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①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②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了!”③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④你的书法老师应以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
A. ①句中的“举行”和“活动”分别是动词和名词。
B. ②句中的“谦虚”是形容词,“作品”是名词。
C. ③句中的“一件”是数量词,“老师”是名词,“谢谢”是动词。
D. 这段话中的加点词“献丑”、“见笑” 、“笑纳”、“光临”都是运用得体的动词。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踪(zōng) 似的(sì) 颈下(jǐng) 娱乐(yú)
B. 污涩(sè) 叮嘱(zhu) 红绫(líng) 怅然(chàng)
C. 怂恿(sǒng) 屋脊(jí) 懒惰(duò) 凝望(níng)
D. 蜷伏(quán) 活泼(pō) 郁闷(yù) 惩戒(chěng)
3、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闲遐 荒避 诲人不倦 颠沛流离
B.取谛 震悚 锋芒必露 心有灵犀
C.狂斓 疮疤 妇儒皆知 千钧重负
D.犁耙 峭壁 不以为然 天涯海角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远望去,整座山体造型犹如一尊气势雄伟的如来佛像,敬畏之意油然而生。
B.动画片《变形金刚》和电影《变形金刚》展现的都是一群会变化形状的钢铁人,两者阐述的主题也大相径庭: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C.这些歹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抢夺行人财物,真是胆大包天。
D.活动过后,大家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凤景如画的小镇,踏上归途。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是习主席出席G20峰会时提出的目标。
B.我这次没有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C.秋天的槐荫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D.随着槐荫大道的“刷黑”成功,将使孝感城区交通压力大大缓解。
6、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青少年时期所写的散文作品集。
B.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东京求学时的老师。
C.长妈妈是一个没有文化不拘小节喜欢背后搞坏的人。
D.作者讨厌猫的原因之一是猫喜欢尽情折磨弱者。
7、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哈佛大学宁静的图书馆里,张培刚埋首浩繁卷帙(zhì),酝酿(liàng)整理着自己的纷纭思绪。
B.江都区迸(bèng)发创新激情,成功跻(jī)身“江苏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是扬州市唯一上榜城市。
C.《周易》《论语》《孟子》《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中蕴(yùn)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dìng)的智慧精华。
D.“撷(jié)取生活的朵朵浪花,汇成生命绚(xuàn)丽的长河”是我班手抄报集《拾贝》的创刊词。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用“/”划分停顿。(每句一处)
(1)未 若 柳 絮 因 风 起
(2)陈 太 丘 与 友 期 行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过中不至,(_________)去后(_________)乃至。
【5】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9、古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4)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碑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文章大半部分写作者“读”的两座碑,他分别“读”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竞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________
【3】作者“读碑”,最后读懂了哪些内容?________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________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 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
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 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 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3】有人说:文章的题目是“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单是第①段却写作者对老舍先作品的迷恋,跑题了,应该删除。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4】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的字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2、命题作文:心愿
要求:(1)写一篇以叙事为主,兼有适度抒情议论的文章;(2)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