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鹤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近年来.廊坊市强力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全面提高与京津地区的对接合作。

    B.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谁来孝”“怎么孝”“如何传承孝”,成为新时期解决贫困问题必须面对的事实。

    C. 他们公司提出了一个全新、多维的思路,旨在建设一个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新型城市智慧交通体系为目的,让人们生活的城市宜居而美好。

    D. 日前,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与会专家对2017年的食品安全进行了解析。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小到大,虽然小明阅读了不少英雄人物的报道、传记,但是对这些英雄人物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自己学习却常常思考得不够,所以收获不大。

    B. 从 2015 年共享单车诞生以来,不到三年时间,却飞速发展,让共享经济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然而,快速发展之下,共享单车的发展却开始失序。

    C. “世界水日”活动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和水安全意识,以及爱水、节水、护水的良好风尚,营造厉行节约的浓厚氛围。

    D.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问题,碳酸饮料销量的下滑便是具体的体现。

  • 3、下面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黛玉、凤姐、宝玉、贾府三春,虚写贾赦、贾政等。

  • 4、下列文言句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定语后置句)

    B.智勇多困于所溺(用“于”表被动)

    C.轮扁,斫轮者也(用“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D.岂独竹乎(岂……乎:表反问,难道……吗)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相(chèn)             (yǔ)             力(zhuó)                    七竖八(hèng)

    B.游(shuō)             (fen)             (sǎn)                    二错(chā)

    C.排(chǎng)             人(chāi)             饭(chéng)             生杀夺(yù)

    D.大(dǐ)                    汗(tǎng)             油(kāi)                    美味佳(yáo)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老龄化的理念和战略可以有两种表达,即老龄化与老龄文明。老龄化是一种模糊的表达,老龄化事业发展”“老龄化战略等都是基于问题应对的工作话语,隐喻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态度和社会情感,因而总体上是被动甚至消极的。老龄文明宣示对老龄化的价值肯定,也宣示对老龄文明建构的积极态度和社会行动。它不将老龄化只当作问题,也不满足于寻找应对策略,而是以老龄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生命气象、生命气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形态。

    现代文明有两个明显的悖论。第一个悖论是对人生经验的漠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人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满足生存尤其是延续生命的吃喝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滋生了诸多痼疾,如对享乐的过度追求。文化的使命是将之化为人生享受,赋予文化意义,于是产生饮食文化。个体精神生命的成熟产生于由生到死的进程中,人类世界的进步也产生于集体智慧不断成长成熟中。然而,现代文明将老龄群体的精神生命和精神财富视为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于是冷漠和废弃了人类文明进步阶梯中最充沛的果实。第二个悖论是将人类文明史描述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线性进程,人们的文明认同和历史想象又似乎将远古社会视为老年,所谓的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其实,这也是现代文明无知狂妄的表现。为此,须借鉴并创新黑格尔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自然生命在走向老年时会孱弱不堪,但精神生命则更加丰满、成熟。

    人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了的建构:其一,的生理建构,这是个体对这一自然进程的觉悟和接受。其二,的社会建构,即各种表格中的年龄暗示,各种年龄规定的制度安排。退休制度是对的终极社会宣判,将个体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格局中驱离。其三,的精神建构,在精神上接受,而且在精神上去。不服老仅仅是个案,老顽童一般被当作具有喜剧意义的反常人格。精神老龄化是最彻底的老龄化,它甚至会加速生理和社会的老龄化。

    当人类因寿命延长而出现老龄化,它作为文明进步的体现的重要表征之一,会给世界带来精神上的成熟,这是老龄群体给文明也给世界带来的文化礼物。重要的是,要将这份礼物作为文化资源。老龄化并不只是社会发展的负面清单。即便在生理上走向老龄——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是需要在文明进步中不断调整的标准,即便个体被武断地推进老龄的集中营,他们的价值同样存在。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是在老龄阶段达到对人类贡献的巅峰。虽然还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老龄化将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然而一旦放弃以征服、变化或所谓不断进步为特征的文明观,老龄化就不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而且将成为文明进步的力量。老龄人成熟丰满的群体智慧,对待世界的悲悯情怀,更趋近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柏拉图所说的摆脱奴隶主束缚的对欲望的驾驭力,将对现代文明构建做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樊浩《老龄文明的伦理革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龄化”的说法意味着老年人占比过多就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含有无奈之意。

    B.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总是与青春活力相关,现代社会远超过古代社会。

    C.个体的“老”包括生理、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老”的生理标准也会随时代调整。

    D.人的精神成熟需要时间来积淀,到了老年更容易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老龄化”“老龄文明”的差异,揭示了提出“老龄文明”概念的必要性。

    B.文章第二段引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对老年人的精神生命予以肯定,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以部分科学家在老龄阶段贡献达到巅峰的事实,证明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D.文章中“风烛残年的最后呻吟”“老龄的'集中营'”“驱离”等语句,使说理更生动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喝住穿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但我们可赋予其文化意义,如将吃喝上升到饮食文化,即可解决过度追求享乐的问题。

    B.退休制度可以说是对“老”的终极社会宣判,通过延迟退休,能够让老龄人融入社会体制,从而避免精神的老龄化。

    C.若改变狭隘的文明观不难发现,老龄化未必能给现代文明带来“人口红利”,但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

    D.作者主张建构老龄文明,这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蕴含的对老年的态度基本一致。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 一肌一容,____________,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3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4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 ________,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6 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 为山九仞,____________。《尚书》

    8 知人者智,____________。《老子》

     

  • 8、(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3)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忧劳可以兴国,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7)予谓菊_____。(周敦颐《爱莲说》)

    (8)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以助君主“守成”,其中劝谏唐太宗要赏罚有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树木生长罢了,这对我们育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设计融入了中国玉璧元素,“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的悲壮、残酷。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沈从文的《边城》写道“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李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往昔与当前进行对比,抒发了深切的亡国之痛。

    (3)《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面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不禁遥想当年刘裕“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壮举。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这首诗的上片是怎样围绕“夜坐”展开描写的?

    (2)简析“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两句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望之字长倩,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代丙吉为御史大夫。五凤中匈奴大乱,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问计策,望之对曰:“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上从其议,后竟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望之选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后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后数月,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

    (节选自《汉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B.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C.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D.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是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两汉时也是培养选拔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B.禁中,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随便进出,故称“禁中”,也称“禁省”。

    C.廷尉,九卿之一,与大理寺同掌外交、教育、礼仪制定等,且掌握皇族的名籍簿。

    D.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也泛指充任、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望之好学不倦,受人称赞。他师从后仓将近十年,后又师从夏侯胜,受到京城学者的称许。

    B.萧望之审时度势,主张仁义外交。汉宣帝听从他的建议,派兵辅助呼韩邪单于平定匈奴内乱。

    C.萧望之忠心为国,德高望重。他与另外两位大臣接受遗诏辅政,随即被任命为太傅,受到孝元帝尊敬。

    D.萧望之看重名节,不愿苟活。受人诬陷,他不愿被捕入狱,想要自杀,在朱云劝说下最终饮鸩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

    (2)知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令出视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康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在这里,小康是安康、安居的意思。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宋人洪迈在《夷坚志》卷一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明成祖朱棣曾说: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这里,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新闻发言人表示,已经建成的小康社会远超改革开放之初的预想,达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

    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