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每组右边的新字,是由左边的字“换偏旁”得来的一项是( )
A.滨——宾 挺——廷
B.中——肿 正——政
C.骏——俊 消——峭
2、不教胡马度阴山。( )
A.jiāo;传授
B.jiào;训导
C.jiào;令,使
3、下列音、形、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重荷(hè) 绮(qí)丽 严峻 屏(抑止)息凝神
B.侍(cì)候 欺侮(rǔ) 慰藉 三顾(拜访)茅庐
C.模(mú)仿 供(gòng)养 膨大 毫(一点儿)不相
D.圆晕(yùn) 凌(líng)空 韩愈 丰富多腔(腔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不断改观我们的生活。
B.科学技术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必将得到改进。
C.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D.我们要改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5、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正确的顺序是( )
(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边或右边抛开呢?”
(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大科学家。
(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①⑤②
6、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B.《繁星》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看繁星的情景。
C.《扁鹊治病》中扁鹊认为蔡桓公的病情不断发展,从病在皮肤、病到皮肉、病至肠胃到病入骨髓,告诉了我们防微杜渐的道理。
D.《麻雀》一文中,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与猎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7、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是一样的一组是( )
A. 融化 融洽 B. 凯旋 旋转 C. 模仿 模型 D. 残酷 酷刑
8、补写句子。
(1)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 ,长河渐落 。
嫦娥应悔 ,碧海青天 。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蕴含了____________的神话故事。
【3】首句中的“深”意思是____________,暗示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中的“落”、“沉”都是____________的意思,表明嫦娥已经______。
【4】第三句“应”表示诗人对嫦娥后悔心情的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_____”。
【5】从抒情方式看,“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全诗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嫦娥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寻找四翼恐龙(节选)
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地在做的事情。现在,就有很多科学家在想办法探索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对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有人认为恐龙生活在地面上,很可能就像今天的飞机一样,通过奔跑,慢慢演化出飞行结构进而翱翔蓝天。另外一种假说认为会飞的动物会借助重力学会飞行,恐龙也是如此。从力学角度来解释这种说法自然是容易的。此外还有假说认为一些早期的恐龙在奔跑爬坡的过程中慢慢演化出了翅膀,然后学会了飞行。
②提出假说只是第一步,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关键是找到证据,而这个证据就是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踏遍了祖国的山川湖泊,在许多适合保存化石标本的区域寻找化石。终于,一块化石标本让他们有机会回答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问题。
③这个化石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漂亮,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的前肢有了可以用来飞翔的羽毛,已经可以像现在的鸟类一样进行拍打。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出来,它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这个特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难以想象一只几十吨重的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④此外,古生物学家们还在这只恐龙的后腿上发现了非常粗大的羽毛。那么这种粗大的羽毛意味着什么呢?在今天,除了鸟类以外的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它们会把自己身体体表所有部分尽量扩展出来帮助自己飞行。例如,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还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而鸟类用前肢飞行,后肢奔走。不过,鸟类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四翼状态,只是从来没有化石或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个猜想。这只恐龙代表着演化过程的一个缺失环节,即四翼状态,古生物学家们把它命名为中国鸟龙。此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系列的带羽毛长四个翅膀的恐龙化石,还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找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化石,这些化石显示早期鸟类不仅腿上有羽毛存在,脚上也有。
⑤早期鸟类跟恐龙一样也长四个翅膀。也许恐龙变成鸟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们早期生活在地面,慢慢地上树了,随着前肢越来越强,后肢的翅膀就渐渐退化了。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
【1】与加点词语“矢志不渝”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每个科学家矢志不渝地在做的事情。
A.舍生忘死
B.大公无私
C.奋发图强
D.坚特不懈
【2】根据短文的描写顺序,试着给科学家们的论证过程排排序吧!
①形成证据链②寻找证据 ③提出假说 ④得出结论
( )→( )→( )→( )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例如:问题1: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寻找恐龙化石?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完成练习。再运用同样的说明方法写一个事物。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小,只有火鸡大小,如果把它整个身体复原出来,它甚至可以站在你的手掌上。
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来告诉我们某种恐龙____________的特点。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选文第1自然段,通过分析、概括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对于恐龙怎么飞向蓝天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有的假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假说认为______________;有的假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药品名称:健胃消食片
成份: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等。
性状:本品为淡棕黄色异形片;气略香,味微甜,酸。
类别:本品为厌食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pí)胃虚弱,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口服,咀嚼(jué)儿童,2~4岁,一次2片,一日3次。5~8岁,一次3片,一日3次。9~14岁,一次4片,一日3次。成人,一次4~6片,一日3次。
【1】阅读说明书,帮丁丁回答弟弟的问题。
丁丁的弟弟这两天有点厌食,医生给他开了一盒健胃消食片。
弟弟:哥哥,这药有啥用?
丁丁:这种药的作用是____,用于____。
弟弟:它苦不苦?
丁丁:____。
弟弟:我应该吃多少片?
丁丁:你今年6岁了,每次可以吃____片,一天____次。
【2】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肚子疼只要吃健胃消食片就好了。( )
(2)健胃消食片味道真不错,多吃几片也可以。( )
12、课外阅读
煮 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啊。”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得心应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认为“煮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说的“煮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煮书”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女娲造人(节选)
一天,女娲来到河边,在静静的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这时,她才猛然醒悟到,如果世间有许许多多和自己一样的生命,相互说说话,不是可以排解孤独和寂寞吗?于是女娲决定按照自身形体塑造新的、更有灵气的生命。
女娲挖了大量黄泥,掺着河水,对照着自己的倒影,揉捏起来。她劲头十足,不停地掺水和泥,捏出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容貌不同,性格相异,举止有别。
女娲心中充满温暖,兴奋激动,捏出一个又一个的泥娃娃,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疲劳不堪。女娲停下手来,想了想,终于找到一个省事的办法。她从山崖上( )几根藤条( )一根神奇的绳子,把绳子的一头( )水中,一头( )手上,然后用力一挥,搅浑了水中的泥浆,再使劲一抖,顿时,满河的泥浆点四处飞溅,落到哪里,哪里就跳出一个个、一群群的活人。没有多长时间,整个世界都布满了人。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第三自然段的括号内。(填序号)
A.抛到 B.编成 C.摘下 D.牵在
【2】女娲造人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 )。
A.人的创造力
B.古代的人们对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C.人类的起源
【4】从选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娲具有( )的品质。
A.细心
B.不辞辛苦、无私奉献
C.勤劳简朴
D.坚强勇敢
14、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铁
①天文学家观测了天体后告诉我们:一切天体都含有铁。在各个天体的光谱线上,随时都可以看到铁原子发出的谱线。太阳的表面也有铁原子在奔流,每年都有不少天然的铁块落到地球上,这就是陨石的来源。
②科学家又告诉我们:地壳本身就含有4.75%的铁。地壳中所含的金属元素中,除了铝以外,铁算是最多的了。
③人们从铁矿里炼出铁是公元前的事。最初人们用铁制成犁、锄、铲、斧等工具,这是铁器时代的开始。直到19世纪,炼铁才不用小规模的熔铁炉,而用大规模的高炉,于是有了现代化的钢铁工业。小至螺丝钉,大至机枪、大炮,都需要铁。铁是我们制造生产工具和国防武器的重要原料。
④铁在工业上如此重要,它和生物界的关系也很密切。
⑤据说,有些铁矿的形成和微生物有关,雨水把岩石里大量的铁冲到湖沼里,湖沼里有一种叫铁菌的细菌就活跃起来,它们以铁为养料。由于铁菌的繁殖,铁就变成就豆那样大或者更大的块粒,逐渐沉积下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铁矿。
⑥铁和生物的关系还不止这一点。如果得不到铁的滋养,整个生物界就会产生恐慌,植物的花就会褪色,叶子就会枯萎,人和动物也会贫血。
【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陨石的来源是太阳表面奔流的铁原子。
B.地壳中所含的金属元素中,铁居第二位。
C.铁器时代的开始是19世纪。
D.如果得不到铁的滋养,人会贫血。
【2】下列句子,去掉加点词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天文学家观测了天体后告诉我们:一切天体都含有铁。
B.直到19世纪,炼铁才不用小规模的熔铁炉,而用大规模的高炉。
C.据说,有些铁矿的形成和微生物有关。
D.他们所用的铁,大约有一部分来自天上掉下来的陨石。
【3】写出在本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读短文,完成练习。
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
【5】铁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空中有许多星星。(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些石钟乳和石块,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用加点关联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1.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暑假即将到来,班主任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溺水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下列病句。
1.班队课上,老师要求我们一定要发扬并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清清楚楚若隐若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见五颜六色的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件事能注意详略,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中的三处错误。(标点1处,错别字1处,病句1处)
第19届亚运会隆重开幕在杭州,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吉祥物首次亮相:头戴神徽的“琮琮”,头顶浪花的“宸宸”,还有扎着小辨子的“莲莲”。
19、表达与交流。
同学们,法布尔通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好多昆虫的秘密,并写下科学巨著《昆虫记》。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吗?请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注意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