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
②在抗战年代,无数中华儿女毁家纾难,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们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革命精神至今还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③中国文化的隐寓比兴的手法再次显露了其传达幽微、表意真切的功能,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开冥发悟,洞穿透彻。
④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指出,我们应该本着荦荦大端、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的精神做好这次接待工作。
⑤扶贫慈善信托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但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资金规模来看,目前扶贫慈善信托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⑥面对年轻同志的意见,老同志要始终保持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态度,不能满嘴官话,老气横秋,端着架子摆谱。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2、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命运把简·爱掷到了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舅妈的嫌弃、表兄表姐的蔑视及佣人们为虎作伥的恶行,都没有使她屈服。
B. 作家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用火一般的激情,为我们的新时代,为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歌功颂德,艺术地记载历史进步的点点滴滴。
C. 个性洒脱、恃才傲物的李白追随玄宗左右,一度备受宠爱,但到底还是被赐金放还,其实是他怀璧其罪,而朝中权臣从中作梗的结果。
D. 特朗普政府不顾各方反对,一意孤行,执意推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必将损人害己,其负面效应将蔓延全球,给国际贸易带来灾难。
E. 金正恩将自己的首次出访选在中国,对于缓解热火朝天的东北亚紧张局势,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以及构筑半岛永久和平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_______的点缀,单就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的养成来说,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梁启超所言的“熏浸刺提”之功,才能在道德伦理上教化众生,在世情百态里_______人心,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创作还是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等,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_______地塑造我们的生活。
A.温文尔雅 熏染 耳濡目染 B.附庸风雅 熏染 耳濡目染
C.附庸风雅 熏陶 潜移默化 D.温文尔雅 熏染 潜移默化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将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脖子。髡,剃去头发;钳,用铁圈束颈。
B. 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 孝文,汉帝刘恒谥号。《律法》为“文”,但汉以孝治国,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D.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惟兄嫂是依
B.大王来操何
C.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 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新廓清内涵的空间。
C.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D. 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 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结构。
C. 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 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常用比喻的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__________”用鸟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
(2)人们在表达既善于从正面学习,又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常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借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美好事物深深的迷恋以及对人生不幸的无奈与伤感。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欢鱼跃写出一片晴明之景。
(3)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苟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结果“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诗中,诗人以采荷花裁衣为喻来形容自己刻意追求完美外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即道元在《三峡》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打情的手法,以在谪居地所闻动物呼号声来表情达意。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比喻的手法形容长桥的形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运用反问、想象的手法描写通道的美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连用四个比喻,并联系生活实际,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目的在于强调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思乡又迫切渴望建功立业、有家不得归的复杂矛盾 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直接写出剑阁高峻、地势险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扬帆东下的景象。
(2)荀子在《劝学》中使用正反对比论证“学习要用心”,其中,以螃蟹为喻作反面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彥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着海,来寄修椽①。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椽:椽子,这里指的是屋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午阴嘉树清圆”一句中的“清圆”描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B.“凭栏久”一句说明从开篇起作者描绘的景物都是登楼眺望所见之景。
C.“黄芦苦竹”两句抒发了作者因和苏轼被贬时环境相似而沦落天涯的感慨。
D.下片诗人以“社燕”自比,说自己多年飘流宦海,暂时在潥水寄身。
(2)鉴赏“风老莺维,雨肥梅子”。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请结合下片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是古代应人之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贯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文中划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近日,彝良县诗人陈衍强一首题为《仰望天空》的诗歌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首“口语诗”不过是一种反讽,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而反对者认为,这首诗存在严重的地域歧视。
材料二: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我在云南彝良/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来我家过年的想法/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随时仰望天空/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仰望天空》陈衍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