既把读者带入虚渺而美好的梦境,又让读者陷入朦胧美的意境之中。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7)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9)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莲花清纯芬芳,如佳人玉立在水。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苏子与朋友乘坐小舟举酒互劝的场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叹惋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已荡然无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情感浓郁,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辞过(节选)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虛,强体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塞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民费而不 病:困苦

    B.强体腹而已矣 适:使安适

    C.故民之 归:归附

    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其乱 恶:罪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B.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C.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D.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蒸炙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日益强大的国 防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林俊德病逝于2012年5月31日,逝前5小时,仍于重症监护室带着呼吸机工作;当医护人员和妻子劝他躺下来休息时,他说:“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同年他被评 为感动中国人物。

    材料二:美国商务部于2018年4月16日宣布,将对中国著名企业中兴通讯实行制我,时长7年。一时间企业如你大敌,領导层恐慌,员工人人自危,因为中兴通讯在处理器、FPGY等核心技术上离不开美国公司。4月17日.中兴通讯A股及H股双双停牌。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