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某公司日前宣布,将在亚洲市场推出一款能够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影响的电池,该电池目前已正式在新加坡___________。

    ②您在努力让个人资产增值的同时,是否注意到家庭财产会在自己的___________选择中不知不觉地流失?

    ③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就市场内活禽交易的相关制度、日常管理、消毒检疫、自身保护、活禽屠宰等情况询问了市场商户,并对现场进行了___________。

    ④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___________礼尚往来,他仍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他家致谢。

    A.面市   草率   考查   因为

    B.面世   草率   考察   因为

    C.面市   轻率   考察   出于

    D.面世   轻率   考查   出于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受地震影响的北川县一度人去楼空,重建后人们陆续返回家园,现在这座城市故态复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有专家认为,洒水降尘治霾是扬汤止沸,洒水对扬尘有作用,但抑制不了雾霾,抑制雾霾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实现花费与收效平衡。

    ③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开诚布公地对话,寻找共同价值,并决心用美国力量来解决伊斯兰问题。

    ④在国内外市场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走低的背景下,继续实施国家收储政策是曲突徙薪,反而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

    ⑤石门水库水质检测结果出炉,结果显示其水质时隔一年重新达到地表水一类水标准,当地干部群众弹冠相庆

    ⑥侦办民警以案发地为中心,调取周边监控,按图索骥,一路追踪,最终将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为群众挽回了财产损失。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⑤⑥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为了令郎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我们广大教师一定会鼎力相助,这一点请您放心。

    B. 谨以此帖向中老年朋友拜年,并呈上我的拙作一幅以表我对大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C. 我在这里为女儿的出阁略备薄酒宴请大家,希望大家吃好喝好,并祝愿各位阖家欢乐。

    D. 据报载,刘局长于昨日莅临石河子中学,给广大考生宣讲高考录取政策的变化情况。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朱明王朝的打压,无论是文官儒生集团,还是孔家本身,虽不敢与皇权正面对抗,但在私底下却非常不以为意

    ②《远山淡影》从旁观者角度写一对母女的故事,小说不断铺陈悬念,然而答案却始终矫揉造作地藏了起来。

    ③公司在出现对某项事务有分歧意见时,必须有一个能够力排众议做出最后决策的强力 领导者,这样才不会因为互相推诿而误事。

    ④塞罕坝防护林建成后,春冬两季的风从西北方向的刮来,可能风行一时,但不再会像过 去那样肆虐地影响北京地区。

    ⑤不管自己的建议是好还是不好,小组的几个成员都不能接受,这让他毫厘不爽,于是这次会议还没有结束,他就退场了。

    ⑥《猎场》这部电视剧,再现了当代职场种种现象,观看它就如同拿着一面三棱镜,看到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

    ②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蔬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③《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   ]这并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的确巨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  ]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用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战争叙述一遍,辈们能讲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罗列一遍,大概也不止两万字。然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给讲完了,何等惜墨如金!

    ④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三百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比,三百万字却已经是节省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提到,李白、屈原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开始日益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阅读、讨论历史的稳定传统。这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册,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经非常大。今天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冶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活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问把这些书读遍?

    ⑥司马光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对它进行仔细阅读。[  ]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来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

    ⑦李白不见载于《资治通鉴》,正如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却只选取了他一篇短短的《辣猎赋》。

    (摘自2015年6月10日《中华读书报》)

    1第①段“居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③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何况 B.如果 但是 C.假如  因此 D.虽然  但是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  ]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压缩历史、选取叙述对象,必然需要有标准。

    ②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由来。

    ③把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什么内容剔除出去,都应该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

    ④司马光讲得很清楚,他编这部《资治通鉴》,是为了给皇帝等国家高管提供历史参考,便于他们汲取历史经验以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

    ⑤而标准的制定,又与写作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A.②④①③⑤ 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②①③⑤④

    5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选择人物看似“网漏吞舟”,其实并非如此。

    B.第⑧段以抗战八年类比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惜墨如金。

    C.第④段所引用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资治通鉴》编纂方法。

    D.《资治通鉴》的编纂标准决定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取舍。

    6联系全文,说明《资治通鉴》为什么没有选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子虚赋》、《上林赋》,却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猎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来表现自身高洁情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设问突出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凉,表现了诗人苦闷的心情。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言及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败的事,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此事是这样写的:“谈笑间,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

    (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3)古代诗人常用“东风”这一意象表达愁绪,如“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运用典故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 10、名句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代词人刘辰翁在《柳梢青·春感》中写道:“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他化用李煜《虞美人》词“________________ ”的情境,表达了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

    (2)习近平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

    陆游

    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械、朱熹,讲索益精。初,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除太学博士,时中都官待次者例补外,添差教授严州,寻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且言: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陛下方广揽豪杰,共集事功,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为先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然后与一二大臣定成算而次第行之,则大义可伸,大业可复矣。”召试馆职。先是,召试者率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尝读陆九渊文喜之,而未识其人。考试礼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揭示,果九渊,人服其精鉴。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迁著作郎,以末疾请祠归。诏除直秘阁。时方重职名,非有功不除,中书舍人陈骙驳之,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寻主管冲佑观。明年,除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卒,年四十五。谥曰成。祖谦学以关、洛【注】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涘。心平气和,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少卞急,一日,诵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觉平时忿惶涣然冰释。朱熹尝言:“学如伯恭方是能变化气质。”其所讲画,将以开物成务,既卧病,而任重道远之意不衰。譬家之政,皆可为后世法。考定《古周易》《书说》,皆行于世。晚年会友之地曰丽泽书院,在金华城中;既殁,郡人即而祠之。

    (节选自《宋书·吕祖谦传》)

    【注】关、洛,宋代理学的两个学派。关学指以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雨得名;洛学指二程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

    B. 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

    C. 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

    D. 孝宗批旨/云馆阁之职/文史为先/祖谦所进/采取精详/有益治道故/以宠之可/即命词/骙不得已草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补,我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下辈因上辈功业或地位而获得特殊待遇。

    B. 丁内艰,也称为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 圣学,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有时特指孔子之学。

    D. 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祖谦学养深厚,治家有方。深受家庭影响,熟悉历史文化,其考定的一些著作皆流传于世,其居家之政也成为后世楷模。

    B. 吕祖谦重视实绩,不务虚事。他认为要伸张大义,恢复大业,就要实实在在谋划,不断积累事功,循序渐进,不要让那些抱侥幸心理的学说得逞。

    C. 吕祖谦读文知人,鉴别力强。他曾读过陆九渊的文章,十分喜欢,后来他负责礼部考试时看到一份答卷,断定陆九渊所写,后来证明确如其言。

    D. 吕祖谦重视修身,勇于改变。他年轻时性格急躁,读了孔子的话时有所感悟,进而改变急躁,宽容了原来的仇人,受到朱熹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召试者率从学士院求问目,独祖谦不然,而其文特典美。

    (2)祖谦学以关、洛为宗,而旁稽载籍,不见涯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高度评价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守宙奥秘上建立的卓越功勋,深切勉励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