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盐城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附加题

    (1)《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是_________,是______(国家)人。主人公爱丽丝掉进________后,一段如梦如幻的旅程在我们眼前展开。

    (2)《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________,是______(国家)人。其中_____把尼尔斯变成了小矮人。

    (3)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______”。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这部作品叫《____》。

    (4)对汤姆,你最欣赏什么?请结合书中相关情节,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

  • 2、看拼音写词语

    zī yuán   jīnɡ yínɡ ēn cì kū jié  

    ( ) (   ) (   )   (   )  

    wēi xié mù dǔ juàn liàn hé ǎi kě qīn

    (   )   (   ) (   )   ( )

  • 3、积累好词佳句。

    遨游  晶莹  美丽壮妯  和蔼可亲  璀璨  渺小     恩赐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关于地球,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 4、精彩回放。(8分)

    (1)默写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2)夕阳多半也懒得看我那   模样,躲到山坳背后去了。

    (3)扔了,担子就轻了。可我是做什么来的? ,扔了柴,扛着 回去呀!那样一来,我还算是一个男子汉吗?

     

  •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反义词。

    (1)近义词。

    遮掩——________    潇洒——________      忽然——________ 

    (2)反义词。

    茂盛——________    单薄——________     平淡——________ 

    笨拙——________    浑浊——________      朦胧——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词题是______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平台。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孩子真烂漫

    _________________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批走货。

    _________________

    (3)已是悬崖百丈冰,有花枝俏。

    _________________

    有的人虽死生,有的人虽生死。

    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拟人的句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咏梅词写了梅花_____________的特点,赞扬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其中表现了梅花不居功自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词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2】请找出诗词中表现词人喜悦之情与丰收景象的句子,并摘抄下来。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诗句中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这好比问我们为什么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生你养你,你与他们有了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同理,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你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你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你的身躯、你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国家民族的个性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国家的名誉、利益和你的 名誉、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于是你与祖国就既有了感情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这是我们爱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理由。人必须爱父母这叫孝;人又必须爱祖国这叫忠。忠孝二字是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类对自己的母体:父母和祖国的回报,是天然的法则,属天理良心一级的最高的又是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无论哪个民族概莫能外。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且然,况于人乎?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无法忘怀、如影随形、伴我终身的恋国之情。这是爱国的第一个理由,天然的无可争辩的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热爱这个。当年方志敏见祖国积贫积弱,被强敌欺侮,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说母亲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这四万万的孩子都白生了吗?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国家是我们大家的家,是民族 的大家庭,她也需要不断维持,不断发展。对内来说,祖国的繁荣发展得靠子女们的辛劳建设,如蜂酿蜜,如燕垒窝,不能有一时的停顿。对外来说,祖国必须有人来保卫。一国既处于世界各国之林,必然会有各种利害冲突和竞争,甚至会遭遇欺侮和侵略。任何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强盛都是靠它的全体人民,万众一心,竭力奉献换来的,每个国民都有出力费心,直至牺牲的义务。这是爱国的第二个理由。如果哪个人身处国中却漠视国运,那是最大的不忠不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奸、有败类,但这些人总是被人所唾弃。

    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1这篇说明文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阐述了爱国的两个理由。第一个是 ,这是     的理由;第二个是   ,这是义务和责任。

    2为了说清楚我们和祖国的天然的血缘上的关系,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根据下列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且然,况于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设问句开头,并在第一句话提出问题后,马上就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反复读开头第一句话,品味这种开头的气势、目的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好自己要说清楚的一个问题或要作的演讲内容,仿照本文开头的句式,设计开头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谦卑:__________________

    纷至沓来: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③④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第①自然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了_____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4】你从第②自然段“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这句话中的中“尴尬”一词中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自然段“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 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通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⑧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争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用横线画出描写白杨树内在品质的句子。

    2写出白杨和边疆建设者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爸爸在看见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的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有一段时期,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竹竿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双手双足,用一根扎鞋底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那一段日子里,妈妈怪我老把毛笔弄丢了,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1】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风靡:( )

    前功尽弃:( )

    【3】用“ ”画出文中是怎样做竹节人的。

    【4】作者小时候拿_______________来做竹节人。

    【5】你会做什么玩具?写一写它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园林简介: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现存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1961年3月,拙政园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材料二)游览示意图:

    1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判断下面关于拙政园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____

    (2)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园南的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___

    (3)拙政园不仅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___

    (4)拙政园游览示意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的。____

    2李伯伯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苏州园林一日游”活动,导游安排了如下线路,李伯伯要想领略到拙政园的精华,应该选择的游览线路是(  )

    A.大门→芙蓉榭→天泉亭→茶室→见山楼→浮翠阁→留听阁→盆景园接待室→卅六鸳鸯馆→宜两亭→香洲→志清意远→小吃部商场部。

    B.大门→芙蓉榭→天泉亭→茶室→枇杷园→听雨轩→小吃部商场部。

    C.大门→芙蓉榭→听雨轩→枇杷园→远香堂→得真亭→志清意远→小吃部商场部。

    D.大门→听雨轩→枇杷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倒影楼→浮翠阁→留听阁→卅六鸳鸯馆→宜两亭→玉兰堂→香洲→得真亭→志清意远→小吃部商场部。

  • 14、课外阅读

    小站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之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1解释词语。

    一尘不染_____________

    2用“点缀”造句。

    点缀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的每句话都表达一个意思,你能写出每句话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段文字都介绍了小站的月台,叙述顺序是:先介绍月台的___,再介绍月台的___,最后介绍月台的_____

    5“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真正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这几段课文总的讲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句子大观园

    1.新冠病毒被勇敢的白衣战士打败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变换句式,意思不变。

    1.有谁见过这样劳苦、这样简朴的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本次习作,你的思路是怎样的?填一填。

    (1)我的作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

    (2)开篇先交代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3)通过一两件或者两三件事来写它对我的生活的影响:

    ①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件事(只写两件事的此题可以不做):所写事件是两件或者两件以上的时候,要做到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