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在bā lí( ),波兰的音乐家xiāo bāng( )还在zhú guāng( )下工作。他将自己mǎn qiāng( )的热血和对祖国深深的yōu lǜ( )转化为一支支催人奋起的乐曲,gē yǒng( )英勇战斗的波兰人民。
2、古诗名句积累与运用。
1.开轩面场圃,______。
2.______,视死忽如归。
3.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表现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
4.在我国的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主题,陆游表露了“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强烈责任感;曹植展示了“______”的崇高精神境界。
5.“______”写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6.辛弃疾在《西江月》中表现农民展望丰收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
7.______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中同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
3、默写。
(1)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宿建德江》)
(2)__________________,幽径独行迷。(《鲁山山行》)
(3)晚泊孤舟古祠下,__________________。(《淮中晚泊犊头》)
(4)《书湖阴先生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用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情感的形象,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质。
4、翻译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5、看拼音写词语。
máo dùn xiōng táng zhà piàn zūn jì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ēng hèn shēng chù wài mào zhàng à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shū yíng wū xiàn
________ ________
6、品读诗中的环境描写,悟湖阴先生的形象。
书湖阴先生壁
,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诗人______写在_________________(哪里)的。
【3】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一水”对“_______”,“护田”对“_______”, “将绿绕”对“__________”。像这样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前两句写了___景色的清洁幽雅,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的___;后两句写了___景色的自然幽雅,我们能感受到画面的___。(填序号)全诗表现了湖阴先生的_______________。
A.静态之美 B.动态之美
C.庭院之外 D.庭院之内
【5】后两句诗除了对偶,还采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山水___的感情,令整幅画面显得___________。
【6】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万水”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千山”以______和______为代表。
【4】翻译下列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领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7】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三军: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怎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不见的爱(节选)
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他还在专心致志地打。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他母亲对我微微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①“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我默不作声。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②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低吟起来,天幕中已有了疏朗的星星。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对他们说了声“再见”,我便转身往回走。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给短文的第2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2】文中①②两处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选一选。
A.语言描写 B.外貌描写 C.环境描写 D.心理描写
句①:____ 句②:____
【3】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删除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删,这篇文章主要展现的是母爱,这段话可有可无。
B.不能删,因为这段话使文章更完整,又证明了只有坚持去做的孩子,才能取得成功。
【4】读句②,说一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告诉他,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打中的。”“关键是他做了没有。”你怎么理解文中母亲说的这两句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哑巴渡
①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千干瘦瘦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②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皱巴巴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dān ge)行程。
③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平平淡淡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④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⑤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⑥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⑦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耽搁: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哑巴老人的船___________,他摆得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哑巴老人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哑巴老人生病住院,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哪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燕子去了,有的时候;杨柳枯了,有的时候;桃花谢了,有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按原文填空。
(2)“枯”是( )结构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枯”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失去水分。②没有生趣;枯燥。③肌肉干瘪。“杨柳枯了”的“枯”应取第( )种解释。
(3)短文中应加的正确标点是()(只填序号)
A ,??,? B :??:?
C 。??。?D !??!?
(4)画线句子是一个句,这句话是说“什么都可以再有,只有”。
(5)请你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手比头高
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喋喋不休地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的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于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当时我对生活对工作都有很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并( )地将我的想法告诉朋友、同事。我拥有许多听众,他们都愿意听我演讲。我( )地对家人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恨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瞟:“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愈发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忘情地等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他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在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你以为你都对?”父亲几乎是( )地说:“你错了!”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不,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这么粗鲁,这么武断,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闭嘴!”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就想走出房间,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已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回餐桌旁。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的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得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做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我在他的眼中看到有泪光闪动。
“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当时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父亲,错怪您了,我不知错怪了您多少回!谢谢!”
【1】将下列词语的序号填在文中恰当的位置。
A.咬牙切齿 B.眉飞色舞 C.迫不及待
【2】用“﹏﹏﹏”画出能代表“我”自以为得意的想法的句子。
【3】“手比头高”的真正含义应该是( )
A.手比头高贵。
B.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得动手干,干总是第一重要的!
C.做事不用说,不用想,只要做就好。
D.父亲总让“我”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4】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对父亲的______之情。
【5】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愿心—( ) 怕羞—( )
熟识—( ) 盼望—( )
【2】从“日日盼望”“好容易”“飞跑”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从闰土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取一个小标题:_______。
14、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她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己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突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
⑨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汗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足无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你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你觉得最贴近中心的是( )
A.捐赠 B.一对无私的母女
C.高贵的捐赠 D.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3】第8自然段写“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
A.在小女孩心中,妈妈是最宝贝的,她以为捐赠了妈妈,就永远失去了妈妈。
B.小女孩舍不得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捐赠给翔子。
C.小女孩的妈妈是个不通情理的人,她不了解孩子的心思。
D.小女孩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
【4】阅读目的不同,关注内容也不同。我们要理解“爱的种子”的含义,应该重点关注第____到第____自然段,要理解“高贵的花”的含义,应该重点关注第____自然段,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句子练习。
1.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是那么……是那么……”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17、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改为反问句)
2.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改为肯定句)
3.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改为“被”字句)
4.黄继光对指导员说:“请你把任务交给我。”(改为转述句)
5.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改为陈述句)
6.天还在下雨。你别想出去玩。(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19、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乐园。
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用全身心来爱着自己的子女;天下所有的母亲又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用什么方式来爱你,你能感受到吗?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