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____________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____________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____________、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____________的诗性表达。
A.渗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浑融
B.渗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彬彬
C.渗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彬彬
D.渗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浑融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主管部门,希望其能够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监督。这固然很重要,但创作者的自律与自觉,其实更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培养精神健康的文化人,固然不需要那么大的牺牲和勇气,可为了创作耐得住暂时的寂寞,“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应是起码的要求。
A.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先生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B.当年,鲁迅先生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
C.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先生当年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D.鲁迅先生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囊括(náng) 称颂(chēng) 惋惜(wǎn) 躁动不安(zào)
B.分量(fèn) 短暂(zhàn) 回避(bì) 垂暮之年(mù)
C.顽石(wán) 脆弱(cuì) 糊涂(tū) 无与伦比(lún)
D.杯皿(mǐn) 推衍(yǎn) 规矩(jǔ) 紧挨一起(ái)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
A.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B.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作状语,用木杖拄着
C.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提取难、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就文学批评而言,文学计算不仅是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难免形成视域盲区,因此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经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以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于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分析,它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的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
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以及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
再次,从单向度的文学思维转向多维度的跨文学思维的变革。本质上,文学批评始终在追问“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回答的角度、逻辑和结论都与文学的审美性和精神性相关。但这也忽略了文学之外的众多因素。“文学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非文学数据也可以参与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样,就可以突破文学的边界,进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等其他领域来重新界定文学及其相关知识,构建新的文学批评阐释框架和理论基础,重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研究文献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时产生的文学数据才被称为文学大数据。
B.文学大数据既衍生出跨学科性明显的文学计算,又直接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及思维。
C.借助计算技术之前的文学批评,由于对象规模等的限制,其结论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D.先前的文学批评围绕文学的审美性和精神性展开,忽略了非文学数据等相关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阐述文学大数据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引出文学计算的内涵及作用,思路明晰。
B.文章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文学计算对文学批评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三段将计算技术出现前后的文学批评进行对比,论证了计算技术可以拓宽文学批评对象的观点。
D.文章以“乡土小说”的互联网搜索结果为例,论证了文学计算是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整理和分析纷纭复杂的文学大数据,人工之外需要利用好计算机技术,从而对文学进行量化统计研究。
B.单纯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为例建构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可能不适用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
C.《生死场》《边城》是同一时期的乡土小说,能用相同的批评思维来确证两者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
D.文学大数据时代的文学批评需要多维度的跨文学思维,以构建新的文学批评阐释框架和理论基础,重建学科体系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对人生之短暂与个体之渺小的感伤。
(2)《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助神话和对迂回曲折河流的描写来突出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刘夙婴疾病, ,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4)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蜀相》)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半夜凉初透。(《醉花阴》)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过秦论》)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烘托琵琶女的演奏带给人们的强烈感染。
(4)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作比,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达到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进行批评。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一句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对君子提出了要求,后一句则说明了君子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原因。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到高地和溪流边游玩时的自在而高雅的生活情趣。
(3)“秋风”是古代诗人笔下的常见意象,多用来描写秋天景色,可表达豪迈、肃杀、伤感、凄凉等,衬托一种悲凉的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西江月”为词牌名,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标题。
B. “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山河碎,志不达,峥嵘岁月,挥之不去。
C. “百年”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D. “早趁” 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催租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突显主旨。
E. 这首示儿词以家事入文,朴实自然,诙谐幽默,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平和达观,超然物外。
【2】词中“宜醉宜游宜睡” “管竹管山管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②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大亮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徒步而归。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迁安州刺史,又令徇广州。行次九江,会辅公祏反,遣兵围猷州。大亮击破之。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③寻召拜太府卿,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①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后拜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卫率,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太宗每有巡幸,多令居守。房玄龄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④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②,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节自《旧唐书•李大亮传》)
[注]①台使:朝廷的使者。 ②将作丞:官职名,级别较低。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贼寇境 (2)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大亮又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
A. 送给 B. 和,同 C. 参加 D. 帮助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
A. 接受 B. 担任 C. 适合 D. 把守
【4】第2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B.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C.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D.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5】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6】第③段划线句反映了太宗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A. 欣慰 B. 自豪 C. 感动 D. 庆幸
【7】第②段“劝降敌人”和“遣散奴婢”两件事反映了李大亮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饱满的内涵,也有丰富的形式,全方面塑造着中国人。近年来,以品牌为载体、以文化为语言的“国潮”蔚然成风,让国人以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享有传统文化。遵孝悌之道,习儒雅之风,品典籍之美,成为无数代中国人传承文化的最美记忆。而如今,部分人认为传承文化就是沿袭旧服,谨遵旧规,似乎缺了必要的仪式感就不能传承文化。著名学者冯骥才曾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许多文化精华,正被部分无知之人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招摇于市。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
班级计划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展开讨论。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