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多次跑省、县有关部门,上下其手,发动单位力量,筹措项目资金,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立即启动了16公里村道延伸建设工程。
②如果说建国初期还有过一段云谲波诡的动荡岁月,如今江山已定,昔日的敌人都已化作沟壑中的寒灰,战火与鲜血也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
③为了规范日常管理,避免员工出现久假不归的现象,该公司即日起将对不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者予以罚款。
④自从这个小生命降临人间,小张的家里整天闹得兔起鹘落,一片狼藉,但小张依然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太喜欢这个孩子了。
⑤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⑥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2、对下图中“各文明组成的世界政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相对简单的两极关系已经被多级、多文明的关系取代,
B.当下中国和西方世界日益严重的经贸西方冲突正是源于两种文明的严重冲突。
C.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日本和东正教文明,冲突性较为严重。
D.相对而言日本与西方及中化文明之间冲突性并不严重。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京津冀在相邻区域内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制度、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和卫生应急队伍相互支援机制,推动了卫生应急一体化进程。
B. 围绕¨“美丽北京,绽放世博”为主题的米兰世博会北京活动周正式落下帷幕,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推介成为“重头戏”。
C.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D. 全国妇联依托妇女儿童中心、家长学校等活动阵地,号召广大家长提髙媒体素养,掌管网络知识,筑起儿童安全上网的家庭防线。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十九大以来,我党更加及时地教育党员干部,对个别腐败现象,坚决痛下针砭,以达到刮骨疗毒、以儆效尤的目的。
②五一假期,上海迪士尼公园人头攒动几近爆满。然而,迪士尼品牌最终仍是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梦想的输出,其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琴瑟和鸣。
③抬眼远眺,残阳晚照下,半青色的山峰茕茕孑立,让人一望而生清苦之感,当真应了那句诗:“目越孤峰不觉苦,不见行者两行泪。”
④新世纪,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这是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律。
⑤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对事业的要求必然水涨船高,如果总是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必然会成为时代的淘汰者。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赵明诚离家后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日甚一日,她的身体日渐消瘦,一朵花的凋谢都会引发她的多愁善感。
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阳春三月,塞北依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西湖边春光融融,惠风和畅,百花争艳,游人如织。
C.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经历过一年四季就会发现,菊花不同于其他花,它的神韵在于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D.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郊游中,我们以如此的装束和心态,一定能获得别样的人生乐趣吧。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是否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颦蹙(cù) 阴谋诡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蛮横(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鞭笞(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物”。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要。
B.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果。
C.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关。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
【7】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B.帝室之胄:胄,从由从月,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即帝王的子孙。
C.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是文明中心,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D.以臣弑君:弑,从杀,式声,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自己的君王。
【8】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后用“_____”和“_____”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经金人入侵战火的人们淡忘当年的屈辱岁月、而今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与批判。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上阕中“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表现了军容的雄壮及将士们战斗情绪的高昂。
(2)他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应做到“_______” 。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富壮词以寄之》中 “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在投机取巧、违背准绳的世俗面前,屈原烦闷失意、走投无路,但他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不以中正之性为邪淫之态的决心。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因为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建立伟业。
(3)《出师表》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遭受肢解的酷刑也不改变心志的坚定信念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
13、阅读下面两首宋代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
范成大
荒因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②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②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诗首联通过“舞燕”“啼莺”两个意象,描绘了晚春时节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范诗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情:日长难遣,不禁昏昏眠去;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王词“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两句倒装,写一夜风雨残花遍地,一片狼藉,春已去,表达春景逝去的惆怅之情。
D.王词“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二句紧承上片,写深夜歌女弹奏琵琶,弦声如诉,引发词人一宵无眠,思绪悠悠及天涯。
【2】范诗和王词都通过描写晚春之景来抒情,请简要分析诗句“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与词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陕西某中学2017级高一新生的入学须知明确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一台iPad。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iPad进课堂是智慧校园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将iPad作为学习工具,学习更有效率。但也有人担心孩子自制力差,认为孩子会用iPad玩网络游戏,从而影响学习,而且iPad价格不菲,会给贫困家庭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