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鹤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____________,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 因此           。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①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

    ②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禀赋、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

    ③又要有物的条件

    ④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

    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

    ⑥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

    A. ⑤②③④⑥①   B. ⑤②③④①⑥

    C. ⑤③②④⑥①   D. ⑤③②④①⑥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曾说,在文学战线的人还要。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方法。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 能做到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 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遇不到它了, 叫做敲门砖, 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 可以抛弃了, 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

     

     

     

     

     

     

     

    A

     

    只有

     

     

    /

     

    好像

     

     

     

    B

     

    只要

     

    便

     

    所以

     

    犹之

     

     

    /

     

    C

     

    只要

     

     

    如果

     

    /

     

    便

     

    那么

     

    D

     

    只有

     

     

    因为

     

    犹之

     

    便

     

    /

     

     

     

  • 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上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上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吗?打打舒身都嫌烦,一头栽到床上就昏昏入睡了。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光吗?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的鸟叫声,像是嘈杂的竹乐声,像是姑娘们的吵嘴声,又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的乱唱声。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吱”一响,你就醒了。你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眶眶”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噜的话;稍偏右边,“喂喂”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会躺在床上吗?不,你不会。你跳下床来打开窗子,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吗?山上那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它的一部分。

    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的热闹,情趣盎然。

    C.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 5、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毋庸讳言,其传承发展遇到了困境,观众逐步流失,市场慢慢萎缩,令人担忧。一些戏曲人士自恃正宗,不肯轻易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

    ②否则看戏的观众会越来越少

    ③让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风采依旧

    ④但相当多的观众觉得戏曲要与时俱进

    ⑤如何守正创新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④②

    C.④②①⑤③ D.④③②⑤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还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会离开,这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江山如画”,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具体描写出江流波澜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着眼于听觉的角度,通过水石相激、山谷轰鸣表现出蜀道惊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泊秦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既批判沉迷于声色的古代统治者,又借古讽今。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从“不变者”来看,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__________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__________”,喟叹终日。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豁达淡然的“乐境”。

  • 10、写出下列成语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___,则安之。      (2)_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 。

    (3)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    (4)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___

    (5)近朱者赤,_________________    (6)一言既出,_________________

    (7)流水不腐,_________________    (8)失之毫厘,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全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感慨: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师说》中体现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①孔平仲:北宋地方官,多次遭到贬谪。②窦:水道,水沟。③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为人正直敢直言,曾因党争遭贬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诗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稻黍的香气袭人,诗人为之深深陶醉。

    B.孔诗第二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眼前的打谷场,流泉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的繁忙构成喜人的农村秋景图。

    C.张诗首句写远处溪水环绕梯田,近处翠竹环绕篱笆;两个“绕”字将水、田、竹、篱融合到一起,音韵流美,情味悠长。

    D.张诗第二句写篱边枝头榆钱落光,篱上木槿花也只残存几朵;既写出了此时的季节特征,也借此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伤感。

    【2】两诗都用到了动词“卧”字,请赏析这个动词在两诗中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孟涂文集》)

    (简注)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②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著有《孟涂文集》4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阅读指要)

    文章开篇即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第二段指出今人有学无问源自“是己而非人”的师心自用的畸形心态。最后指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进而对“问不可少”加以申述,回应篇首。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理有未______   (2)妄以臆______

    (3)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   (4)自知其而谨护其失______

    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上文中与之一脉相承的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接着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5请为下面问与学的名句写出上句或下句。

    (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论语·公治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国传统教育都很重视德育的作用,有“以德为先”的说法。各个时代都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所谓“立德树人”。中国古代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个人品德修养准则。当今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要求,有些准则是历代相传的,只是不同时代表述有不同而已,核心却是一样的。每个时代强调的侧重点会有不同,新的时代个人品德修养会有新的追求。

    学校举行以“新时代个人品德修养的新追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联系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用于参加该比赛。要求选好角度,突出演讲稿文体特点,自拟标题(演讲主题“新时代个人品德修养的新追求”不能作主标题,只可以作副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