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山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祖恢,南康太守。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蒲(注),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

    二十二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书·何尚之传》)

    (注)摴蒲: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提前平定动乱,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他晚年病重,皇帝还派遣专人探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观赏这山村美景,我早早地起了床,只见四周白茫茫一片,在雾气中传来牝鸡司晨的声音。

    B.春节免不了走亲访友,这时候最让人头大的就是那些三姑六婆,她们一见面就问啥时候结婚啊之类的私人问题。

    C.在高考倒计时100天之际,我们除了要加倍努力,更要时刻反思学习方法上的错误,矫枉过正,才能获得学习上的高效率。

    D.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带来大发展、大繁荣,如果胶柱鼓瑟,就只能落后且永远没有出路。

  •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现代诗人虽然受西方文学潮流影响颇深,但从未 传统意象的作用。不过,与古代诗人比较起来,他们习惯于选用 的甚至是怪诞的意象,以表达现代人 、富有个性的心理感受。

    A. 歧视  别出心裁  标新立异

    B. 忽视  别有洞天  标新立异

    C. 忽视  别出心裁  异乎寻常

    D. 歧视  别有洞天  异乎寻常

  • 4、“曹衣出水”一词通常用于形容哪种艺术的精湛?(  

    A.绘画

    B.书法

    C.舞蹈

    D.乐曲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________,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________。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________的关联。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________。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归属 趋向 现世 本质

    B.归依 趋向 现时 本源

    C.归依 取向 现世 本质

    D.归属 取向 现时 本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3】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飞鸟相与还。(________)《饮酒》)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韩愈《师说》)

    (3)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花开无人赏,移情入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国捐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这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听者和江中月影的描写,侧面表现了琵琶曲的巨大魅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结束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周围环境,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体现君子不被别人了解时豁达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北宋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舫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 “更”“滴”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 “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 尾联前一句以半醉迷途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

    2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 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寿命

    C.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来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倍:背叛

    E. 常以身蔽沛公 翼:鸟翅膀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内容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清史》等二十四部史书。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B. 季父,即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有时也可以叫孟仲叔季。

    C.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D.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3自古云奸臣误国,项伯无疑是项羽集团中最大的奸臣,请结合材料,分析项伯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9日视察宁夏银川神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