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明治维新中,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措施是( )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全国统一征收地税
C.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
D.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2、这部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歌中之歌”,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部著作是( )
A.《人民宪章》
B.《共产党宣言》
C.《国际歌》
D.《民法典》
3、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下列关于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逐渐流行开来
B.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直领地”,剩下的是佃户的“份地”
D.佃户不可以在庄园的“共用地”放牧
4、一些史学家认为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人类社会自此从分散走向了整体。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列强殖民扩张加剧
C.宗教改革运动
D.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协调世界经济的支柱是( )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D.不结盟运动
6、“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属于非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
A.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C. 古巴革命胜利
D.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7、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8、观察下面的“中国对外开做格局示意图”,A处的一个代表城市是( )
A.深圳
B.厦门
C.青岛
D.香港
9、梁启超提出:“三代(夏商周)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其主要政治意图是( )
A.主张自强求富
B.倡导维新变法
C.宣扬三民主义
D.鼓吹民主科学
10、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如神奇的魔法棒,硬生生地将唐诗分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段,并烙上清晰的印迹:安史之乱前唐诗以豪放、浪漫的色彩引人注目,安史之乱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1、下列属于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外部因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C.美国的援助与扶持
D.重视科技发展和教育
12、“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与以上文字表述对应准确的是
A.《人权宣言》——人民权利
B.《独立宣言》——天赋人权
C.《共产党宣言》——社会革命
D.《拿破仑法典》——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末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出现材料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术有巨大突破
B.印刷术有重大改进
C.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D.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14、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独尊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期,著名画作《愚公移山》,歌曲《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流传: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广告用语,这些现象体现( )
A.商业和文艺的空前繁荣 B.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广告策划有创意 D.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6、初冬时节,习主席出访“西方文明的发祥地”,这是今年我国元首对欧洲的又一次重要访问。习主席访问的国家是( )
A.印度 B.德国 C.希腊 D.法国
17、东交民巷使馆区,记载着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屈辱历史。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入城,过前门后,队伍进入东交民巷。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阔步通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材料描述相关的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一二・九运动
C. 北平和谈
D. 北平和平解放
18、“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二,…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可见,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是
A.寻找黄金
B.“发现”新大陆
C.传播文明
D.证明地圆学说
19、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正式开始。对这一变革解读正确的是
A.严重削弱了天皇的权
B.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加强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D.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20、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由此可见,两位著名作家的作品都
A.抨击了沙皇封建专制
B.反映社会的客观现实
C.找寻人类解放的途径
D.完善了近代文学题材
21、《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地。《_______》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佛教的创立者是______。
(2)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古希腊哲学家是______。
(3)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议会尊为“护国主”的是______。
23、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1)亚历山大东征具有______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2)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_____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______联系和贸易往来。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24、欧洲探寻新航路的国家中,走在最前面的两个国家是 ( )
A. 英国和意大利 B. 葡萄牙和西班牙
C. 英国和葡萄牙 D. 英国和西班牙
25、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鼓励人们顺应自然,看问题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的学术派别是_____学派;长城西起________东到辽东。
26、按要求填空,列举出世界古代史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波斯帝国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7、美洲新大陆“发现”后,最早开始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________(国家)。从17世纪下半叶起,________(国家)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28、1775年4月发生在波士顿附近的________,开始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1789年7月,巴黎市民攻占了________,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序幕。
29、(1)约公元前_____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_____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_____;公元前73年,_____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3)_____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843年,_____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4)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_____帝国最终灭亡;公元7世纪初,_____创立了伊斯兰教。
(5)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在本州中部的_____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阿拉伯人改造了_____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30、罗马帝国的分裂:4世纪末(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______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31、简述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影响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32、文明因多样而多彩,因碰撞、交融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前4世纪声称“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帝国的人物是谁?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东征对文化的积极影响。
(2)如果你要研究古希腊早期社会图景,可查阅古希腊的哪一文学著作?请写出创立逻辑学等多学科体系的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
(3)西亚的中东地区处于五海三洲的交界地带,这里的民族与国家往往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请你写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的阿拉伯人的一部文学作品的名称。
(4)世界古代文明中无数成就如璀璨的繁星,从古至今,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明成果?
3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谁?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立伊斯兰教的?622年,他带领信徒在哪里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他逝世后,其继承者继续扩张,至何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规定: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处以割耳之刑。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材料二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该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材料三 查士丁尼认为旧有法典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恪守的行为规范。在新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十分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裁断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部法典,他当之无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法典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的名称,并概括它对罗马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法典”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新法典”的目的。
(4)综上,谈谈上述法典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