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字组词。
蓬(_________)栽(__________)赌(__________)瀑(__________)
篷(_________)裁(__________)堵(__________)爆(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______)
2.金鱼经常嘲讽邻盆的鲤鱼。(______)
3.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______)
3、填空。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少选之间而______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_______。”
2.根据《伯牙鼓琴》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并用“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想象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憧憬。皮鞋匠借助音乐想到了:“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盲姑娘听着乐曲:“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按原文填空)
4、写出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_________
(2)全场就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________
5、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7、活动四:朗读古诗,抒发美好情感。
【1】同学们在朗读古诗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让人心醉的美景,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生态之美。同学们围绕这两首诗开展了学习交流。下面的说法中,你不同意哪个说法。( )
A.白居易的《鸟》中有一个“子”字,指的是小鸟。
B.白居易觉得鸟和人是一样的,生命之间是平等的。
C.杜甫的诗作,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
D.杜甫的诗作,描绘了他眼中山山水水的美丽景象。
【2】一位同学想通过朗读《鸟》这首诗,表达诗中蕴含的情感。结合诗句的意思,你觉得他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感激之情
B.怜爱之情
C.赞美之情
D.悲伤之情
【3】同学们发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两行诗句中的词语,有两两相对的特点。一位同学联想到了一副描写自然生态之美的对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可惜他只想起了上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你觉得下联可能是( )
A.百鸟归来气象新
B.千山万水入画来
C.近水遥山皆有情
D.南北西东万里程
8、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外, 。
,路转溪桥忽见。
【1】在上面的横线上,补写这首词缺的句子。
【2】读词的上阕,我们可以知道词人辛弃疾伴着清风夜行于黄沙道中,看到了_____________,闻到了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和_______,还有人们对_________的谈论。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题目。
B.“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道”是时间,“行”交代了事件。
C.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一句可以看出,词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D.词的下阕中“见”的意思与“现”相同,应读作xiàn。
【4】读词的下阕,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着想象一下,并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词古风中,诗人们为我们拉开了亲近大自然的序幕。沐春风,朱熹踏青泗水,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的万物生机;爱夏雨,苏轼畅游西湖,领略“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的奇丽景色;添新愁,孟浩然夜宿江边,引发“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的孤寂心绪;隐山林,孟浩然田园会友,做出“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的美丽约定。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昂首挺胸”中“首”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这声音”指的是什么?在文中用“ ”画出来。
【3】选文生动地描写了五壮士跳崖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的英雄形象。
【4】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屹立”换成“站立”,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0、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在□处加上标点。
(2)这段文字采用先 后 的方法写索溪峪的山,写出了索溪峪的山 美、 美的特点。
(3)将短文分为四层,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4)划线句子采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5)摘抄文中写山的词语。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人三天就会死亡。如果在酷热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部列为第一部。中国的古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细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饮足够多的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同时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感冒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他每日排出水的总量约为2500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他每日必须补充250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为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多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
A.喝足够的水,可以减肥。
B.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C.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D.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2】下列句子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喝水喝可乐等饮料也可以。
B.喝足够的水可使感冒患者早愈。
C.老年人睡前尽量多喝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D.我们每日必须从饮水中获取2500毫升左右的水。
【3】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作假设
【4】“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细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饮足够多的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句中的“大多数”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叶很喜欢喝饮料,常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语段赏析屋。
全家人都惊讶地发现,我这个被宠坏了的小公主,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狠劲儿。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扌周]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1)理解词语。
目不忍视指 ,在这里写出了“我”练功的样子很 。
为所欲为指 ,在这里反映了师傅对“我”的 。
(2)用“△”画出本段中的动作词,并体会动词的好处。
这些动词写出了 。
(3)“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这句话表现了 。
13、课外阅读。
沙漠chěng qiáng示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sì nüè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须拔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cuī huǐ,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文中注音处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沙漠的进攻给人造成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开头第二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风沙进攻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进攻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游击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阵地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囚蚁
①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连蚂蚁也不例外。在歌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我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
②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找一个有盖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十五只蚂蚁再旋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徨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
③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并放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
④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1】童年的“我”产生喂养蚂蚁的奇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了两次“囚蚁”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说说我从失败的试验中终于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童年时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题目是《囚蚁》,请写出题目命制的特点及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生不好看。花生很有用。(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做成了好几样花生食品。(先改为“把”字句,再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词语与戏曲有关,请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词写一句话。
跑龙套 | 唱白脸 | 花架子 | 对台戏 |
___________
18、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雨时,雨点儿打在头上,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照样子,仿写句子)
烈日炎炎时,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20、按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到了正午,天安门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仿写一个人物入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写出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剪纸是装点生活的民间艺术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令人赏心悦目,表达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下面的剪纸作品,勾起了你对哪个传统节日的回忆?把你在那天参加节日活动的亲身经历写出来,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