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南宁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堆切   传记   煞气   索然无味

    B.消谴   派遣   敌冠   风花雪月

    C.凯旋   斩首   水浒   质朴浅显

    D.烦索   刑物   呻吟 不有自己

  • 2、汉字形、义梳理正确的一项(        

    “宀”是一个重要意符,根据意思给①宫   ②宜   ③寄   ④宏   归类。

    (1)指称房屋的 (2)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

    (3)与房屋有关的动词 (4)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 3、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笑(huá)             肥体壮(biāo)             (jué)             望(zhào)

    B.船(shāo)             翻译(yì)                           及(āi)             (qiào)

    C.熠发光(yì)             (yū)                           黄澄(dèng)       (mòu)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读句子,回答问题。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________。作者在描写松鼠这一特点时,用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读书“三到”包括_____,“三有”分别是______。不要读死书,要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索,正如朱熹所说“_______”。

  • 6、读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把恰当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自豪 )

    (2)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________

    (3)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________

  • 7、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 )( )       ( )( )       人影( )( )

    ( )( )        ( )( )     ( )调有( )

    _____

  • 8、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1.松鼠_____漂亮,_____乖巧驯良。

    2_____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_____会逃到别的树上去。

    3_____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它们_____到地上来。

    4.它们_____有时也捕捉鸟雀,_____不是肉食动物。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内阅读。

    慈母情深(节选)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纷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收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朗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的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选文第二自然中反复出现“七八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仔细品读,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3】选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母亲工作的环境,你觉得母亲工作的环境怎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装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可以把“我的母亲”去掉,重复使用,显得赘余。

    B.可以去掉后面两个,第一个“我的母亲”能够体现作者见到母亲时的心情,后面两个可有可无。

    C.都不可以去掉。这三个“我的母亲”所表达的感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连着用三个“我的母亲”能够更细腻地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

  • 10、课外阅读。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 哪里抓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泥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了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1】阅读文章后填空,并根据所填内容写一个阅读提要。

    (1)第1段至第5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9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0段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1段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盘古的描写有哪些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写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结尾围绕一个字展开,表现了盘古的神力。请展开想象描述,再补充几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认真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 )你们要像花生,它( )不好看,( )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分辨___________  可贵__________  体面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爱慕___________便宜 __________  成熟___________

    3这文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里看出花生最可贵?请用“_____”画出。

    5在课文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课文内容,写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母亲的鞋架》,完成练习。

    母亲的鞋架

    澜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得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身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在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63岁与世长辞。那以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蹑手蹑脚:__________

    与世长辞:____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母亲________,体现了母亲______

    【3】“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结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涛起伏。船有节奏地前后晃荡着。陪我同船前往宝石岛的,是个矮墩墩的战士,宝石岛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姓高,刚从黑龙江回来。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为了调节一下沉闷的气氛,我有意地同他开玩笑:我猜这只纸箱里,一定装着好吃的东西。从家乡带来的吧?

    小高淡淡地一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一副认真的样子,快公开吧,让我也尝尝。

    小高有点急了:真不能吃。里面装的是一些小昆虫,蝴蝶呀什么的,一打开就飞跑了。

    从没听说过战士探亲回来带这种东西的。我正想问个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闭紧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我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们送到宝石岛。当岛顶的灯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时候,观察通讯站站长拉着我,说:走,参加我们的晚会去。

    这真是个特别的晚会。黑板上用仿宋体写着尝瓜会三个大字,小讲台上的白瓷盘里放着一个大西瓜。站长右手托起那个大西瓜,笑呵呵地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今晚,我们开个尝瓜会表示庆祝,大家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是水浇得不够,是肥施得不足,还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达兵懂一些农业知识,他找到了答案:西瓜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经他一说,大家才明白了。今年瓜秧开了花,他们仔仔细细地给每一朵雌花都进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他们像抚养婴儿似的照看着这个小瓜,浇水,施肥,一点也不敢马虎。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个岛上成熟了第一个西瓜。

    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跟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着说:你那个纸箱的秘密,现在该公开了。

    小高说:你早就明白了嘛。

    这么说,你真想让那些蝴蝶呀什么的在这里安家?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②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第二天我醒来时,天已经放亮了。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明白——_______  相信——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笑嘻嘻、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填空。

    “纸箱的秘密”指的是________,作者“明白”了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把画波浪线的语句①改成用上冒号和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画横线的语句②改成用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①“小精灵”指的是________

    ②这个句子表面上赞扬________,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________。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内阅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少年强则国,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从加点的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智慧、__________________、自由、______、胜于欧洲、______的中国。

    【3】梁启超先生的强国之梦在今天实现了吗?请结合你自己的所见所感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课文片段阅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选文画线部分写了鸟的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鸟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还写了鸟的不同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画线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加点的“天堂”在这句话中指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句子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______

    (3)这个句子中第二个“鸟的天堂”还可以说成是________________

  • 16、阅读短文。

    燃烧的海洋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相容是人们早已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却有海水燃烧的怪事。

    1973年的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然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象 ,看到者无不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燃?不可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者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每秒钟70米。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的场面是那样 。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光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1】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文中“ ”上。

    ①惊心动魄 ②蔚为壮观 ③目瞪口呆

    【2】文中词语“奇迹”的本意是__________________,请找到文中具体描写海面上出现奇迹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注意抄写工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海水燃烧的原因。(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连续出现了4个“?”,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你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掌握的科学知识,推测未来人类除了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光的光能,还有哪些能源可以被充分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课内阅读。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读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文段节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

    【2】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于,回答问题。

    (1)从句①中的两个”第一次”可以体会到“我”懂得了( )

    (2)句②中“数落”的意思是_______,从母亲的数落中我们能够感受到______。“凑”字说明了_______但母亲还是给“我”凑足了钱、足见慈母情深。

    【3】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

  • 18、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做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选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请用“﹏﹏﹏”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2】“故今日之责任”中的“故”与选项(       )中的“故”意思相同。

    A.事

    B.

    C.病

    D.

    【3】阅读资料袋,思考: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资料袋】到东北上学让少年周恩来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何读书的时候,有同学说“为知书明理”,有同学说“为过上好日子”……少年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外阅读。

    童年读书(节选)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②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

    ③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④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

    1本文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在文中用“ ”画出来。

    2在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而遭遇的一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话依次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______________,为读《青春之歌》__________,为读《破晓记》____________

    3读第2段,说说父亲为什么反对我看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说:“那时我感到幸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句子加工厂。

    (1)林冲打败了洪教头。(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不改变句意,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枝绿的可爱。(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我会给句子变花脸

    在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他。

    改为双重否定句:

    改为疑问句:

    改为反问句: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姑娘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改成陈述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