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杀菌 龟裂 均匀
B.搅拌 缴费 矫健
C.谎话 百兽震惶 辉煌
D.眼睑 节俭 茧子
2、下列选项中,“瓒”的意思可能与( )有关。
A.玉石
B.大王
C.赞美
D.积累
3、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幢(chuànɡ zhuànɡ)房子 压(yā yà)根儿 悻悻(xīn xìnɡ)离去
山坳(yòu ào) 鼓槌(zhuī chuí) 操纵(cónɡ zònɡ)风筝
4、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1)按部首查字法,“昼”字应查部首( ),再查( )画,字义是( )。
(2)按音序查字法,“濯”字应查字母( ),音节( ),字义是( )。
(3)按数笔画查字法,“勘”字共有( )画,在“勘察”一词中的字义是( )。
5、我是填空小能手。
1.《忆读书》作者是_____,她回忆了自己幼年、少年时代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少年儿童懂得“________”的道理。
2.《长相思》是___代词人__的作品,词人身在____,心在____,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家人的情感。
3.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4. 《少年中国说(节选)》的作者是_____。文中极力歌颂了_______的朝气蓬勃,寄托了作者对_________的热爱和期望。
5.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6、听力测试。
认真听一遍录音,边听边想,结合听力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色彩特征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有“重量” B.随体温的变化而变化 C.有味道 D.可促进人体分泌荷尔蒙
(2)如果你的妈妈平日易烦躁,装修她的房间不宜( )
A.多放一些绿植 B.用红色作为背景
C.用紫色作为背景 D.挂一副蓝色的窗帘
(3)人的体温会因室内的颜色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会__________。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 )( )闻名 ②足智( )( ) ③( )( )多端
④臭名( )( ) ⑤( )( )积虑 ⑥太平( )( )
(1)这些词语按感情色彩可以分为两类:(填写序号)
褒义词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
(2)对于图中主人翁的评价我选用的词语是(填写序号)
图一狐狸:______ 图二诸葛亮:______
8、请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昂首挺( ) 喋喋不( ) 情不自( ) 呕心( )血
不求( )解 星罗( )布 络( )不绝 不屈不( )
9、课内阅读。
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妈,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这也叫爱?我差点笑出声来,但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模样,又赶忙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就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松松散散地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的“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含笑的眸子:“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朦胧中,那茉莉花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入我的心灵深处。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早晨 ( )的眸子 ( )的茉莉
【2】第五段爸爸的行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我”为什么差点笑出声来?
10、课外阅读
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
——一个壮硕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⑤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吧。”从此我常常在午
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⑦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顺而甜美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⑧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天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给加点字注音。
长者______ 边缘_______ 咀嚼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温柔___________ 粗壮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自然段中说:“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认真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伞
①那年,我回到东北创作一部小说。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②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着电话吼道:“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③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妈妈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④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一行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⑤雪停了。黄昏了。我回到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⑥晚餐桌上,妈妈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⑦我鼻子一酸,眼前又闪现出她夹着伞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明白,妈妈就是那把伞,阴郁了自己,给了我晴朗。
材料二:
某小学为了了解学生和父母的亲密程度,便对五年级的458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老调查。下表罗列了其中两个问题的统计数据。
问题1:父母记得你的生日吗? | 问题2: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 ||
选项 | 比例 | 选项 | 比例 |
记得很清楚 | 89.08% | 记得很清楚 | 35.58% |
有时会出错 | 6.77% | 只记得其中一人 | 28.49% |
记不住 | 3.28% | 两人的都记不清楚 | 20.62% |
不知道他们是否记得 | 0.87% | 从来没有记过父母的生日 | 15.31% |
材料三:
107岁的妈妈去参加别人的婚礼,桌上摆着喜糖,老人拿了没吃,而是放在口袋里。到家后,她从兜里掏出一颗,递给身旁84岁的女儿。女儿接过糖,脸瞬间笑成了一朵花。这个简单的举动,让众多网友鼻子一酸…… |
【1】以上阅读材料表达的共同看法是( )
A.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却不知道爱父母。
B.父母和孩子都应该互相关爱。
C.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会超过孩子对父母的爱。
【2】读了材料三后,你觉得最恰当的评论是( )
A.两位老奶奶都好幸福。
B.不管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小孩。
C.牙都没了,还给她糖,纯属多余。
【3】细细品味,三份材料传递出怎样的父母之爱?选择合适的词语填一填。
慈爱 宽容 无私
材料一: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
【4】细读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并写写原因。
场景: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的结尾说:妈妈就是那把伞,阴郁了自己,给了我晴朗。那么材料二、三中的父母是什么呢?仿照着写一写。
材料二:父母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百岁的妈妈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荷 兰 散 记
细细长长的运河,清澈如镜,一道一道纵横去来,弯弯的拱桥,多情地把(柔美 柔和)的影子留在潋滟的波光里。干干净净的屋子傍河而立,一幢一幢小巧玲珑,好像是奶油做成的,可爱绝顶。微风过处,一架一架傲然挺立的风车,便自得其乐地大转特转。
这里,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站在运河旁边,我心神恍惚,根本分不清眼前的一切究竟是(真切 真实)的景致呢,还是我不小心掉进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名画里。
风车,可说是荷兰最大的标志。荷兰地势低洼,大部分的土地低于水平面,须不断地排水,风车因此应运而生。根据粗略的统计,全荷兰大约有两千多架风车。过去,风车除了用以排水外,还同时充作榨油、锯木、灌溉、碾磨农作物等等用途。时转势移,风车原本(担任 担当)的这些工作,已经由其他更先进的、更现代化的方法取代了,目前“仍操旧业”的风车,大概只有四五百架而已,其他的已变成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点缀品了。
春天的荷兰,着实美得令人心醉神迷。郁金香狂炽盛放,黑紫色的花心,被倒卵形的鲜花瓣小心翼翼地裹着;纤纤细细的花茎,托着风情万种的花瓣,为大地添增无限异彩。
而披上冬装的荷兰,却又另有一番迷人的风姿。雪花落在运河旁边那一幢一幢色彩缤纷的小屋上,纵然是黑夜,却处处闪着晶亮的光芒,那种美丽,是安恬而又宁静的。
啊,美丽而令人心醉的荷兰!
1.划去括号中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用“ ”画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至少一处)
3.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兰的?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的?请写下来。
13、课内阅读。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文段A】: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文段B】: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文段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以上文段说明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文段A、B中都运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加点处为什么要用“约、差不多、几、多”这样的词语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西游记》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游记》(节选)
①却说那怪自把三藏拿到洞中,捆在后院里,派小妖打干净水刷洗,要上笼蒸吃。忽听小妖来报:“大王,孙悟空、猪八戒来要师父了!”那怪赶紧腰来锦绣战裙,赤着脚,手持丈八长的火尖枪,驾着五辆小车出洞应战。
②那怪见到悟空,几句话说不到一起,举起火尖枪就刺。行者使了一个身法,闪过枪头,抡起铁棒,骂道:“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那妖精也使身法,让过铁棒道:“泼猢狲,不识时务!看枪!”他两个也不论亲情,一齐变脸,各使神通,跳在云端里,相互厮杀。
【1】选文中“那怪”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后是被____________________收服的。
【2】本回中最能体现“那怪”“聪明狡黠”性格的是哪三件事情?(每件事不超过1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莫高窟(节选)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客、文书帛画制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政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2】莫高窟彩塑的特点是_____、_____。 作者略写了_____、______、_____三类彩塑,详写了_____。
【3】“ ”一词概括了莫高窟壁画的特点,用“﹏﹏﹏”画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4】文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赞扬了________。
【6】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父爱深深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灵。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毫不足道的黏胶。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华美。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1】联系上下文,“美梦成真”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
【2】比赛前后“我”的心情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疑惑→________→自豪和幸福。
【3】“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假如你就是爸爸,你想怎么回答来解除儿子心中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自豪是因为______,幸福是因为______。
【5】对“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的胜利”的正确理解是( )
A.“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我”体会到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了。
D.“我”唱得非常好,只是音箱效果影响了“我”的成绩。
【6】用一两句话介绍你的爸爸为家人或他人所做过的一件了不起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序号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一滴生命之水 ②一块踏脚的石 ③一盏照明的灯 ④精神上的支柱
恐惧时,父爱是___;黑暗时,父爱是___;枯竭时,父爱是___;努力时,父爱是___;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西北第一哨”热血铸军魂
①被誉为“西北第一哨”的新疆白哈巴边防哨所,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防区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接壤。这里气候严寒,交通闭塞,每年大雪封山长达6个月之久。“雪海孤岛”的边防官兵常年守卫着祖国172公里的边防线。
②天色微亮,第一缕晨光越过山巅的峰顶,照在“西北第一哨”的岗亭上。当你站在两位年轻战士的身旁,可以看到壮美的自然景观。特别是秋天,河谷内金黄的杨树叶,山脚下火红的桦树叶和淡黄的落叶松针叶,山岗上一片褐红的草甸,再配以白雪覆盖的雪峰、飘着白云的蓝天,构成了一个奇妙的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③更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驻守在这里的白哈巴边防连官兵。自1962年9月建连以来,一代代官兵,训练、巡逻、站哨,是他们一日的主要生活内容。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守护着祖国的西北边陲。在他们脸上,看到永远书写的是坚毅与忠诚。“一心向党、一心戍边、一心为民”是连队的优良作风;“守得住寂寞、吃得了艰苦、扛得起责任”是人民对连队战士的夸赞!连队建站之初,老一代戍边人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挖地窝、筑工事、搭建简易木房,靠炒面、馕饼充饥,靠蜡烛、煤油灯照明。连队官兵不畏艰难困苦,始终牢记使命任务,积极练兵备战。如今,边防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4G信号已覆盖营房的各个角落。连队大力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架设边境管控信息系统,对边防线实施全天候监控,有效提升了连队备战执勤和边境管控能力。
④白哈巴边防连不仅严守边关,还热心为当地群众服务。一次,一位牧民的孩子发高烧,执勤的官兵二话不说,马上把孩子带回连队及时治疗。这样的故事在边防连举不胜举。连队先后与村里20多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帮国、科技兴农等活动,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针对冬季牧民看病难就医难的实际,连队每周派军医走村入户义务巡诊,免费送医送药,修建具有现代风格的“便民理发室”,开通“便民澡堂”“便民医务室”,受到驻地群众的一致好评,被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连政府”。与牧民融洽和谐的关系让连队完成边防任务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坚强后盾。
⑤“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这是诗人李白对新疆天山周边天气的描述,突出古代军旅生活的苦寒。如今,这里早已是今非昔比。在这里,能处处感到春潮的涌动,那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身影;在这里,能处处看到山花的烂漫,那是由“西北第一哨”边守疆战士热血铸就的军魂!
(摘自《央广网社会》报道,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1)闭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不胜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在第②自然段中画出一个写景物的句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连队的优良作风”指的是( )
A.靠炒面、馕饼充饥,靠蜡烛、煤油灯照明。
B.一心向党、一心戍边、一心为民。
C.守得住寂寞、吃得了艰苦、扛得起责任。
【5】摘抄第④自然段中的过渡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文章结尾,作简单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首尾呼应,这样表达的作用是( )
A.巧妙过渡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D.结构严谨
18、课外阅读练习。
我总以为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好书就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当然,与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后,自己自然也变得聪明了。
我上学不多,但读书极多,对借书给我的人,我也一直心怀感激。一位长者曾对我说过的话,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这使得我对书深怀敬意,不仅读专业书,而且涉及各个方面。我曾对一个年轻人说:“做一个版画家,一辈子要和书籍打交道,爱书,受书的教益。”其实,岂止是版画家,只要是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对书抱这么一种态度,我不仅自己广泛阅读,而且鼓励学生这么做,以掌握艺术的精微之道。
但我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说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会苦不堪言。我告诉你,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犹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回答问题。
(1)“我”觉得读书划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是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应对书抱这么一种态度”一句中,“这么一种态度”指“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一句中“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短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的体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鸟中诸葛
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乌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
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密来吃“剩饭”。
有一些地方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1】为什么称乌鸦为“鸟中诸葛”?“诸葛”一词用在乌鸦身上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觅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将这一句话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来替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三个加点词“工具”,前面一个带引号,后面两个不带引号,请解释,前面一个“工具”为什么要带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乌鸦吗?读了这篇短文,你对乌鸦的看法如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刹那间,大雨倾盆而下。
___________
22、句子乐园。
1.侦察员老王被敌人抓住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瑞恩说:“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家乡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发挥想象写一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