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毕节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村民们在发展副业后,生活水平从人均三百多元增加到六百多元。

    B.填报志愿一定要慎重,落榜之后教育局招办为了保证你有书读,会把你录入到招不到生源的极差的学校。

    C.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

    A.酒窝

    B.眼睛

    C.嘴角

    D.腮帮

  • 3、对文中所用修辞及其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见了。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里,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排比、借代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D.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 4、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的古代作家是?(  

    A.张志和 B.张子野 C.张耒 D.张先

  •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B.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C.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①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

    ②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

    ③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

    ④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

    ⑤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

    ⑥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

    ⑦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

    ⑧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

    ⑨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

    ⑩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

    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

    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

    汇聚成母亲的心海……

    1试分析文章结尾第⑫⑬两段的作用。

    2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一句,都用蛟龙起舞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2)陶渊明安贫乐道,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虽然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却感到精神的富足。

    (3)在古代诗词中,“酒”这一意象常常承载着文人的忧与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而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叹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论语》)

    (2)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4)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蒹葭》里描写主人公追寻伊人,道路高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比喻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了成功的学习者必须用心专一。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名句表达了友谊不受时空阻隔的哲理。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这样描写宫女们听到宫车经过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这是宫车经过;“________________”,遥远得踪迹全无,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诗人听到琵琶声与琵琶女的身世介绍,与琵琶女产生强烈思想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士谦,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D. 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一般有所关联。

    B. 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 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D. 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 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C. 李士谦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D. 李士谦为人仁厚。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2)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曾经的丽江,街道依山势而建,房屋顺水流而设,红色的五花石仰躺于地,雨季不泥泞、早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然而,如今的丽江却是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市并喧器,夜夜笙教,其原生态的美早已丧失殆尽,跟其他被商业化了的古镇没有任何区别。

    ②《我是演说家》第4季,吕强在演说《知行合一》时,以一个新闻人的身份情真意切地告诉我们,从三十五毫米的照相机到摄像机,再到现在VR、AR等等的射影设备,镜头的精度系数在改变,时间在迁移,但是镜头当中的焦点依旧是真的本性,构图当中的黄金分割依旧是人的尊严,取景框背后的头和按下快门的手,就是一种知与行的统一。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谈谈你对“变与不变”的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