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因子,成语在中国婚姻爱情文化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下列成语描述男女之间表情达意两情相悦的爱情一项是:( )
A.金屋藏娇——古时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现多指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
B.琴心相挑——以琴声传达心意,表示爱情。
C.掷果盈车——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D.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________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2)嘉陵江边的南充城,有很多古今文化的传奇,同时也有着无法用言语述说的特色,而这些东西,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渗透在每个南充人的性情中,让人感到难忘、十分________。
(3)在公共场合,恶意修改国歌歌词或者故意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________国歌庄严形象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A. 最终 流连 损毁 B. 最终 留恋 损害
C. 终于 留恋 损毁 D. 终于 流连 损害
3、“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
A.酒窝
B.眼睛
C.嘴角
D.腮帮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平时学习不端正态度,不认真勤奋,考试时,面对试卷他只能望洋兴叹,无计可施。
②搭载了HUD技术的波音737-800型飞机在目不见睫的浓雾中创造了安全起飞的奇迹。
③他跟随师父勤学苦练,历经十打磨,终于成功创作了第一件惊世骇俗的雕塑作品。
④做学问,就得亦步亦趋,要刻苦钻研,更要不断创新,才有可能登堂入室,炉火纯青。
⑤新一轮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见危授命,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了人数最多的三连二排。
⑥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条理清晰,不能遇到问题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只能一败涂地。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景美,是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也是乐。
B.“不知老之将至”,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
C.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发作者的感慨。
D.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作者通过这个递进关系的句子,把本段与前两段连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意脉相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盛
李娟
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漢中没日没夜地跋涉。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下,抚地大哭。
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开渠垦荒。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在渠口的鱼群铲开。
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秧苗单薄,天地寂静。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它们愤怒却迷惑。世界改变了。
春天,鱼群逆流产卵。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世界改变了。
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蔓延。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从此,再也没有鱼了。世界改变了。
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河床开阔,水流窄浅。而鱼又回来了。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我们连夜处理种子。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上红色的农药汁液。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这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我手持手电筒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那一年非常不顺。主要是缺水。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冬天我才回家。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她说:“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我接着种!我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之所以越来越少乃至最后消失,既是因为人们不加节制的捕捞,也是因为人们引流灌溉,使鱼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B.承包土地的第一年,作者全家一起处理种子,作者描述其为“红色军团”,凸显了作者对收获的期待和担忧。
C.平时互助互利的种植户因引水灌溉发生争斗,既表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又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D.倒数第2段中,妈妈的话透露出她的庆幸和无奈,也表现了她的坚强,她仍然对土地抱有希望,期待收获。
【2】下列对文章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作者想象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先人的坚忍与辛劳。
B.文中多次出现“世界改变了”一句,通过反复手法强调了世界的改变,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改变出现的无奈。
C.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渲染了村庄寂静的氛围,引发出作者的想象和思考。
D.本文语言简洁而优美,选取原生态的素材,用朴素的笔触描写了人们辛苦耕耘的场景,旨在表达对父辈的赞扬。
【3】文章第9段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标题“繁盛”的意蕴。
7、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6)莫见乎隐,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8)长江后浪推前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斧《青琐高议》)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出人到中年但尚有豪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决心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北海所账,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刘夙婴疾病, ,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4)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蜀相》)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 ,____。
(2)《逍遥游>中“ ___,____,___ ” 三句以外出郊野为喻,阐述目标小则对外物的依赖和凭借也少。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湖晚坐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写晚坐后湖所见所感,将自得自适之情寄寓景语之中。
B.明写青林“无限意”,暗写诗人在后湖边上坐观时间之长,兴致之高。
C.明写“白鸟有余闲”,暗写自己“有余闲”,含蓄表现其遁世的逍遥。
D.颈联是对诗人自得之情的深化,表现其内心宁静,自信能以诗文立名。
【2】清人纪昀评该诗说:“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郝维讷,字敏公,直隶霸州人。顺治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七年,出为福建督粮道佥事。 巨盗张自盛犯延、邵,维讷设方略,用间散其党,自盛就擒。寻署按察使。累迁大理寺卿。十三年,擢户部侍郎,调吏部。十六年,丁父忧。服阕,起户部侍郎,复调吏部。康熙三年,典会试,寻擢左都御史。维讷以开国 二十余年,南徼初定,民困未苏。疏言:“天下大弊在民穷财尽,臣观川、湖等省尚多旷土,若选绿旗及降兵精 锐者隶之营伍,给以牛种,所在屯田,则供应减而协济可以永除,闾里无追呼之困。”又疏言:“督抚任重事繁, 出巡动逾旬月,恐误公务,况骑从众多,经过滋扰。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 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又疏言:“贪吏罪至死者,遇赦免死,并免交吏部议处。未可令其复玷名器,贻害地 方。虽新例赴部另补,贪残所至,播虐惟均。请敕部定议,凡赃款审实者,遇赦免罪,仍当夺官。庶官箴可肃, 民害可除。”皆下部议行。五年,迁工部尚书,调刑、礼二部。八年,调户部。疏请停督抚勘灾,申禁圈取民地,并得旨允行。十一年,调吏部。十八年,给事中姚缔虞请宽免科道风闻言事之禁,下廷臣议,维讷谓:“言官奏事,原不禁其风闻。但风闻奏参审问全虚者,例有处分,否则虑有藉风闻挟私报怨者,请仍照定例行。”从之。维讷领吏、户二部最久,法制多经裁定。凡事持大体,遇会议、会推、朝审,委曲斟酌,期于至当。敷奏 条畅,所见与众偶有同异,开陈端绪,不留隐情,上深重之,往往从其言。十九年,遭母忧。服阕,诣京师,未补官,卒,谥恭定。
(节选自《清史稿・郝维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B.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C.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D.至属官贪廉/闾阎疾苦咨访/耳目仍寄司道请嗣后/事关重大者/仍亲身巡察/余概停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阕,旧指官员三年守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方可 再回朝廷。
B.会试,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在京城贡院举行,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 为“会元” 。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屯田、土地和 赋税等事。
D.给事中,官名。秦置,汉魏相沿,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隋唐以后,成为门下省之属官,掌驳正 政令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维讷仕途坦荡,官运亨通。在顺治时期,他官职多次升迁,先是授刑部主事一职,后历任大理寺卿、 户部侍郎、左都御史等职。
B.郝维讷为民请命,多次上疏。他进言让兵卒到川、湖地区开荒,又进言让总督巡抚抓大放小,还进言莫 让遇赦免死贪官贻害地方。
C.郝维讷做事认真,谨慎自持。他处事有大局意识,对待会议、会推、朝审等事,详细地考虑是否恰当,希 望做出最恰当的裁决。
D.郝维讷能力出众,深受信任。他在吏部和户部任职时间最久,国家的法律制度多经他裁决定夺。皇帝 很看重他,常采纳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巨盗张自盛犯延、邵,维讷设方略,用间散其党,自盛就擒。
(2)请敕部定议,凡赃款审实者,遇赦免罪,仍当夺官。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当我们了解到叙利亚、利比亚、索马里等一些国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情况,知道美国新冠病人累计近三千万,死亡已逾五十万时,我们不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感到骄傲。由此,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复兴中学校团委计划举行以“伟大之党,人民之党”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以复兴中学高三(3)班学生的身份,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