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3.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__,用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
5.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7.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
8.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
9.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
10.鞠躬尽瘁,__________。
11.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13.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金色的脚印》内容填空。
课文中有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把课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自然段,第二部分是________自然段,第三部分是________自然段,第四部分是________自然段,第五部分是________自然段。
3、补全四字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_______)钉截铁 千(_______)一发 不假(______)索 (_______)(_______)挺胸
(_______)海一粟 忐(_______)不安 粉身(_______)骨 (_______)(_______)带舞
(1)敌人即将攻上山顶。在这_____________,也要把鬼子赶下山去!”(选词填空)
(2)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的词语是_________。
(3)写出画“ ”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反义词:___________ 近义词:________
(4)用画波浪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梳理。
《穷人》是__国作家_写的一篇___。文章记叙了_______的故事,真实反映了_______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那和渔夫____的美好品质。
5、用“静”字组词,分别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1.一天晚上,他在(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2.(_______)的湖面上,几只小船向远方驶去。
3.教室里非常(______)。
4.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保持头脑(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雪
[唐]韩愈
新年①都未有芳华②,二月初③惊④见草芽。
白雪却嫌⑤春色晚,故⑥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②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③初:刚刚。④惊:新奇,惊讶。⑤嫌:嫌怨;怨恨。 ⑥故:故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和_______。
【2】下列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而分外焦急的心情。
B.“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C.“却嫌”“故穿”,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D.“作飞花”三字,化静为动,抒发出诗人对春雪飞花的惆怅、遗憾之情。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描绘的美好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外阅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词牌名______,词名是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没有(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2】用波浪线画出第1~3自然段的中心句。
【3】森林的作用有哪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
B.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
C.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
D.使全球气候变得温暖。
【4】这篇短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
A.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B.森林是“吞水吐雨器”。
C.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D.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5】如果你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作为城市居民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创建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①1937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不久,上海沦陷。
②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找到了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请他到电台去为他们播一次音。虽然并没有明说播音的内容,但梅兰芳心里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于是,他便以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
③然而,日本人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梅兰芳平时性情温和,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发怒了。他明白,虽然这场戏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但一旦应邀登台唱戏,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于是,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④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yú)?”当时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⑤当然,梅兰芳也意识到,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日本人对他的骚扰就一天不会停止。深思熟虑之后,梅兰芳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
⑥因为战乱,梅兰芳被迫滞留在香港达四年之久。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日本人仍然别有用心地邀请他。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 。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⑦香港沦陷后,日本占领军又三番五次地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
⑧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蓄须”。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衣着变得极其随便,头发很长时间才理一次,而以前每天都要刮掉的胡须,也开始出现在嘴边了。
⑨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他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⑩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最终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轮番登门,有的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有的说“因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与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军的邀请,对疫苗过敏的他曾请私人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三针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差点儿失去性命。梅兰芳的良苦用心,终于击碎了日伪军的痴心妄想。
⑪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
【1】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唱( )角。
A.生 B.旦 C.净 D.末
【2】“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对句中“斩钉截铁”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毫不犹豫。
B.“斩钉截铁”写出了梅兰芳坚定的决心。
C.读这个词时要带着同情的语气。
D.“斩钉截铁”体现了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3】下列句子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
A.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
B.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
C.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
D.梅兰芳终于……那便是“蓄须”。
【4】下列对梅兰芳一直难以排解的苦闷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活的困顿,让梅兰芳难以忍受。
B.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让他每天提心吊胆。
C.一天天老去令他很痛苦。
D.他需要想出太多的借口拒绝日本人不间断的骚扰。
【5】下列哪一项的内容最适合填在第⑥段的横线上?( )
A.失去展现自己艺术价值的登台演出的机会
B.失去自己追逐艺术、热爱艺术的赤诚之心
C.失去自己长久以来努力塑造的形象
D.失去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6】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理解错误的是( )
A.历史上很少有“优伶”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
B.这句话赞美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怀。
C.句中“摔破饭碗”的意思是丢了工作。
D.用疑问语气表达了著名画家丰子恺的疑惑。
【7】本文写了关于梅兰芳的五件事,请按文章的叙述顺序,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_)→(避港拒演)→(_______)→(_______)
【8】文中写道:“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拟题目时,在“蓄须明志”和“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二者间犹豫不决,你认为作者应该选哪一个?为什么?(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①又是一场大雨过后,一辆载重货车飞快地驶了过来。货车司机从车上走了下来,想买点儿食品,只见他拖着疲惫的腿,急匆匆奔向包子摊,可是,还没接过包子,就突然栽倒在地,把包子摊碰翻了,热气腾腾的包子满地滚,吓得卖包子的老大娘连喊带叫。
②这时,陆续跑过来好几个年轻人,围住了司机,“哪儿来的?赔大娘的包子!”“没收他的驾驶证!”司机苦苦哀求道:“乡亲们,请原谅我,大娘的包子我是一定要赔的,可是,你们不能没收我的驾驶证啊!”“为什么?”“我公务紧急,忙着运送这批货物……”
③一听到“货物”,有人喊道:“( )有货物,咱们( )拿他的货物,来顶大娘的包子!”说着,有几个年轻人爬上车顶,掀开了毡布。可是,一个个全愣住了。他们谁也没有拿货物,是因为他们看清楚了,车上装的全是救灾的物资。
④一个青年跳了下来,挤到司机的身边说:“师傅,原来您是运送救灾物资的,怎么不早说呢?”司机揉揉眼睛说:“被洪水围困的灾区人民。正受着饥饿和疾病的威胁。这批货物,必须尽快送到。我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吃东西了,刚才想买点儿东西吃,没想到……”
⑤人们开始安静下来。卖包子的老大娘分开众人,挤过来说:“小伙子,错怪你了,大娘这里还有包子,你就带上,快些赶路吧。”“大娘,给您包子钱。”“说哪儿去了?大娘哪能要这些钱呢?去年我们这里遭水灾,也是政府送来粮食救了我们。咱们可不能忘了国家的好处啊!”
⑥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他们纷纷从自家的小店里拿来面包、水果、饮料等,无偿地送给司机,司机含着眼泪,挥挥手,用沙哑的声音喊道:“我替灾区人民谢谢大家了,再见!”
【1】给短文起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第①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在后面的自然段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并且用“﹏﹏﹏”画出来。
【3】给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并写下来。
慢腾腾——(______) 模糊——(______) 喧闹——(______)
【5】疑难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试用准确的词语(不重复)来概括他们的特点。
(______)的货车司机 (______)的大娘 (______)的人们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苏东坡诗句“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简写的“个”子,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石山,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便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中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假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有一堵白围墙,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顺序写出游扬州个园的动词: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中引号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整个“春园”和竹林相映成趣
B.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
C.“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D.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
【4】介绍“秋山”时,短文着重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用简单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chéng shèng)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xīng xìng)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用“√”在括号中选择画线字正确的读音。
【2】白居易是________代诗人,被称为“诗魔”。《大林寺桃花》中“芳菲”的意思是________,“尽”的意思是________。这首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同是桃花,山上的花开得比山下的迟呢?联系所学知识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________”的句子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句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5】从沈括身上我们学到的东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dé děi)不开凿隧道,其中数(shǔ shù)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tiāo tiǎo)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bèi pèi)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liáng liàng),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 “毅”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商”字是________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______________
【4】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遇到的困难是山势高,岩层厚,他采用的办法是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遇到的困难是隧道长1100多米,他采用的办法是什么?由此,体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具体说明“中部凿井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裤子没有毛病。裤子非常合您的身。(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那水晶般的闪耀着欢乐光芒的蓝眼睛多么像清澈的泉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树环抱着村庄。(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河南省的人口是我国最多的省份。(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乐园。
(1)“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有几件虽然不值钱,对我来说却很有用,……还有日晷(guǐ)、望远镜、地图和航海类的书籍。”读名著时,我们都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请你评价一下鲁滨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照样子,补写句子)小学的时光如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选择一个,写一两句话。
坐在教室里 上学路上 跑步 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面的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1)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这不是院中的丁香的香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改成比喻句。
晨雾飘浮在黄海滩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渔夫问桑娜:“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被字句)
变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具有这么多可贵品质,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题目:心灵深处的记忆
要求:根据题目,写写自己相关的生活经历。注意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