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不管技术如何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当仁不让、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2、下列日常用语,与珠算无关的是( )
A.二一添作五
B.三下五除二
C.一退六二五
D.四两拨千斤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下列各项能够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
A.近况——远景 潦草——完整 强壮——瘦弱
B.空虚——充实 领先——落后 俭省——华丽
C.灵活——延迟 埋没——发现 温饱——饥寒
D.廉价——昂贵 浓郁——清淡 萧索——繁华
5、《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经谁删减后,现仅存三十三篇?( )
A.王弼 B.程树德 C.郭象 D.王闿(kǎi)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 “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 “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涵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 “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B.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 国学能够整理、研究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甄别、诠释、评价,可以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继承与弘扬。
D. 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 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 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来进行。
D. 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但是仍达不到“至人”的最高境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释。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庄子《逍遥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面对赞誉、责难,宋荣子所采取的人生态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将思与学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论述螃蟹客观条件优越,但是却不能自己做栖身之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_____________”,因为士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相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最能表达其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豪迈乐观的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畔何人初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墨西哥时,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他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双白鹄
《玉台新咏》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①疲病,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吴欲负汝去,羽毛日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歭止②顾群侣,泪落纵横垂。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③
(注)①卒:同“猝”,突然。②歭止:同“踟蹰”,徘徊不前。③“今日”两句:是乐府中的套语,是配乐演唱时所加,与原诗内容没有联系。其大意是“今日相聚快乐无比,希望能这样天长地久万万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孔雀东南飞 并序》都采用了以美禽起兴的艺术手法。
B.通过诗与《孔雀东南飞 并序》的对比,我们认识到《孔雀东南飞 并序》的起兴不是与下文情节全无关系,而是有一定暗示的。
C.“十十将五五”一句以白鹄们结伴而飞,反衬出一对白鹄因其中一只疲病而不得不分离的悲剧画面。
D.本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和对话的形式,反应了封建社会夫妻别离的悲剧。
【2】此诗与《孔雀东南飞 并序》表达的主题有相同之处,但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大昕,字晓徵,嘉定人。乾隆十六年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
大昕幼慧,善读书。时元和忠栋、吴江沈彤以经术称,其学求之十三经注疏,又求之唐以前子、史、小学。大昕推而广之,错综贯串,发古人所未发。任中书时,与吴烺、褚寅亮同习梅氏算术。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曰:“今同馆诸公谈此道者鲜矣。”
大昕于中、西两法,剖析无遗。用以观史,自太初、三统、四分,中至大衍,下迄授时,朔望薄蚀,凌犯进退,抉摘无遗。汉三统术为七十余家之权舆,讹文奥义,无能正之者,大昕衍之。据班志以阐刘歆之说,裁志文之讹,二千年已绝之学,昭然若发蒙。大昕又谓:“古法岁阴与太岁不同,淮南天文训摄提以下十二名,皆谓岁阴所在。史记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者岁阴,非太岁也。东汉后不用岁阴纪年,又不知太岁超辰之法,乃以太初元年为丁丑岁,则与史、汉之文皆悖矣。”又谓:“尚书纬四游升降之说,即西法日躔最高、卑之说,宋杨忠辅统天术以距差乘躔差,减气汎积为定积,梅文鼎谓郭守敬加减岁余法出于此。但统天求汎积,必先减气差十九日有奇,与郭又异,文鼎不能言。大昕推之同,凡步气朔,必以甲子日起算,今统天上元冬至乃戊子日,不值甲子,依授时法当加气应二十四日有奇,乃得从甲子起。今减去气差,是以上元冬至后甲子日起算也。既如此,当减气应三十五日有奇,今减十九日有奇者,去躔差之数不算也。求天正经朔又减闰差者,经朔当从合朔起算。今推得统天上元冬至后第一朔乃乙丑戍初二刻弱,故必减闰差而后以朔实除之,即授时之朔应也。”
大昕始以辞章名,沈德潜吴中七子诗选,大昕居一。既乃研精经、史,于经义之聚讼难决者,皆能剖析源流。文字、膏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实、年齿,了如指掌。古人贤奷是非疑似难明者,典章制度昔人不能明断者,皆有确见。惟不喜二氏书,尝曰:“立德立功立言,吾儒之不朽也,先儒言释氏近于墨,予以为释氏亦终于杨氏为己而已。彼弃父母而学道,是视己重于父母也。”
选自《清史稿·钱大昕传》
(注)杨氏即杨朱(约公元前395前335),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B.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C.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D.及入翰林礼部/尚书何国宗世/业天文年/已老/闻其善算/先往见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注疏,注和疏的并称。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B.小学,古代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和”大学”并称为儒家经典。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古代农历的每月初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月末为晦。
D.丁丑,古代历法中“干支”的一种,既可以用于纪年,也可用作纪月或纪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钱大昕幼时聪慧,喜欢读书,在乾隆十六年考中举人,被授予内阁中书。
B.钱大昕曾与吴烺、褚寅亮演练梅氏算术,后来得到礼部尚书何国宗赏识。
C.元和惠栋、吴江沈彤以研究经术闻名,他们学习大昕的学说并进行推广。
D.钱大昕对于古人觉得是是而非的贤臣奸佞以及典章制度都有真切的见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班志以阐刘歆之说,裁志文之讹,二千年已绝之学,昭然若发蒙。
(2)既乃研精经、史,于经义之聚讼难决者,皆能剖析源流。
【5】文中说“惟不喜二氏书”。“二氏”是哪二氏?钱大昕为什么不喜欢?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几年西安、武汉、成都、杭州等大城市出台了一系列落户政策。西安本科就可落户,门槛低,条件少。武汉落户给予购房的优惠。各地的优惠条件不一而足。各地“抢人”的背后是人才的争夺,很多地方给予高学历、创新人才很多让人羡慕的条件:给房,给车,给资金。这样的现象值得人思考,是人口决定了城市社会的发展,还是人才决定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抑或是城市给予了人才发展便利,让他们走得更远?
你是如何思考的?请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与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