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抚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你所积累的知识填空。

    (1)近水知鱼性,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5)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____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 2、补充古文名句。

    (1)鲁迅先生说过:“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2)________,此花开尽更无花。

    (3)______必寡信。这句名言告诉我们___________

  • 3、日积月累。

    1.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

    2.____________,中国才有真进步。

    3.捐躯赴国难,______

    4.一水护田______,两山排闼______

    5.我们经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_____

  • 4、将下列诗词句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A.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

    C.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_______

    D.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

    E.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

    (1)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写山村优美风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下暴雨的景象。

    (3)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一)一诗中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特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 5、读拼音,写词语。

    diàn   hǎi  bīn   jiǔ

       

    Jué    lián dāo  lěi qiú

       

    Xiāo shā   ɡǔ  ɡé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本诗作者是______(人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描写了干净、清幽的居家环境,侧面烘托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后两句运用拟人,一“护”一“送”赋予山水情感,从远到近写活了山水。

    C.首句中的“净”是室主人“长扫”的结果,可见主人生活悠闲心境淡泊。

    D.这首诗不仅写出湖阴先生隐居山中的思想境界,也表达出作者的志趣追求。

  • 7、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娄山关:遵义市之北,四川与贵州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烈:猛烈,强劲。长空辽阔的天空。碎:细碎。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漫道:莫道。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从头再开始。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__________、雁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衬托出一种_____的气氛。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________

    2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精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______________;夕阳鲜红,艳若__________。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比如残月如__________、绿草如_________等。

    4诵读全词,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喜悦 B.壮烈 C.悲凉 D.哀怨

  • 8、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前一个“有的人”________的人,他们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个“有的人”指________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第一个“活”充满了作者的________,第二个“活”充满了作者________;第一个“死”充满了作者的________,第二个“死”充满了作者的________

    【3】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直接以纪念鲁迅为题,而取名为“有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现代文阅读。

    他和故宫的故事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获得“影响中国2018年度文化人物”荣誉。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位64岁的院长:“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材料一】

    六年前,故宫里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单霁翔一看急了: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单霁翔在端门广场火速安置了200把椅子、56组树凳。针对女士上洗手间经常要排很长的队的问题.他和故宫的工作团队进行了研究,得出“女士的洗手间应该是男士洗手间数量的2.6倍”的结论。为此,故宫对洗手间进行了调整,排长队自此成了历史。

    【材料二】

    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以前三个门洞中,中间的门洞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因而时常紧闭,而两侧的门洞则每天排满了观众。单霁翔觉得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三个门洞都向观众开放。但有关部门反对,“贵宾开车进故宫是几十年的礼遇,不能换了一个院长,礼遇都不要了。”“那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帝王曾经的居所今天也都对公众开放,那些地方车队就不能开进去。”单霁翔    。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不允许机动车再驶入。

    2013年4月,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成为近几十年来第一位步行进入故宫的贵宾。奥朗德来故宫参观.单霁翔让人把午门关了起来,安保人员立马跟他急了。单霁翔正色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安保人员向上报告,等了3分钟,等来了撤走的指示。奥朗德就此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后来有一次,故宫午门外,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大爷认出了单霁翔,提要求:“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

    如此令人   的要求单霁翔却当真了:午门三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让观众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这就是一心想让故宫充满人情味的单霁翔,不为权贵折腰,却尊重每一个人的合理需求。

    【材料三】

    我们如今看到一座座精妙绝伦的宫殿,是单霁翔“不顾形象”“哭”来的。专门建立雕塑馆之前,故宫的1万多件雕塑大多“沉睡”在库房里,其中有一尊3.5米高的北齐时期的菩萨,过去几十年都立在墙根儿底下。单霁翔路过时总说:“你瞧.咱们这菩萨脸色都不好。”

    单霁翔第一次进库房时,眼看兵马俑被一堆海绵围着,正色道:“这不行,我们得赶快保养。文物必须有尊严。”随着雕塑馆、古建馆等专馆的设立,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妥善安置和展出。单霁翔希望两年以后,故宫开放区能达到85.02%。“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

    【材料四】

    单霁翔在任这些年,故宫批量诞生“网红”。从文物修复师王津,到故宫文创、口红,再到文化活动“上元之夜”等,故宫屡屡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而正如故宫内部人士所言,单霁翔本身成了故宫最大的“网红”。

    2017年,故宫网站访问量达到8.91亿人次,把186万多件藏品的全部信息放到网上。同年,故宫文创产品销售达到15亿元人民币。

    在2017年两会期间,自称故宫的“看门人”,绝不是什么“掌门人”的单霁翔对媒体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承和发扬“故宫精神”,是每一代“故宫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永恒的使命。通过他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1】阅读短文,联系语境,下面的词语填在①和②处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__

    A.据理力争    B.忍气吞声    C.合情合理    D.哭笑不得

    【2】把“材料四”中横线上缺少的句子补上去,顺序是______

    A.看护好故宫的古建筑群

    B.看护好故宫世界文化遗产

    C.看护好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品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如果要完成“单霁翔院长是怎样不为权贵折腰,只为尊重合理需求”这个任务,我会着重阅读材料________,并能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下表。

    拒绝为法国总统的车队开门

    同意为东北老大爷开门

    理由:_____

    理由:______

    ②如果要完成“为什么说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这个任务,我们需要联读哪几则材料?______(多选)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③请阅读你所选的材料,写写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4】故宫是厚重、庄严、有历史感的,“网红”是新潮、好玩、贴近时代的,这两者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你是否赞成让故宫走上了网红之路?写写你的观点。

    我赞成。让故宫成为现代网红的过程,是放低身段,与百姓走得更近,曾经在人们心中庄严肃穆、充满距离感的故宫,如今已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走近观众的内心,让更多的人喜欢,才是对文物更好的尊重

    我反对。让故宫成为网红,让故宫变成寻常百姓茶余饭后调侃的话题,这样做,故宫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变了味,这真的是在传承吗?这分明是在炒作,这样的网红之路,只是昙花一现,不是长久之计。

    ________:因为________

  • 10、现代文阅读

    一双虎头鞋

    ①我有个朋友是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珠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②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③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④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⑤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⑥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岁。他模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鞋子他太姥姥做的。

    ⑦他将虎头鞋拾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⑧他有点着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了,一百!

    ⑨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夫妇俩把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13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14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

    15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她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16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着这双虎头鞋。

    17 _______

    18后来呢?我问。

    19朋友说,后来我把这一家三口送到了车站,就告别了。他还说,这年头见多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的事儿,今遇到一个例外。难得。

    1小说的情节贵在一波三折,请根据文章内容猜出第17段需要补充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妇俩反复说的“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一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但是朋友却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朋友为买虎头鞋从“20元”不断加到“120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节选)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     )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在括号内加上标点符号。

    【2】前文写木桥的“发抖”“呻吟”为下文写木桥倒塌____________

    【3】小说以“桥”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更象征了老汉的______,老汉的生命是一百多个群众通向______的桥。

    【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象一下,老汉想要喊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材料二】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2021年3月1日,这项《规则》正式施行,这是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

    【材料三】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圆桌派》中说:“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

    【1】三则材料共同讲述了一个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学校中的教育惩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外阅读。

    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的成绩特别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是:“独角兽”。邻桌同学想得到表扬,偷问鲁迅怎么对。鲁迅说:“四眼狗。”不料此同学竟真以此作答,戴眼镜的老师大怒,抬手就打了他一巴掌。鲁迅以书遮脸,憋不住笑出声来。

    鲁迅写信也十分有趣。一般情况下,收信人是教师,他在信的结尾就写“并请教安”;收信人是学生,他就用“即颂学安”。1925年,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跟许广平讨论,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1935年,作家叶紫给鲁迅写信,信中说“我已经饿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钱”。鲁迅回了一封信,给了他一些钱,信尾问候语是:“即颂饿安!”

    鲁迅不但跟熟人逗乐,还时常跟陌生人开玩笑。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时,鲁迅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那时,经常有人溜到楼下墙角小便。鲁迅就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朝着人家屁股“嗖”的就是一下。人家摸着屁股,龇牙咧嘴四处张望,鲁迅却躲在屋内偷笑不已。

    还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1选文围绕鲁迅的______这一特点,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

    2读画线的句子,我看到了一个的____________鲁迅。

    3“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百年来”说明时间跨度之长,“第一”突出表现了鲁迅的好玩。

    B.“百年来”说明这前后百年来没有幽默的人,“第一”写出了鲁迅的好玩排名靠前。

    C.“百年来”和“第一”这两个词语写出了鲁迅的幽默好玩,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D.鲁迅先生去世时,孙伏园写了一副挽联,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

    4下列选项中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上联:踏      ,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下联:痛      ,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     

    A.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5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你对鲁迅有了很多了解,请你写一句鲁迅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园子·童年·外祖母

    外祖母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我的童年就是在那儿度过的。

    园子里有一条长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藤,搭起了一座绿色帐篷,外祖母管它叫“凉棚廊”。一到春天,它们便争相抽出柔嫩的新藤,枝枝蔓蔓地往上爬呀绕呀,比赛似的。夏天,藤萝叶子更是疯长,重重叠叠,密不透风,整个长廊都郁都葱葱,浓阴蔽日。不光叶子长得热闹,花儿也赶来了。紫色豆荚般的藤萝花,一串串垂挂在藤萝架上;橙红色酒盅似的凌霄花高昂着头,绽放在藤萝架的最顶端。

    凌霄花的藤粗壮且柔韧,在廊柱间迂回盘旋,像一条游龙为我们编织着迷宫,我和小伙伴们能轻易地找到天然的秋千架。坐上去摇一摇,荡一荡,别提有多惬意了。“别担心藤条会断,它结实着呢,胳膊粗的麻绳也抵不过它。”真的,有时我像小猴一样从这根藤条荡到那根藤条上,藤条从来没有断过。

    除了藤萝,园子里还种了好多好多的树:梅子树、枇杷树、香樟树、梧桐树……

    外祖母忙完了地里的活,就会带我们到园子里四处去逛逛。走过草地,她会顺手摘下两根狗尾巴草,变戏法似的,将草头交叉,让我用嘴巴衔住,狗尾巴似的草头活像两撇小胡须支在我嘴边。她再用草梗的尾已撑起我的上眼皮,我立即就变成一只小胡子翘翘、眼睛圆圆的小猫了,你说是不是很有趣?

    每当想起童年的快乐时光,我就想起那园子,想起外祖母,想起我的童年。

    1找出文中AABB式的词语用“   ”画出来,并再仿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是比喻句的画“√”,不是的画“×”。

    (1)凌霄花的藤粗壮且柔韧,像一条游龙为我们编织着迷宫。   _______

    (2)一到春天,它们便争相抽出柔嫩的新藤,枝枝蔓蔓地往上爬呀绕呀,比赛似的。_______

    (3)我像小猴一样从这根藤条荡到那根藤条上,藤条从来没有断过。  _______

    (4)橙红色酒盅似的凌霄花高昂着头,绽放在藤萝架的最顶端。   _______

    3短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的哪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为什么用“园子·童年·外祖母”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字句改为字句。字句改为字句。

    1.幸而存活的树苗被狂风暴雨吹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过来把椅子扶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不改变句子意思,把句子换一种说法。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 17、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1)想想前线的战士们,我们还有什么缺点舍不得丢掉。(改成陈述句)

     

    (2)几只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 18、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数代人的心愿,一百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改为感叹句)

     

    (2)邓小平提出构想。

    (扩句)  

    (3)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缩句)  

     

  • 19、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在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改写成肯定句:  

    (2)剧场坐着的每个角落里都是人。

    修改病句:  

    (3)会场上爆发出掌声。

    扩句:  

    (4)太阳早已下落。暑气并没有收敛。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 20、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不管是《在急流中》的年轻母亲,还是《愿母亲的微笑永驻》中的母亲,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感动,相信你的母亲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吧,快拿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要求:

    (1)题目自拟,贴近生活,有具体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2)语句通顺,字体工整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