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映衬的蓝色的天幕下,变成了一幅十分鲜明而又十分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B. 新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活质量较低,其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情况与全国城镇居民总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C. 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府并不只热心于通衢大道与高楼大厦,而是首先顾及到偏远贫穷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
D. 前一段时间,舆论界对中学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指责,屡屡见诸于报端。
2、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命令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把下列各句横线处内容依次改换成成语,正确的一组是( )
(1)他爸爸是话剧演员,妈妈是歌唱家,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无形中就受到了很多影响,所以他也很喜欢舞台艺术。
(2)有人认为美国单方挑起贸易战的背后不过是西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丛林法则的又一次演绎罢了。
(3)他知道,以前的许多计划都是凭空的脱离实际的想法,唯有脚踏实地稳步向前才是正道。
A.潜移默化 弱肉强食 海市蜃楼
B.耳濡目染 优胜劣汰 海市蜃楼
C.潜移默化 优胜劣汰 空中楼阁
D.耳濡目染 弱肉强食 空中楼阁
4、祥林嫂被卖时曾“出格”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用礼教杀人的面目。
B.说明了祥林嫂的大闹是受鲁四老爷影响的结果。
C.交待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D.说明了祥林嫂与众不同是因为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过事,见识自然就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医学家们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
B.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科学中使用的通信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产生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 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C. “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 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 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C. 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 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 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C.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农家人在农忙季节抢收粮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忘我劳动的真实写照。
(2)“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不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9、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荀子《劝学》)
(2)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6)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论语·八佾》)
(8)攀栖鹘之危巢,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_____”是写春天,“____”是写夏天,“风霜高洁”是写秋天,“水落而石出”是写冬天。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___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3)苏轼在《赤璧赋》中“____,____”,借自己的动作神态侧面展现了洞箫声音的悲凉。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以蜀王杜宇典故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以南海鲛人传说抒发内心的悲哀。
(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但也有诗歌与众不同,如“______,______”表达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鸂鶒(xīchì),水鸟名,比鸳鸯大而色多紫,俗称紫鸳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居”意为选择居处,根据诗歌内容看,诗人选择的居处应该是为读者所熟悉的
B.首联写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并透露出“卜居”于此的原因。
C.颈联与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写景手法相似。
D.尾联中“乘兴”紧承前文,表明诗人有了居所,了却了后顾之忧,要大展宏图。
【2】诗歌首联写到“林塘幽”,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宣德三年二月,上御文华殿,谕侍臣曰:“治民有本末,制田里,设学校,本也。不幸而有愚顽者,然后刑之。然观肉刑,则过于惨。”侍臣曰:“古人用肉刑,则人人自爱而重犯法。至汉文帝除之,自是人轻冒法。”上曰:“古人教民之道周备,故犯法者少,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隋、唐以后,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亦良法也。汉文除肉刑,唐太宗观《明堂针灸图》,禁鞭背,皆后世仁政。汉、唐享国长久,有以哉!”六月,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息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康公有成。”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四年秋七月,户部上户口登耗之数,上曰:“隋文帝户口繁殖,自汉以来,皆莫能及。议者以当时必有良法,享国不永,故无传焉。此未必然。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隋文克勤克俭,足致富庶,岂徒以其法战?大抵人君恭俭,则生齿日繁,财赋自然充足。”五年春正月,吏部奏选辟。上曰:“省辟,安民之道。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秦、汉以下,设官益多,何也?”侍臣对曰:“时不同也。”上曰:“唐、虞、三代,事简民淳,不可比拟。唐太宗定内外官七百三十员,去古未远,亦可为法。”侍臣对曰:“然必君心清,则事简;事简,则官可省;官省,则民安矣。若政务庞杂,小人幸进,则冗食者多。”上嘉纳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庚充美,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节选自《明史·本纪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B.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C.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D.夫法存乎人理/财/国之大务/汉唐初政/立法未尝不善/而子孙力役繁兴/费用无度/天下不能不凋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文中的太宗指明太宗永乐帝。
B.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隋唐、五代时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指祖、父、子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文中取前一个含义。
D.赞曰,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多置于篇末。如《汉书》《后汉书》篇末的“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宗认为,肉刑虽然可以让人敬畏法律,但是过于凄惨,所以汉文帝、唐太宗等明君都主张废除肉刑,推行仁政。
B.太宗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开始盛行。宣宗认为除恶一定要从根本解决,于是决定罢免当时的大贪官刘观。
C.宣宗认为,精简授官,可使百姓安宁。侍臣认为君王内心清净,就可简约政事,精简官员。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侍臣的意见。
D.宣宗即位以后,官吏称职,政治稳定,法度修明,仓库充实有余,百姓安居乐业。史官将这一时期和他父亲仁宗所在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教民之道不至,故犯法者多,未必系肉刑之存否。
(2)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5】文本二说宣宗时期“蒸然有治平之象”,请根据文本一概括出现这种气象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勤”和“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对“勤”“俭”产生新的看法。如某班学生小亮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社会不应再提倡“勤”,而应提倡“智”。他还认为,当今社会物质如此丰富,吃、穿、用再像过去一样节俭,就是吝啬小气的表现了。
针对小亮对“勤”“俭”的认识,班主任准备开展一主题班会,请结合你的思考和认识,写一篇发言稿。
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