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狂人日记》是一篇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作品采用象征的手法构思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其语言似杂乱实敏锐,既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又象征着新文化的声音。
B. 奥菲莉亚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在父兄卑劣的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成为他们刺探王子的工具,她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了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
C. 《三国演义》中,袁绍因好大喜功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大败;曹操因生性多疑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惨败;诸葛亮因个人感情任用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为主将,致使街亭失守。
D. 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查理,却等来了查理的忘恩负义和无情抛弃,但她毅然偿清了叔父的债务,成全了查理的婚事,直到最后成了有钱的寡妇,热衷于宗教和慈善事业,才终于从大量的金钱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
E. 《茶馆》里的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没收,直到老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B.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C.《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D.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 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 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 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已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害怕独自在异乡闯荡。
②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共鸣。
③长沙岳麓山有丰富的旅游資源,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④在经济增速放緩的大环境下,开发商紛紛涌入一线城市购地,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一直高升,地产泡沫颠扑不破。
⑤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⑥母来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希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她象尝汤药。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北京时间11月22日凌晨,小组赛H组第5轮,多特蒙德队在主场经过90分钟的激烈拼搏,热刺队2比1战胜东道主,获得小组出线权。
B. 在政府简政放权以及“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出租车管理改革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C. 中国提出亚太地区安全构架理念,不是要推倒现有的安全机制框架,而是对现有的亚太安全机制进行调整,补充基于双边同盟的亚太安全理念的局限和不足。
D. 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炒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幕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妾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而欧洲的古建筑相较而言则显得伟岸华丽。
B.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并不是我们缺少石材或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深沉的依恋。
C.与对待文字的情感态度不同,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人力求把建筑打造成“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使得一切艺术门类都为建筑服务,这显示了建筑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予以明确否定。
B.文章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这一论题,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迫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________,________。(《论语》)
(2)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3)________,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____________。(《诗经•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在这座堡垒中,他们优哉游哉。即便布衣蔬食,即便官场失意,依旧坦荡挺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①____”一句描写了他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悠然。苏轼《赤壁赋》中“②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短暂无常,他却达观处之;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③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记叙了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温庭筠《菩萨蛮》中“④____,画船听雨眠”描写了江南水乡和民居生活的惬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⑤________,⑥____”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相似之处,更能表现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
(2)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楚辞·渔父》)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鹤汀凫渚,____________,桂殿兰宫,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一诗中,表现李白期望施展抱负,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____”,而“喜”表现为“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迷离恍惚、道路弯曲不定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句子是“____,____。”
(4)《戒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对当世贤良龙伯高乖杜季良加以对比分析,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5)《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潜《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一句直接表达他不与世俗之人交往的心志,而其诗《饮酒》中“_____________”一句也委婉地表达了相似的心境;《饮酒》诗中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意象、意蕴相似的诗句则是“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的“序”里写到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而诗中最能表现她少小时欢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段不仅批评秦不“爱六国之人”,也批评六国不爱惜民力,而前文与此呼应,表现六国不爱惜民力、大肆搜刮财物、奢侈淫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①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②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凌波二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②山矾(fán):花名,即郑花。白色,极香。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化静为动,化物为人,表现了水仙的轻盈柔美。
B. 颔联进一步把花人格化,水仙花楚楚动人,仿佛心中带有“断肠魂”,使人为之愁绝。
C. 颈联之所以能拿山矾、梅花来与水仙排序,是因为这三种花都素淡清雅,香远益清。
D. 作者借用水仙花的形象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性,表达了“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清高。
【2】纪昀在《书山谷集后》中评价黄庭坚的七言古诗“骨瘦而韵远,格高而力壮”,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目。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后唐明宗,宋沿袭之。
D.“晏”指平;“宫车晏驾”,宫车平稳出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5】太宗和寇准商议要杀李继迁的母亲,吕端是怎么说服太宗改变主意的?请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一期《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导师李荣浩为其战队学员选了抖音神曲《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作为参赛曲目,这一决定引起了不少观众质疑。而质疑的重点在于:一个以音乐性见长的竞技类节目,究竟应不应该选这种词曲没有经过用心打造的网络歌曲呢?李荣浩回应称,音乐并没有贵贱之分,一首歌产自网络并不代表低级。诚然,对于听众来说,音乐只有喜不喜欢的区别;但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说,粗制滥造的歌曲凭借“洗脑”功夫大行其道,不仅是对真正用心的音乐的“打击”,长此以往,大众的审美也将“沦陷”。
请你以一个爱好音乐的高中生的身份给李荣浩写一封信,表明你对这件事情的立场。可以肯定李荣浩的态度,也可以否定。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