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年甘肃省高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欧盟其他成员国最为担心的是,英国退欧也许会引发“退欧”的连锁效应,欧盟可能因此而土崩瓦解

    B. 古法琉璃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功败垂成,加上琉璃不可回收再利用,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C. 被誉为“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的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峰峦叠翠,苍山如海,一沟九瀑,白水鉴心

    D. 新闻采访和写作是新闻记者的天职,但是要写出精品,记者们必须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度,练就一身倚马可待的真本领。

    E. 《人民的名义》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以反腐为题材,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彰显了正义的力量,为社会传播了更多的正能量。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时间拖得越久,就会给侦破工作造成更大的麻烦,专案组决定,通知刑警大队立即采取行动。

    B.为繁荣杂文创作,本刊届时将邀请界内嘉宾举行庆典暨杂文笔会,切磋杂文创作、杂文刊物的编辑及其市场走向等问题。

    C.他一贯讲究构图。这幅画中,细长的双腿的仙鹤、雪白而苗条的白鹤,与人物和环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毫无零乱之感。

    D.能否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人心向背的大题,我们必须坚持,决不能动摇。

  • 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 、《尚书》 、《周易》和《春秋》

    B.《大学》 、《中庸》 、《论语》和《孟子》

    C.《国语》 、《左传》 、《礼记》和《春秋》

    D.《诗经》 、《尚书》 、《礼记》和《周易》

  •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牢牢 这个武器。

    (2)幸福的感觉总被思念 ,因为思念有时候是苦的。

    (3)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 没有使群众受益,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掌握   湮没   不但/而且

    B.把握   淹没   不但/而且

    C.掌握   淹没   不仅/反而

    D.把握   湮没   不仅/反而

  •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C.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D.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关丁

    冯骥才

    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什么好吃的都打这儿过,什么好玩的都扎到这儿来。这就把当地的阔少爷们惯坏了——比方北大关丁家的大少爷丁伯钰。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不用干活,坐地收钱,眼瞅着金山银山往上长,铜子儿扔着花也花不完。故人叫他家为大关丁

    在天津这码头上,天下各种口味一概全有,好吃的东西五花八门。可是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一次,一位打京城来的阔少爷来拜访他。一提糖堆,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

    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京城阔少见自己把津门阔少压住了,心里高兴,不再说糖堆的事,换了话题。其实他也就知道这么一点。

    可是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在鼓楼跟前找到九龙斋,接着找到王老五,跟着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一样一样、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

    渐渐,人们把他家这个有钱有势的称号大关丁给了他,称他大关丁了。

    庚子年间,天降大祸,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他吃了半辈子糖堆,见了山里红哪能不动心。但这次不是心里一动,而是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抽出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脆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连大关丁家里的人也不知道大少爷的能耐哪儿来的。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怎么选果、除核、做馅、熬糖、夹花、配料、削签、穿果、蘸糖等等,他全看在眼里。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便开了河。王老五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谁想到王老五当年每句话,今天在大关丁手里全成了真刀真枪。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他在钞关长大,懂得做事要讲规矩。他每天必走一条路线,天天下午,按时准到,只是刮风、下雨、三伏天不出来。北门里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儿去卖,被他婉拒。他说他每天做的东西有限,只够估衣街那边的老主顾。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卖出名来的,心里总装着这里的老主顾们。

    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自己不再担糖堆挑子,专门雇一个人替他担。他大腹便便走在前边,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

    他身上总还有点当年大关丁的派头。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于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阔少对糖堆的事所知不多,却神气活现,吹嘘卖弄,特意提“老佛爷”,贬低天津的糖堆,以压住丁大少为乐,作品对他持否定态度。

    B.丁大少重金请来了王老五,体现他受辱后的不甘心;“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则刻画出他财大气粗、胜过京城阔少之后的洋洋自得。

    C.小说对大关丁衣着的两处细节描写相互呼应,呈现了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和精神状态,“干干净净”语带双关,凸显了勤劳致富这一主题。

    D.大关丁卖糖堆优先估衣街的老主顾们,这一情节正好印证了《乡土中国》所述的熟人社会的特点,熟人好办事,彼此熟识信任,不怕赖账。

    【2】下列对于小说中划横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一系列动词,如“切”“剔”“熬”“抽”等,表现大关丁手艺的娴熟。

    B.多用短句,节奏感强,突出动作的紧凑、一气呵成,且整散结合,灵活多变。

    C.语言文白夹杂,如“截断削尖”简练精致,“来来去去”朴实流畅,有表现力。

    D.“攥”照应“只有”,精准传神,表现人在家境败落后对钱的珍视,透着悲苦。

    【3】小说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王老五做糖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不是讴歌社会精英,而是为百姓中的非凡人物立传。作者着眼于这样一群平凡社会中不同寻常的人,意义何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鼓励人们像贤者一样坚持向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就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路难》中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根据语境默写名句。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在《<论语>十二章》里,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 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智者、仁者、勇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6)《礼记》中提出的大学之道的三条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完成下列语句。

    (1)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八声甘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黄钟毁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辞·卜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回家后农人告诉他春日已到,应当躬耕西部田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由秦入蜀的行人仿佛可以用手触摸星辰甚至从中穿过,仰首屏住呼吸、以手抚摸胸膛以平息内心惊恐的奇幻体验,从而写出蜀道之“难”。

    (3)“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象征着知音与年华,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1】根据诗意,最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咏菊

    B.山馆

    C.饮酒

    D.野望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的孤寂。

    B.颔联“老”“归”暗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

    C.颈联“穿”字把静态山景写得活灵活现。

    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②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③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④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⑤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于句容之句曲山___________   (2)自恒欲___________

    (3)老而弥____________ (4)以机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2)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3第⑤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国 家 每 有 吉 凶 征 讨 大 事 无 不 前 以 咨 询 时 人 谓 为 山 中 宰 相

    4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

    5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借此他想表达何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猫感慨地对老猫说:“猫喜欢吃鱼,却不会游泳,很难抓到鱼;鱼喜欢吃蚯蚓,却上不了岸,很难吃到蚯蚓。上天给我们安排了很多诱惑,却总是让我们求之不得。老爸您说,这种难题有解吗?”

    老猫沉思片刻,对小猫说:“想办法,就有办法。我们不会游泳,不必去深水区冒险但可以在浅滩池塘沟渠有所作为。我们没本事抓大鱼,但可以抓些小鱼小虾。”

    小猫听了,若有所思。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