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未可以为信也 B.将成家而致汝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D.又可冀其成立邪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夏以来,江浙多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天气阴晴不定,本是晴空万里,刹时间电光石火,雷雨交加,使人猝不及防。
②从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③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才能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雷诺阿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他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如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犯了错,他们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这种犯而不校的态度,必将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⑥北大学者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对此,有高三学生撰文驳斥: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因其负面影响而放弃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有因噎废食之嫌。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
B. 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解决问题、直面问题的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C. 无论是文明、德行,还是公共生活的品质,往往蕴藏在精心设计的细节之中,母婴室是这样,第三卫生间是这样,女性安检口也是这样。
D. 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较多关注学生怎么读书和考试,但是很少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规划和学校选择,导致许多考生抱憾终生。
4、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荣膺 渲染 人才倍出 蜂拥而来
B. 树阴 销毁 委屈求全 遍体鳞伤
C. 精粹 辑私 通宵达旦 针贬时弊
D. 起讫 邮戳 好高务远 变本加厉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 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①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
②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
③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
④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
⑤雨如此逼近,如此亲切,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地流过。
⑥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
A.①⑤④③②⑥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②①⑤③⑥
D.④②③⑥①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回忆了布艺时期在南阳躬耕的事情,然后用“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当时只想保全性命而没有想过出名的观点。
(2)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__________”这种不变者而得出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有时被老师批评的那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他的态度是“色愈恭,礼愈至,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3)《离骚》中写屈原忧愁失意,走投无路,十分迷茫困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师说》中,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论点。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开篇点明老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以反问的形式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本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声音的类比联想,写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潭周围的树木,着意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中,陆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农村风俗画卷,反映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洛阳道中寄弟
唐·贾岛
趋走迫流年,惭经此路偏。密云埋二室,积雪度三川①。
生类梗萍泛,悲无金石坚②。翻鸿有归翼,极目仰联翩。
【注】①二宣:太室山和少室山。三川:洛水、伊水、河水。②金石坚:《古诗十九首·回丰驾言迈》中有言“人生非金石”。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内容与题目照应明显,如首联“趋走”与“经此路”紧扣标题中的“洛阳道中”。
B.“积雪度三川”可以理解为“于冰封雪飘之时渡过三川”,具体地写出了行路的艰难。
C.诗善炼字,如以“埋”写密云笼罩太室、少室二山:又善用借代,如以“梗”“萍”代自己。
D.本诗抒情方式多样,“惭”“悲”等处直抒胸臆,第二联寓情于景、第四联借物抒情。
【2】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虙①,字子宓,慈溪人。庆元二年进士。故事,潜邸进士升名,虙不以自陈。为浙东帅属。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主管户部架阁文字,改太学正。时新进者多逞小才,害大体,言:“立国有大经,人主当以静制天下之动。今日之治,或有邻于锲薄,而咈人心、伤国体者,宜有以革之,使祖宗之意常如一日也。”帝嘉纳焉。迁太常博士,又迁国子博士。时金垂亡,因论自治之道,谓:“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迁国子监丞。转对,愿力主正论,勿使迎合之人得以投吾机。迁秘书郎,预编《宁宗会要》,兼吴、益王府教授。讲《毛诗》终篇,乞以所读诸子改读《尚书》,帝曰:“吾固以《诗》《书》成麟趾之美也。”迁秘书丞,改著作郎。以疾乞外,出知南康。至郡,剖决滞讼,众皆悦服。前守陈宓以钱七千缗置济民库为筑城费,虙至,曰:“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转运使以钱万二千缗置平籴于郡,虙复出钱万二千缗以增益之,民赖其利。将增建禁旅,营地属民者,索质剂②视元直偿之。徙知处州,移知温州,力辞,遂直秘阁、主管千秋鸿禧观。参议制置使幕中,使者尚威力,愎谏自用,虙守正不阿,每济以宽大。召为国子司业兼侍讲,以《礼记•月令》进读,至“狱讼必端平”之语,因敷畅厥旨。兼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命下而卒,诏赠四官。
(选自《宋史•张虙传》,有删改)
[注]①虙,读fú。②质剂:文中指作凭证的契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B.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C.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D.帅督新昌旧逋/虙手书谏曰/越人之瘠/宜咻噢抚摩之/今夏税当宽为之/期使田里久饥之甿少还/已耗之气血/尚可理旧逋耶/力辞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邸,指古代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古代王公贵族所居的府第称为“东第”。
B.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下设国子监等机构。
C.博士,文中指古代教授经学的一种官职。博士也可以指古代专精某一技艺的人。
D.转对,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虙不重名利,崇尚宽容。他考中进士,按旧例,朝廷把他的名次提升,但被他拒绝;有的官员崇尚威力,刚愎自用,他则常常宽大处理事情。
B.张虙恪尽职守,力除弊政。他担任太学正时,针对官场的一些作风,认为现在一些政策近于刻薄,违背人心,应该革除。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
C.张虙为人正直,推崇《尚书》。他担任国子监丞,力主不让阿谀的人有投机的机会;他请求把所读的诸子书籍改为《尚书》,跟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D.张虙心系民生,体恤百姓。他在南康任职时,纠正前任郡守的错误做法,并拿出自己的钱来充公用;政府准备建禁旅,要征百姓的地,他按原价付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郭所以御敌也,使沟壑有转徙之民,则何敌之能御?
(2)不必取赢于民,吾捐万缗为倡,继是倘不已,何患事之难成?
14、 作文。
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