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 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十几年前写给旧友的信还压在箱底,可惜当时山水阻隔,无法送达,朋友至今也不能领会我的雅意,令人唏嘘感叹。
B. 令嫒知书达理,聪明颖悟,好学上进,又秉承父志,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实在是令人羡慕,可喜可贺!
C.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位“茶寿”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虽已88岁高龄,但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D. 听说那位同学家庭困难,却积极乐现,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大家都表示愿意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
3、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C.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D. 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 )
A.琵琶
B.二胡
C.马琴
D.竖笛
5、对下面这段话核心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大师,是不是屋里大热?”大师说:“不热。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了很多熟人。”
A.聆听高雅的音乐需要一个清凉舒适的环境
B.遇到熟人脱帽致敬体现一个人的核心索养
C.作品贵在创造而不要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
D.只有适时向大师请教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②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③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颇具艺术想象的意味。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④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在治学中,胡适的“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的“横纵观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亮出自己的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B.文章先具体分析历史想象的特点,再论述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逻辑清晰。
C.文章比较并分析了历史想象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点,辩证色彩鲜明。
D.文章通过引述中西相关理论及名言,并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想象,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并有所发现。
B.“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C.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艺术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样天马行空,更无拘无束。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7、长亭送别
(1)在《西厢记》曲文中有“________,________”的唱词,这实际上是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西厢记》曲文中写伊人即将远别,不禁为之黯然垂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将剥削来的钱财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带兵出征及其结果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但把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3)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夸张之笔,对举之句,极写了洞箫之悲的感染力。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写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一句,写出琵琶女半夜醒来满脸泪痕的凄苦;“_________”一句,写出诗人听闻琵琶女遭遇后,泪洒衣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称赞圣人,说虽然他们超出众人很多,“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得虚心而好学;同时批评当时的普通人,尽管远不如圣人,“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任其自由漂荡后“____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__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3)苏轼在《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不幕身外之物。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此诗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扣题,交代避暑的时间、地点,次句表现诗人在幽静环境中的飘逸超尘之感。
B.颔联写作者并不借助管弦消遣,而沐浴清风,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
C.颈联借“水鸟得鱼”“岭云含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一近一远,情理兼备。
D.尾联作者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
【2】这首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年十五,丁内外艰,孤贫飘泊,无以自振。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历扬州泰兴尉。训武郎杨大烈有田十顷,死而妻女存。俄有讼其妻非正室者,官没其赀,且追十年所入租。部使者以诿迥,迥日:“大烈死,赀产当归其女。女死,当归所生母可也。”境内有妇人佣身纺绩舂簸,以养其姑。姑感妇孝,每受食,即以手加额仰天而祝之。其子为人牧牛,亦干饭以饷祖母。迥廉得之,为纪其事,白于郡,郡给以钱粟。调信州上饶县。岁纳租数万石,旧法加倍,又取斛面米。迥力止绝之,曰:“令与吏服食者,皆此邦之民膏血也。曾不是思,而横敛虐民,鬼神其无知乎!”州郡督索经总钱甚急,迥曰:“斯钱古之除陌之类,今其类乃三倍正赋,民何以堪?”反复言之当路。程祥者,从伯父昌禹来居番阳,昌禹死,遂失所依。祥继亡,祥妻度氏犹质卖奁具以抚育孤子,久之罄竭濒死,邻家皆莫识其面。有欲醮之者,度曰:“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终辞焉。或为迥言其事,迥走告于郡守,月给之钱粟。迥居官临之以庄,政宽而明,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恩义。积年雠讼,一语解去。猾吏奸民,皆以感激,久而悛悔,欺诈以革。暇则宾礼贤士,从容尽欢,进其子弟之秀者与之均礼,为之陈说《诗》《书》。质疑问难者,不问蚤暮。势位不得以交私,祠庙非典祀不谒。听决狱讼,期于明允。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贵溪民伪作吴渐名,诬诉县令石邦彦,迥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及闻省寺,讫报如迥言。迥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卒官。迥之子绚以致仕恩调巴陵尉,摄邑事,能理冤狱。孙仲熊,亦有名。
(节选自《宋史.程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B.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土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C.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D.二十余/始知读书时/乱甫定西北/士大夫多在钱塘/迥得以考德问业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也叫“丁艰”,“丁内外艰”指遭遇父母去世,其中“内艰”指母亲去世,“外艰”指父亲去世。
B.“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土,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登进士第"是指考中进土。
C.《诗》《书》是指《诗经》《尚书》;“五经”一般指儒家《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的合称。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我国古代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吏,常见称谓还有“致事”“致政”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迥明察情理,断狱才高。在杨大烈财产继承问题上,他认为杨大烈的财产应为其女继承,女去世则由该女的母亲继承,即使母亲不是杨大烈的正室。
B.程迥体恤民情,为民请命。州郡督促收经总钱,但他认为此税应该数量很小,现在却远超正赋,百姓不能承受。在反复进谏之后,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C.程迥急人之困,帮扶弱者。对于品行好但生活困难的人,他总是极力帮助,如孝敬婆婆的妇人和程祥的妻子,她们都是在程迥的帮助下,获得郡里补助。
D.程迥是非分明,坚持原则。有人假托吴渐之名诬告县令石邦彦一事,他认为不应受理,但转运使却严厉处罚,等上级知道此事,回复的和程迥所言一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幼,若事他人,使母不得抚其子,岂不负良人乎?
(2)凡上官所未悉者,必再三抗辨,不为苟止。
14、作文
学习书法,须认识“三人”“、明白“三法”“。三人者,古人,今人,本人也;三法者,学法,化法、想法也。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