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组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矫(jiǎo)健 摄(shè)氏
B.苔藓(xiān) 压抑(yì)
C.颓(tuǐ)败 龟(jūn)裂
D.客栈(zhàn) 歧(jī)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文质彬彬 放涎无礼 攻无不刻 襟飘带舞
B.应接不瑕 负荆请罪 势不可挡 杯水车薪
C. 繁花似锦 绞尽脑汁 了如指掌 美轮美奂
D.膀大腰粗 迫不及待 深情厚义 含辛茹苦
3、下面这句话出现的语病是(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儿时一首诗的。
A.成分不完整
B.词语重复
C.用词不当
D.无
4、积累填空。
1.陶校长,名为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他向“我们”作了著名的“________”的演讲,希望“我们”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和________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以此________和鞭策“我们”不断进步。
2.《寻隐者不遇》描写了诗人与________的问答,其中“________”这句诗是对第一句“问”的答复。诗人找不到隐者的原因是“________”(填诗句)。
3.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________,又敏捷地________,再用前脚________,________就出来了。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变色龙》是按照“发现变色龙→________→放回变色龙”的顺序叙述的,主要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________特点和________特点。
5、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中不(____) 指指(____)(____) (_____)(____)请罪
完(____)(____)赵 (____)目圆(____) 难以(____)(____)
(____)发冲(____) 完(____)无(____) 人影(____)(____)
6、填空。
家祭无忘告乃翁
(1)这句诗中“祭”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
(2)“乃”第一笔是______,“乃”的意思有:①才;②是;③于是;④你,你的。在本诗中“乃”应选第______种解释,“乃翁”的意思是______。
7、关联词语填空
(1)这些工作( )都是一些小事,( )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
(2)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 )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 )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4)每个人( )讲究“公德”, ( )讲究“私德”。
8、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三国演义》与“三”有缘,书里有____、蜀、吴三个国家,还有“三气周瑜”、“三顾_______”、“桃园三________”等故事。
(2)《田忌赛马》中,孙膑更换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使田忌获得了整体的胜利。
(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________、金文、小篆、_________、________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4)《手指》一文中,作者把手指的全体比喻成_______,阐明了________的人生道理。
9、_______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单选题。
(1)以下不是上文段中介绍的书籍是( )。
A.缩微图书 B.简牍文书 C.阅读器
(2)与句子“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运用了相同说明方法的是( )。
A.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 120 斤重。
B.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C.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48。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以上文段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给以上文段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段前的横线上。
【3】“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加点词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段落阅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饱览:_______
玲珑剔透:__________
【2】认真读读选段中画“__”的句子,通过带点的词语,你体会到了圆明园中的景物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3】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上“有....也有..... ....也....”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A”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喋喋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撂(liào)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B”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止:“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1】照样子写词语。
颤巍巍____________ 喋喋不休____________ 结结实实____________
【2】A处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看完电视后,老王整晚都睡不着?( )
A.看过天气预报,担心母亲感冒
B.看过天气预报,担心儿子感冒
C.看过天气预报,担心自己感冒
【4】从文中画线的词语“匆匆”“连忙”和“急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王愣住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打“对”,错的打“×”。
A.老王牵挂南方的儿子,却忽略了北方的母亲,而母亲却惦记他。(______)
B.老王没有想到母亲那边下着大雪,感到惊讶。(______)
C.老王没想到母亲能从他7岁的“劣迹”一直说起。(______)
【6】说说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谚语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斗力不如斗志
一个孩子在山上种了一片苞米。苞米快要成熟的时候,被狗熊发现了。狗熊钻进苞米地吃了一些,扔了一些,糟蹋了一地。
孩子找狗熊去讲理。狗熊满不在乎地说:“你的苞米是让我给糟蹋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孩子说:“我要你包赔。”
狗熊说:“我若是不包赔呢?”
孩子说:“那我就叫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
狗熊说:“我劝你还是忍了吧,我有的是力气。”
孩子说:“我光听说狗熊傻,可没听说狗熊有力气。”
狗熊火了,指着一个磨盘大的石头说:
“等我把这块石头扔到山下去,你就知道我是不是有力气了。”
狗熊背起了磨盘石,故意在草地上走了一圈儿,顺着陡坡把石头扔下山去。磨盘石发出隆隆的巨响。狗熊得意地哼了一声。
孩子说:“背石头不算力气大,能拔下一棵树才算力气大。”
“那你就等着瞧吧!”
狗熊说着,吭哧吭哧拔起树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底把一棵松树给拔下来了。
孩子说:“你能把松树拖到东边的湖里去吗?如果你能把树扔到湖里,让它像船一样漂起来,我就服你了。”
狗熊真的把大树拖到湖里了。可是,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站进湖里以后,本想爬到岸上来,却“扑通”一声落到水里去。孩子趁机跳过去,揪住狗熊的耳朵,把他的脑袋摁到湖里,灌了他一肚子水。
狗熊告饶了,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给孩子赔偿:自己要当一头牛,学会拉犁,帮助那个孩子种地。
(1)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②形容十分疲劳。 ( )
(2)狗熊为了显示自己的力气大,先把________扔下山去,然后拔了________,最后又把 ________拖到湖里。孩子和狗熊斗_______不斗_______,使力大无比的狗熊告铙了。
13、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 田老师讲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这段话可以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语最能反映“我”听课非常专心,非常喜欢田老师的课。 “我”的表现说明田老师的课讲得“_____________”(填成语),从而表明田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 )
A、娓娓动听;爱搞怪 B、绘声绘色;认真负责 C、引人入胜;与众不同、循循善诱
4、请用“-------”画出片段中的比喻句。用这样的比喻能让人形象地感受到( )(多选)
A、田老师教学技艺的高超。
B、田老师的故事讲得一般,对我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C、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钦佩之情。
5、判断正误:
(1)作为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这样的写作方法不值得我们学习。 ( )
(2)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 )
14、课内阅读。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等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看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方散。
【1】宝玉的美人儿风筝为什么放不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风筝消失过程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写出了风筝在空中飘动的美丽姿态,____描摹了风筝越飞越高后人们看到的形象,表达了贾宝玉等人对自由生活的____。
15、儿童诗
我一直认定乡村老家六岁的女孩子毛豆是一位诗人。我记得是在秋天,毛豆妈妈在簸稻谷,妈妈簸啊簸啊,毛豆就在一边看。在掀动的簸箕里,好稻谷和秕(bǐ)稻谷分得一清二楚。好稻谷沉甸甸地往后聚,秕稻谷则轻飘飘地从簸箕口(跌落 坠落)下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秕稻谷的瀑布。毛豆凑得很近,突然对她妈妈说:“妈,你簸一簸人吧,这样就分得清好人与坏人了。”
有一次,毛豆和我女儿在外面疯玩了一整天,晚上我罚女儿在家做作业,毛豆在一边看,她没有做作业的概念,看着姐姐痛苦的样子她也非常着急,盼望这个漫长的夜晚快快过去。见她妈妈在一边缝衣服,她这样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_________。”
毛豆发表这样的口头诗歌是经常的、随意的。昨天我刚刚起床,毛豆就和我女儿在开满繁花的桃树下跳起了花房子,这是我童年最常玩的一种乡间游戏。她们用木块在地上画起了大方格子,乡下女孩子(乖巧 灵巧)的脚就这样带着小木块在画满花朵的方格里跳跃。女儿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玩过这种游戏,她就在一旁看毛豆(熟练 熟悉)地安排,毛豆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一格里画上桃花,一格里画上雪花,我们两个人,就用木块跳花房;你把木块踢到雪花上,我把木块踢到桃花上,你一脚跳出了冬天,我一脚跳进了春天。”
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感受到纯净的诗意像春风捎着桃花吹进来,一直吹上我心头。
【1】用“/”划去文章括号内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2】文章讲述了毛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将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语言天真有趣味。
______________
【4】毛豆在你眼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
16、阅读与理解。
荷叶·母亲
①父条的朋友送给我们两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一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花了——但故多的因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国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因里最初开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造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辙拦天空下的荫蔽?
【1】本文500余字,我的阅读时间约是_________分钟。
【2】阅读时,边读边想,找出文章线索,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读短文,摘取文中描写“我”心情的词句,体现“我”心情的变化。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为什么“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作者为什么把母亲比作荷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奖取材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化学技术的革新和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干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诸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④人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通过阅读短文,你了解到书籍面临着的危机是( )
A.书籍种类不全 B.纸张严重老化 C.书籍数量太少
【2】本文介绍了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是( )
A.化学技术和电子存储技术
B.“抗酸化”流程和电子存储技术
C.化学技术和数字激光存储
【3】文中画线的语句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列数字 B.列数字 作比较 C.列数字 分类别
【4】文章第四自然段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句应在( )
A.①和②之间 B.②和③ C.③和④之间
【5】短文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是( )
A.让文章字数增加 B.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读者更好理解 C.适合学生口味
【6】下列是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的作用,其中与木文无关的是( )
A.加快书籍的更新速度 B.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C.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18、暗夜听漏人
①他们深夜奔走在街头,恶劣天气更加忙碌。他们的工作和每家每户息息相关,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便是自来水供水管网的“把脉者”听漏工。
②廖辉就是这样一名听漏人,每当子夜来临,他就开着他的橘黄色小皮卡,与同事两人组,带着他们巨大的“听诊器”那是一根有15米长的空心铁管,铁管的这头做成喇叭形,正好兜住整个耳廓,再加上敲管听音的小槌子和扒开检修顶盖的长铁钓出发。
③冰冻天气,撬开检修顶盖后,地下的暖湿气流一下子扑满了廖辉的眼镜片,让他眼前一片朦胧。没关系,他靠的是听觉,将“听诊器”用力抵在水管上,人尽力地伏下去,将精神全都集中到一只耳朵上。培训时,考官反复让他们听各种细微的声音,比如猫爪擦过屋瓦的声音,头发丝拂过下水道丝网的声音,一听就是两三个小时,听到耳涨头痛为止。
④已工作两个小时,同事建议去喝一碗辣油小馄饨驱驱寒气。零下六七摄氏度的天气,来上一碗小馄饨,舀上一勺辣油,那股子辣劲儿会像壁炉里的火焰,烘暖人的周身。但是那样一来,廖辉会感到耳尖发热,耳朵里如灌满了热水的暖气片一样轰轰作响,就会有好一阵听不清地下水管的动静。“你去吧!”廖辉竭力克制住对那碗小馄饨的向往。
⑤“离这儿不足五米的地方有漏点。”水管刚有渗水现象,廖辉就能用耳朵捕捉到。
⑥很难形容廖辉对“收获”的感觉,肯定不是期待,没有收获最好,值班抢修的兄弟就可以睡一个囫囵觉,但是,连续几晚的一无所获又会让他揪心。( ),几晚的平静可能就在地下水管上积蓄了某种破坏的力量,一旦漏了,那就不是破皮儿,而是伤筋动骨了。
⑦那天下午,廖辉在不属于他分管的路段上,看到了伤筋动骨的一幕:破土而出的自来水柱把沥青路面都顶歪了,飙出六七米高后,被西风徐徐吹斜,像一面水雾做成的白帆。路人在围观,警也报过了,抢修电话也打过了,还能怎的?等着呗。有人开始在那面水帆前笑闹着合影,只有廖辉心里像针扎一样难受,那是多少个听漏夜的沦陷啊!
⑧于是路人看到一名30多岁的男子,气呼呼地,瞪着每个在那面水帆前留影的人,气呼呼地,瞪着他们。
【1】下面对“听漏人”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漏人的工作是发现地下供水管网的渗漏点。
B.听漏人的工作总是白天连着黑夜,非常辛苦。
C.听漏最主要的是靠听觉来判断水管渗漏点。
D.听漏人既希望听漏没收获,又为听漏一无所获担心。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B段的括号中最恰当的词语是( )
A.因为
B.如果
C.即使
D.既然
【3】第④段中说:“廖辉竭力克制住对那院小馄饨的向往”读了全文,我知道廖辉不去吃小馄饨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另一位同事走开了,他要坚守岗位,不让岗位空岗。
B.怕吃了辣油馄饨会影响自己对水管是否渗漏的判断。
C.穿着厚厚的工作服,他嫌坐下来太麻烦了。
D.小馄饨碗中的暖气会扑满眼镜片,让他眼前朦胧。
【4】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廖辉有异于常人的听漏天赋,没有他发现不了的渗漏,这使他引以为傲。
B.廖辉工作很忙碌,对工作又很认真负责,连吃碗小馄饨的时间都没有。
C.廖辉听漏本领过硬,他挨着冻忍着饿地听漏,对自己的工作有高度责任感。
D.廖辉对工作很认真,兄弟们发现了水管有渗漏,他第一时间去抢修。
【5】短文第⑦段中画“ ”句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说:“于是路人看到一名30多岁的男子,气呼呼地,瞪着每个在那面水帆前留影的人,气呼呼地,瞪着他们。”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钓鱼的启示(节选)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 阻)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 箸)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 决)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 戒)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2】“钓鱼的启示”中“启示”具体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漂亮的大鲈鱼。
B.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
C.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D.比喻人生中能把人引入歧途的各种诱惑。
【4】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如果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呢?简要地写一写。
(1)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人民警叔叔。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买东西,售货员多找了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到后来,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越来越大。
改成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扁鹊退了出去。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病人对沃克医生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
(2)园中虽然有民族建筑,但还有西洋景观。(修改病句)
_________
22、按要求修改句子
(1)八次单元考试卷子被我们复习过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文书中的课文被我们学完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被我们背完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跳绳和踢毽子被我学会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的生字被我弟弟抄写了一次。(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芳被一阵铃声惊醒了。(被字句转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实践园。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一定看到、听到或自己亲自做过许多这样的好事儿。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写下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同时要写好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等。题目自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