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君子生非异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②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善良孝顺的窦娥一直与婆婆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③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④我和几个老同学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
⑤如果人情消费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举债的地步,那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⑥也许是生搬硬套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否:坏运气。
B.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渠:他。
C.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赍:携带。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告诉。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平静的__________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__________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海在我们脚下__________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又像是甜美的蜜糖;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
海睡熟了。
不晓得过了多长时间,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声音__________。
A.黯淡 挂 呻吟 震耳欲聋
B.深黯 镶 呻吟 振聋发聩
C.深黯 镶 沉吟 震耳欲聋
D.黯淡 挂 沉吟 振聋发聩
5、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排列次序正确是( )
①调角断清秋 ②征人倚戍楼 ③春风对青冢 ④白日落梁州
⑤蕃情似此水 ⑥长愿向南流 ⑦大漠无兵阻 ⑧穷边有客游
A.②①⑦⑧③④⑤⑥ B.⑤⑥③④⑦⑧②①
C.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D.⑤⑥①②⑦⑧③④
6、(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的图像艺术。从“阅读”转向“观看”,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
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面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
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
有人质疑,既然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同样的道理,如果解构了汉字,打乱了文字内容的连续性(释义性)和书写的规定性,书法也就失去了本质属性,必然走向抽象绘画。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在强调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
(胡抗美《书法审美活动中“读”与“看”的关系》)
【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后,书法向现代性转型,实现了从“阅读”向“观看”的转变。
B. 宋代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是有特定用途的,文本文字可读可辨是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C. 书法创作中的构成关系在传统书法中占的地位与现代书法中占的地位不同,所以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
D. 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在重视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才能解构汉字,保持书法的本质属性。
【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书法审美的革命性转变,接着比较古今书法构成关系的不同,然后反驳某些人的质疑。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欣赏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时审美主体介入的方式不同。
C. 文章结尾用人们对一棵树的欣赏原理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现代书法不能抛弃书法的本质属性。
D. 论述书法的功能、特点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观众欣赏书法,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人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迅速说出感动他的作品,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可见这些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他们。
B. 书法审美活动由“读”转向“看”,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可见即使是书法家,也不见得个个精通视觉形式规律的精髓。
C. 由于宋之前的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问题,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整体构成的形式感有时可能会不佳。
D. 如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或者是所写内容根本就不是汉字,只是纯粹的笔墨构成,那么它和抽象绘画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每个人在本性上没有差别。
(2)《小石潭记》中,作者描写对小石潭的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一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爱孩子的表现;“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了对自己个人从师的态度。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小题1)既见复关, 。(《诗经·氓》)
(小题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小题3)伏清白以死直兮, 。 (屈原《离骚》)
(小题4)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小题5)挟飞仙以邀游, 。(苏轼《赤壁赋》)
(小题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螃蟹有六个蟹腿和两个蟹钳,却“___________”,是因为心地浮躁。
(2)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荒谬心理。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了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景物描写边塞悲凉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的《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回忆已逝的青春年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7)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9)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果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论语》中,孔子就曾经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的话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凝聚各方力量,是取胜的重要保障。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公曰:“小大之狱,_______,必以情。”对曰:“_______。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③历史上,投身伟大事业并且矢志不渝的志士仁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扬。陆游就曾对诸葛亮做出高度评价:________,__________。
④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白衣天使们怀着坚定的决心,抱着必胜的信念,抛却一切牵挂,穿起防护服,走进病房,拿起针药,投入战斗。他们的举动,让我们想起了著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①,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②,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解: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1】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酣”一“抱”两字,一耳闻,写声:一眼见,写色。拟人生动形象,意境雄阔。
B.颈联运用“风露”和“江湖”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避乱时的漂泊之苦和对国家动乱局势的优虑。
C.尾联诗人借用三国典故,以鲁肃自比,反用“未必”“空白”之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D.陈与义这首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风格情怀极为相似,深得后人赞赏。
【2】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者众矣。“市道交”岂可少耶?或曰:“清,非市道人也。”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柳宗元《宋清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雠:应验
B.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属:连接
C.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翦翦:心胸狭隘的样子
D.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 废:废除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B.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C.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D.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清轻利有义,扶贫助弱。没带钱买药,他准许赊欠;无力偿还,他烧毁债券。一生共烧了一百几十份债券。
B.宋清待人接物,一视同仁。患癣疮恶疾的,他不嫌弃,高兴对待;罢官免职的,他仍像其亲人一样善待如故。
C.宋清经商有道,为富有方。他看重药材质量,经营好药材;目光长远,获大利不妄为,持之以恒,终成富商。
D.此文立意高远,寓意深刻。作者不仅高度赞扬了宋清的义行,而且还针贬了时弊,批判的矛头直指朝廷官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2)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者众矣。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今天,作为高一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你高一学生的身份,结合这次考试的体会给“2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你怎么看?
③假如有人向你求助答案,你该如何做呢,请你给他讲讲道理。
④以“20年后你”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讲给现在所有参加考试的同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