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年间的史事。
B.《游山西村》的作者是陆游,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C.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
D.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等。
2、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确凿(zǎo) 窃读(qiè) 搓捻(nián) 人迹罕至(hān)
B. 书塾(shú) 叛逆(nì) 攒成(cuán) 疲倦不堪(kān)
C. 秕谷(bǐ) 枉然(wǎnɡ) 自卑(bēi) 一字不漏(lù)
D. 模仿(mó) 涨红(zhànɡ) 感慨(ɡài) 恍然大悟(huǎnɡ)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hé) 匿名(nì) 人声鼎沸(fèi) 咄咄逼人(duō)
B.菜畦(qí) 称职(chèn) 随声附和(hé) 以身殉职(xùn)
C.狭隘(ài) 鄙薄(bǐ) 骇人听闻(hài) 拈轻怕重(liān)
D.静谧(mì) 徘徊(huái) 白洋淀(dìng) 参差不齐(cī)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爸爸最近喜欢上了文档编辑,有疑难常常不耻下问,我总是会耐心跟他解答。
B. 校运会将在下周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C. 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D. 超市经理对防火问题,总不以为然,一旦火灾发生可就后悔莫及。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人的特点。
B.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作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C.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称自己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尊”是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的尊称,如称对方父亲为尊公、尊君、尊府。
6、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和(hé) 干涩(sè) 祷告(dǎo) 人声鼎沸(dǐng)
B.烧灼(zhuó) 琢磨(zuó) 惩戒(chěng) 骇人听闻(hài)
C.温驯(shùn) 勋章(xūn) 澄澈(chéng) 怪诞不经(xián)
D.羞怯(qiè) 蜷伏(quán) 热忱(chén) 畏罪潜逃(qián)
7、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五猖会》选自《朝花夕拾》,从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B.《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主要通过记述鲁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三调罗刹女的芭蕉扇,最终在红孩儿的帮助下拿住牛魔王,逼迫罗刹女献出扇子灭火。
D.《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航海途中突遇风暴,流落荒岛二十多年,他同“星期五”帮助船长夺回船只,得以重返故乡。
8、文言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太丘舍去 (2)不亦说乎 (3)传不习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一批门人食客编写。
B.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其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C.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表示特定的年龄。
D. 【乙】选文中的一些短语或句子已经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择善而从”“三入行,必有我师”。
【4】【乙】第一章从哪三方面来说?
【5】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甲】选文中“友人”的做法。
9、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一枝红杏出墙来。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识庐山真面目, 。
(5) ,白铁无辜铸佞臣。
(6)江山代有才人出, 。
(7)沾衣欲湿杏花雨, 。
(8)巴东三峡巫峡长, 。
10、悟父爱之深沉。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5】第⑨段中“蓦地,我心头一震”,此时, “我”会想些什么呢?试用第一人称描写
【6】积累链接:有人说父爱如山,你认为父爱是什么?请用一组排比句歌颂父爱。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②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③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⑤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⑥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⑦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⑧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我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⑨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⑩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⑾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⑿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⒀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⒁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⒂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文中叙述了四次打枣的经历,仿照示例,简要概括其余3次打枣的经历。
(1)幼年时,我喜欢吃枣,母亲只给我打几颗,便不再打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列词句,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品味第3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2)第4段划线句的加点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
【3】文章以“老枣树下的斑驳岁月”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⑩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2、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时候,我站在一棵桃树前,看着树上的桃子,不由好奇地想:桃花开时,满树都是,密密麻麻,而现在树上的桃子,却比花少去了许多,果不都是花结出来的吗,一朵花不是结一个果吗?最后,怎么会果比花少呢?父亲告诉我,每一朵花,都是桃树的一个梦想,春天,桃树把梦想齐刷刷地绽放,绽成满树桃花。但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一个果,只有那些肯付出努力、辛劳和汗水孕育梦想的花,才能结出圆满的果实。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