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年黑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看了网络上的负面评论,王涛十分气愤,他在微博发文称:“种种指责,无非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希望大家弄清事实真相后再作发言。”

    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体育盛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承办者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加,賽后的设施浪费令人触目惊心

    ③小刘这篇文章的第四段和第五段本来衔接得很好,让你加上这么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很别扭,读起来一点也不顺畅了,简直是狗尾续貂

    ④这是一栋风雨飘摇了十几年的楼房,破得不能再破,早已不能居住,人们从楼下经过,总是提心吊胆,都希望早一点把它拆除,消除安全隐患。

    ⑤班主任刘老师在这个班刚组建的时候,就天天研究这些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努力做到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思想活动了如指掌

    ⑥法兰西学院共有40个席位,一旦入选,终身都是院士;由于席位珍稀,有不少大文豪与法兰西学院擦肩而过,比如赫赫有名的卢梭、萨特。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方强烈敦促美方不得采取任何损害中方主权的挑衅行为,恪守在领土主权争议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承诺,以免影响中美关系。

    B. 中国人寿总公司举行的青年保险精英训练营欢迎会,几个台湾高校的大学生正式开启了他们在大陆金融机构的暑假实习生活。

    C. 故宫启动单日接待游客最高8万人次的限流,在推行实名售票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网络预订门票,同时关闭人工售票窗口。

    D. 国土资源部宣布,全国稀土采矿证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读书多,见识广,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大能人,但是也有人认为他如果为人、做事能够踏实点就更好了。

    ②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但相关史书并没有留下有关他的详细记载,人们只能从前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他。

    ③这个人学术研究的能力差,攀龙附凤的本领却很大,一天到晚只想着如何升官而不努力工作。这样的人,能得到重用吗?

    ④尽管谈判非常顺利,但我们还得小心谨慎,避免节外生枝,因为和我们谈判的那个人是非常难缠的,信用似乎并不好。

    ⑤一个夹在数个大国之间的弹丸小国,却能够左支右绌,如鱼得水,这得益于该国领导集团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智慧。

    ⑥随着国学热的渐趋升温,各种国学读物大量涌现,令人自顾不暇。这股热潮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必将提升人们的国学素养。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听说你在高中物理学习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将不吝赐教。

    B. 本人才疏学浅,承蒙在座诸位抬爱,得以屈尊会长一职,今天获此殊荣,颇为羞愧。

    C. 在资助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情上,虽然您只是尽了绵薄之力,但我们仍然很感谢您。

    D. 在兰州市城关区广场东口附近,我公司有一户外广告大牌招商,欢迎来电垂询!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含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始还家门(女子出嫁) 得府君书(刚才)

    B.作不良计(故意) 大人嫌迟(特地)

    C.可广问讯(幸亏) 复得此妇(希望)

    D.徒无所施(用处) 待作遗施(施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

    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内卷”“躺平”或者较早流行的“佛系青年”,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努力自我投资提高竞争力、主动降欲寻求躲避竞争出口或者合理宣泄在顺从中迂回反抗等。这些网络热词以符号化的话语编码流行和传播,用戏谑化的方式映射了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直观呈现了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新闻作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建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是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容易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真伪的不加甄别更增加了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赋权,人们拥有了更为自由地表达途径和表达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的匿名化与高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可能。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以及信息透明化机制还有待完善,民众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在涉及不确定事件或热点问题时,政府即使持续发布真实信息,仍然受到群众质疑。

    (摘自《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调适的国家策略》)

    材料二:

    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奋斗”和“内卷”的区别上,部分青年认为:“有意义的努力是奋斗,没有意义的努力是内卷。”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人们通过工作,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工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确证自我”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的内在价值必须超越生存目的,指向人之为人的本质实现。

    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近年来,教育公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救济等议题成为一些网络新生代积极推动的权利主张。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

    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青年时期处于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且预期上升的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逐渐放缓,特别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逐渐传导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使得青年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叠加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感到忧虑。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

    (摘自《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有着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

    B.当下,人们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也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

    C.虽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看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其心态呈现的一些新特点。

    D.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彰显了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只是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我们没必要太在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热词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B.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媒体报道时应严谨。

    C.只要及时删去热点新闻评论区内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方向的言论,就可有效防止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D.青年人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甚至让有些人产生某些悲观情绪。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很多高学历青年远离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个人租房住,经常感到孤独、焦虑。

    B.某市政府陆续将全区51处核酸采样亭改造成“暖心小屋”,免费向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水果等服务。

    C.有的年轻人不管对方对他做了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

    D.个别地方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导致舆情沸腾。

    【4】关于社会心态,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出怎样的引导策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学习与自省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陶潜的《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句,写出散落在地上花瓣的杂乱繁多,而“____________”一句,则点出桃花源人的平静快乐之态。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 8、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1)匪来贸丝,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诗圣杜甫,在书写客人到来的喜悦之时,也暗示了家境之贫寒、生活之孤寂,如“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______”;爱国诗人陆游,在书写生活的闲适之时,也暗示了郁闷与惆怅之情,如“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_”。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思想内核却相似。

    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汲取古人的智慧,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可以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我们“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成语“沧海一粟”是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演化而来。

    ④语文老师在批阅作文时,面对学生毫无修饰或者过于浮夸的语言,引用了《论语》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批语,引导学生写作要“文质彬彬”。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来骐横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兼听则明,_________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杜甫借由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抒发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写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抒发自己羁旅之愁和登高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①,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②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无憀:无聊。②争:怎,怎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中的“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则是古人诗题中的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第一首诗首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势在必别,无可奈何,只好暂时借着杯中酒来排遣离愁别绪。

    C.第一首诗第二句“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且这一句中的“损”字与第四句中的“争”字相呼应。

    D.第二首诗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杨柳的风姿,其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第二首诗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回报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

    B. 窃觇之    觇:察看

    C. 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镇定自若

    D. 导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

    B. 九州,中国的别称。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C.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

    D. 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

    B. 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

    C. 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 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的学习有“术、法、道”三个层面:术指技能,需勤学苦练,追求极致;法指方法,需要善想得法,自成体系;道指心智,需要认知世界,接纳自我。

    不同的人不同时期的学习,对学习的侧重是各有不同。作为当代青年的你,对三者会如何抉择?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