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年山西省新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文中所用修辞及其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里,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排比、借代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D.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 2、下面关于袭人的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见宝玉生性恣情,不务正业,便以家里要为她赎身之事,趁机加以劝谏,为宝玉定下三个条件:一不许再说身化轻烟的话,二不许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三不许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宝玉一一答应。

    B.晴雯因母病回家,袭人夜里受寒伤风,发烧卧病在床。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去,袭人带病连夜修补。

    C.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大红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松花绿汗巾送与琪官。

    D.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王夫人听后,对袭人越发感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A.这次台湾的水果免税进入大陆,有台南的荔枝、龙眼、菠萝蜜、台中的香蕉、台北的苹果等等。

    B.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从中感受到一个伟大作家的真挚感情。

    C.我不清楚高三年级是否有八九百名学生。

    D.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

  •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 5、“虚壹而静”指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这一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的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简短随意的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

    特别是到了唐太宗时代,因为对王羲之书帖的爱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来散乱各自独立的手帖编辑在一起,刻石摹拓,广为流传,使王羲之和许多南朝手帖,因此成为广大民众学习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产生《十七帖》一类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个词汇有了确定书法楷模的意义。

    因为“手帖”意义的改变,原来南朝文人书信的特质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欧阳询的《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都已经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连字体也更倾向端正谨严的楷书,魏晋文人行草书法手帖的烂漫洒脱自在都已不复再见。

    欧阳询的书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宫》、《化度寺碑》,已经成为汉字文化圈习字的基础范本,也都是楷书。欧阳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宫的《张翰帖》、《卜商帖》和辽宁博物馆的《梦奠帖》,其中或有双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会晚过宋代,摹拓很精。《张翰帖》近年北京故宫展出过,卷尾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题跋

    王羲之字体的行草风格与他书写的内容有关,因为是写给朋友的段柬、便条,所以率性随意,“行”“草”说的是字体,其实也是说一种书信体的自由。《张翰帖》不是书信,是从《晋书·文苑传》的张翰传记中抄录的文字,是严肃性的史传,因此欧阳询的用笔端正严格到有些拘谨,《张翰帖》一开始介绍张翰“善属文,纵任不拘”,文学好,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与顾荣的对话,结尾两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一向端正严肃的欧阳询,似乎写到这样的句子,也禁不住笔法飞动飘逸了起来。

    宋微宗曾经评论《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也曾经评判过欧阳询的书法“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锐长驱”、“四面削成”、“险劲”、“刚劲”都可以从《张翰帖》的用笔看出。

    (摘编自《听蒋勛讲最令他迷恋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变化。

    B. 帖的内涵之所以由书信扩大到习字的书法范本,是因为手帖在魏晋时期的快速发展。

    C. “帖”具有书法楷模的意义,与《十七贴》一类的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的产生有关。

    D. 欧阳询的书法端正严格,但是《张翰帖》这一书信不仅笔法严谨,而且飞动飘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了“手帖”的意义改变后,指出唐代的名帖已经不具备书信的性质,而且字体和前朝相比更倾向端正与严谨。

    B. 文章的第二段阐述了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收藏与“帖”书法楷模意义之间的关系。

    C. 文章的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证明了文体属性的改变对唐代名帖的风格有影响。

    D. 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欧阳询的《张翰帖》用笔端正严格拘谨,说明欧阳询在为人处事上远不如张翰那样洒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与收藏,对南朝手帖的搜求,可能作为书法楷模的“帖”的出现还将推迟。

    B. 由宋徽宗和宋高宗对《张翰帖》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能推测出欧阳询的书法在宋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强的。

    C. 魏晋文人用行草写帖,唐代人用楷体写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体的属性对帖的字体的风格有影响。

    D. 因为唐代的名帖《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已经不再是书信,所以这些帖的笔法严谨而不飘逸。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赤壁雄奇壮阔之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定风波》中写自己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毫不畏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饱含人生哲理,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行的节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所爱之人坚贞不渝的深情。现在也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

    (2)《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描写了山势的峻拔。

    (3)《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两个典故抒写了诗人面对世间风情心中迷离恍惚的感受。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彩虹为喻,写出楼阁间的双层通道给人的观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适合用来赞美为卫生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的张定宇院长。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箫声的情绪内涵。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在《 陋室铭》 中写自己不受世俗、公务缠身而倍感轻松的句子是“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助吴王阖闾成为诸侯一霸。其带兵攻入楚都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接下来的“古时山色”四字喑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南方地区,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诗《蜀相》的尾联,请和《虎丘题壁》的尾联进行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尾联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我,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名小白,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后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B.大夫,职官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

    C.仓廪,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用于储藏财物和粮食。

    D.四维,指古代的礼、义、廉、耻四种规范,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出身贫苦,但贤能有才干。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才智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并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主事业。

    B.管仲每遇不顺,皆受到鲍叔理解。在受到齐桓公重用前,管仲做官不顺,打仗逃走,遭囚禁受辱,这些都得到了鲍叔牙的理解。

    C.管仲心中有民,能与百姓同好恶。他出任齐相执政以后,流通货物,积聚钱财,使得国富兵强,主张国家政令下达应顺应民意。

    D.管仲权衡利弊,善于化祸为福。在齐桓公南袭蔡国、北攻山戎之时,他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有度,懂得给予与取得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5】孔子和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