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就要瞻前顾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②张謇的《家诫》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凝练,最终形成的别开生面的教子书。
③在高三学生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学霸李华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复习应考方面的一得之见,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下一阶段复习充满了信心。
④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江西实现加快发展的终南捷径,不二法门。
⑤中方认为,实现核裁军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水到渠成地加以推进。
⑥回想大概几年前,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这些共享单车大多销声匿迹。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③⑤⑥ D. ②④⑤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高速公路上出现横向裂缝时要及时________,否则,冬天灌进雨雪水冻融后,道路将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②记者今天从省公安厅获悉,我省公安机关现场________、鉴定水平不断提高,破案数连年大幅增加。
③与现实社会管理一样,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行业与个人的自律________不可缺少,机制与法律的约束却更为重要。
A.处置 勘测 虽然
B.处置 勘验 固然
C.处治 勘测 固然
D.处治 勘验 虽然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人不暇自哀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树之以桑
C.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D.沛公安在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极具概括力的隽永的语言,匆匆一生的徐志摩,似乎也预示在这谶语般的诗句里。
B.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 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 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要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复杂系统人因设计的概念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B.丝绸之路传递着人类文明,也形成了像疏勒城这样的文化遗址,扼守着天山北麓咽喉要道,正越来越受到考古学者的青睐。
C.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学校应尽早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让儿童学习更多的网络素养。
D.话剧作品《百合花》近日在我市宣布公开售票,第一场将于下月26日确定在水上大戏院首演。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熟人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刘少杰
①有人说,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迁,重亲情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即将终结,陌生社会已经到来;也有人说,熟人社会正在以新的形式展开,应当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努力去瓦解它。
②时下人们谈及熟人社会存在的根源,通常仅仅想起费孝通先生“以土为本”的观点,而忽视了他关于差序格局对熟人社会规范作用的论述。如果仅仅关注熟人社会的乡土文明根源,那么不难得出熟人社会正在消退、陌生社会即将到来的结论。因为,市场经济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同时,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流动,又大规模地把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社会。但相对于差序格局而言,这仅仅是一种表层的外在性变化。判断熟人社会的变化,更重要的应当考察那些制约人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度结构的变迁。
③事实上,当费孝通先生论述熟人社会同乡土文明关系时,揭示了熟人社会的发生根源;而当他论述由亲情原则而形成的差序格局时,实质是在讨论熟人社会形成后稳定持续的存在根源。二者密切联系又不能等同。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因为某种因素而生成,但一旦生成并持续存在,就意味着其中形成了某种制度结构,制约社会行为并稳定社会秩序,使社会持续运行。同土地连在一起的发生根源可以随着人们远离土地而失去作用,而作为制度结构的存在根源却可持续地运行下去。
④一种制度能够形成且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注重亲情的行为规则同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熟悉关系是分不开的,而这些关系又是社会生活中永远存在的,只要繁衍不息、交往不止、社会延续,就永远不可祛除,并且,正是这些关系中蕴含了人类的原初品质和真实本性,人们无论怎样紧张疲惫,一旦回到亲朋好友之中,便会感到轻松与安全。
⑤肯定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熟悉关系,也就肯定了熟人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种肯定又不是无限制的,在专业化领域或组织化领域应当受到限制。具体说,不应当把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熟人关系中合理发挥作用的亲情原则扩展到专业化领域和组织化领域。如果坚持了这一点,就意味着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划分出熟人社会和陌生社会。
⑥由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分化程度较低,人们常常淡化各种生活领域的界限与区别,本来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有效的熟人社会的原则,往往被推及其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领域之中,其结果不仅导致在不同领域中才能有效的制度发生冲突,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效率。马克斯·韦伯以社会生活和社会行动有不同类型并遵循不同制度原则为前提, 强调在组织中实行严格排斥亲情的科层制度,其主旨便是限制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感性制度在组织中同理性化制度发生冲突,并以此保证组织效率的实现。
⑦熟人社会的消极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同那些专业化领域和组织化领域之间的界限不清。熟人社会的原则或制度源于生活,因此是人们最熟悉且最能有效利用的,它可以轻松地被人们扩展到日常生活之外的领域,可以无孔不入地侵袭、弱化甚或取代专业规矩和组织制度,以致私与公、情与理都被一股脑地搅在了一起,社会公正和社会效率在界线不清、是非不辨中被冲击、抑制和抵消。
⑧但是,从日常生活的立场看,熟人社会又有其不可否认的存在根据和适合范围, 所以不应彻底否定甚至主张瓦解熟人社会。它在社会生活中也有整合社会、维系人际感情、保持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相反,一个六亲不认的社会,才是真正可怕的消极社会。
⑨应当注意的问题不是熟人社会怎样被瓦解或取代,而是要明确认识熟人社会的存在根源和展开范围,既要肯定熟人社会的合理性,又要明确它不能超越日常生活领域而漫及各种专业化领域和组织化领域。
(选自《人民论坛》2006 年10期,有删改)
【1】第③段中的“存在根源”是指
【2】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使得熟人社会消退。
B.费孝通论述的熟人社会实际有发生根源和存在根源两个概念。
C.专业化领域或组织化领域是绝不能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
D.熟人社会有其存在根据和适合范围,彻底否认它也是可怕的。
【3】第⑥段转述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4】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⑵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之险峻后,发出呼唤,劝行人不必前往蜀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⑶苏轼《赤壁赋》中,“客”认为人生短暂,犹如“_________”,而苏子却认为,如若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_________”,就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追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
(2)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指教小孩学习
(3)《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4)荀子《劝学》写到,与蚯蚓相比,螃蟹虽然具有天生的优势,但因为浮躁,结果“_________________”。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仍然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的战乱场景,却不忍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
(6)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5)孔子曾经对子贡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它抛弃了自我中心主义,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与道德约束,这既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想象。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慢》中“竹西佳处”一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_______, ________”。
(2)《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中的诗句“_______, ______”。
(3)《扬州慢》中“清楼梦好”一句化用了杜牧《遣怀》中的诗句“________, _______”。
(4)《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5)《扬州慢》中描写芍药花自生自灭无人欣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男主人公迎娶女主人公后变得粗暴无礼。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作者的孤独和漂泊之苦,也暗含与苦难命运的抗争。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__________”一句表现战争的烟尘铺天盖地的情景,又以“__________”一句表现战场上的血迹在寒夜中的颜色。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其四)
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
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
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
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时苏辙留京侍父,这是兄弟俩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神丰姿。
B. “芽蘖”“走寻”写牵牛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畏”的具体表现。
C. “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结合,突出景物特点。
D. 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情趣,又兼理趣。
【2】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情表
(李密)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形影相吊(慰问)
B.逮奉圣朝(等到)
C.当侍东宫(担任)
D.岂敢盘桓(回旋环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不知东方之既白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其制稍异于前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孤苦的情况和祖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抚养,委婉曲折地陈述自己屡次辞谢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皇上的感激,又申诉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B.第三段援引朝廷“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感谢晋武帝对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旨在表达自己忠孝两全的意愿。
C.全文以“愿乞终养”“辞不赴命”为中心内容,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不愧为古代散文的名篇。
D.本文用了大量四字句、对偶句,既有骈文的整俪,又使语言不显雕琢,而是十分自然亲切,真情从肺腑流出,读起来一气呵成,丝毫不见斧凿。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的重要性将持续下降。在线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者曾经在网页、博客和公众号上工作,而他们现在正在制作播客、视频博客、短视频、直播节目、宣传模因、营销软内容等等。而这一切,都与摄像头、麦克风、你的耳朵和你的眼睛有关。如同《纽约时报》2018年2月推出的互联网专题的大标题所言:欢迎来到后文本的未来。我们开始瞥见一种在线文化的更深的和更具动感的可能性,在这种文化中,文本渐渐退入背景,声音和影像成为通用语言。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视频能否取代文字”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参加班级课前五分钟演讲。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