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山居秋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的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B.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C.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山间的静谧感
D.这首诗通过写山水田园的清新宜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八年(①)奋斗,近亿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解决了(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
A.①继续 ②干扰
B.①陆续 ②袭扰
C.①持续 ②困扰
D.①连续 ②打扰
3、下列古诗表述的节令依次是( )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千条。
A.元旦——重阳——清明——七夕
B.春节——重阳——清明——七夕
C.春节——中秋——清明——乞巧
D.清明——重阳——春节——七夕
4、天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指________。
5、把古诗名句补充完整,在括号处写出作者。
1.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粥一饭,____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__。
4.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字填空。
(1)[殖 植 值] ( )树 养( )
(2)[采 彩 踩] ( )踏 ( )用
7、我能给下列词语找到近义词朋友。
轻易——________ 索性——________ 居然——________
淘气——________ 茂盛——________ 信赖——________
8、注音并组词。
协(________)__________ 绰(________)__________
伏(________)__________ 相(________)__________
璧(________)__________ 臣(________)__________
蔺(____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____
诺(________)__________ 划(________)__________
9、“牛嚼”和“鲸吞”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牛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鲸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是赞扬(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是指(________)
【4】作者在说明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在于(______)
【5】从本文中,我们获得了什么读书法的启示?
【6】你有自己的读书方法吗?如果有,写一写。
10、课外阅读吧。
___________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卖梨的摊前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赶紧扶住旁边的一个木箱,才没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时,顺手抓了一个梨。这时,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好没有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这时,梨已稳稳当当地到了我的手心,只见这梨黄澄澄的,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梨香。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我边走边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想来想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儿来的梨?”“梨……梨……是梨摊上的……”我脸红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你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了吗?”爸爸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 “是,爸爸。”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丢失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了回去。卖梨的阿姨夸奖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
(1) 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字词。
一( )摊子 一( )梨香
( )的梨 ( )的孩子
(3)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连忙( ) 随手( )
严肃( ) 称赞( )
(4) 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我”会想些什么呢?试着想象一下,将“我”的心理活动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5)“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 一句中“丢失的东西”是指 。
(6)文中三次写“我”脸红,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我脸红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将你的感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与其恨,不如爱
地处印度东部的瓦腊纳西火车站,一直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仅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瓦腊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仔细观望。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飞了过来,盘旋(xuán xuàn)几圈后落在了他的脸上。
可恶!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了巴掌。
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举动!
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尽全力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仍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另一列火车。灾难就此发生,五节车厢倾覆,三百多人非死即伤。
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编制“战队”,发动猛烈攻击。
得出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腊纳西小站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chāo jiǎo)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论证来论证去,相关部门始终未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就在瓦腊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小男孩都会背上满满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腊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到了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信号机架的地方,小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
过往的列车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小男孩说,蜜蜂只有在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敌人”。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小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很多时候,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____________
②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____________
【3】人们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提出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男孩为什么会背上满满一书包花籽,撒种在距离瓦腊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圆明圆的毁灭》选段,答题。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文中“△”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文段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
【2】读画线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写出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故乡的山溪
①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家乡青的山,绿的水,崭新的瓦房,鸡鸣羊叫,清脆的蝉鸣……一下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②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好凉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③山溪给了我欢乐。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大好肥的虾。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④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溪水潺潺地、潺潺地流着,浸透了田地。多听话、多无私的山溪啊。顿时,我觉得家乡这些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不就像那正在流淌的山溪吗?
⑤开学前,我不得不告别山溪。故乡的山溪啊,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
(1)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十分爽快。(_______)
(2)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_______)
【2】第③段通过写__________的情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
【3】请用“ ”在第④段中画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你想到了家乡的哪处美景呢?请写下来介绍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第①段中,“缠”字写出了“我”________的心情;“喊”字写出了“我”摇桂花时________的心情。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B.桂花一年四季都香气浓郁,人们长年都能闻到。
C.说明了桂花的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3】①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与母亲对桂花的感情一致的是_____
A.乡音无改鬓毛衰 B.月是故乡明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寒梅著花未
15、课内阅读。
军神(节选)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表示面对任何事情能够做到淡定自若。( )
(2)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
【2】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颤抖”“汗珠滚滚”写出了沃克医生在手术中反常的表现,从侧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是对沃克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七十二”这个数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刘伯承将军的“军神”形象?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手足情深
苏轼、苏辙( zhé)两人的性格生来就不太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但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
小时候,他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苏轼十分疼爱弟弟,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苏轼笑在脸上甜在心里。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机会见面。屈指算来,兄弟俩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月亮渐渐西沉。它透过窗子把银光( 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zháo)。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mán
)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 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2. 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手足情深( )
这篇文章很深。( )
夜深了( )
A.时间久 B.感情厚
C.深奥;不易懂 D.颜色浓
(2)屈指算来( )
坚强不屈( )
理屈词穷( )
A.对外来的压力让步
B.理亏 C.弯曲
3. 找出描写兄弟俩感情好的两个词,并选一个造句。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谈一谈你对”手足情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野菊花(节选)
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花朵不过硬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襟;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多少墨客骚人吟咏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但他们吟咏酬唱的大多是庭院、花盆里的名菊。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比起野菊花来,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玩弄——这就是野菊花!
【1】如果让你查字典来认识“氅”这个字,应该先查_____部,再查____画。
【2】“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说明野菊花生长得_________,“密密匝匝,重重叠叠”说明野菊花长得_________。作者用“________”(用原文回答)来形容野菊花的颜色。
【3】画“ ”的句子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野菊花______________的品格。
【4】画“ ”的句子运用了哪种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哪些写菊花的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生活中的语文。
五年级(1)班开展提高阅读速度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是某小组关于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一组调查数据,请你根据图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 使用人数 | 所占比例 |
提取关键词 | 55 | 55% |
把握故事情节 | 20 | 20% |
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 25 | 25% |
【1】从图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聊些能够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①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③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①②③分别写了什么?请你选一选。(填序号)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A.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千。 B.鸟儿大小不一、颜色各异。 C.鸟多而热闹。
【2】请用“ ”在选文中画出体现“我”“应接不暇”的句子。
【3】选文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用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的方法写了鸟____________
20、体会例句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下面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例: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木中攀缘、穿行。
云朵在天空飘荡 鸟儿在林间歌唱 回到乡下奶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我发现第二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描述画面,比第一个句子所描述的画面要具体。我也会用上这种描写把“清晨,小溪流水”这个画面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哪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能想到,从这不值钱的野花身上,能酿出那么高营养的蜂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妙笔生花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在讲“诚信”,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