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博斯腾湖水穿过铁门关峡谷,流经库尔勒,一年四季奔腾不息。孔崔河横穿库尔物市区犹如一条玉带。在新疆,像库尔勒这样拥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的城市极为罕见,孔雀河成了库尔勒市区最美的风景线。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C.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请您放心,我司一定尽快玉成此事,确保贵校的高三学生顺利搬迁到新校区。
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道:“经理职,尚祈俯就。”
D.刚才王教授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般惊醒了我们,虽然是千虑一得,也体现了他对我们的关怀之情。
3、“中山狼”出自文言短篇小说《中山狼传》,后人常用“中山狼”来形容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人。《中山狼传》的作者是( )
A.马中锡 B.蒲松龄 C.吴敬梓 D.金圣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 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 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
D. 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严密准确、得体的一句是( )
A. 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一个清华毕业,一个哈佛归来,学历背景应该是很般配的。然后,我们俩在工作中相识、相知、相恋,最终玉成佳偶,成为单位的佳话。
C. 这么漂亮的自行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非常感谢,我一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 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堵车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与汉字作为持久稳定、绵延不绝的文字符号系统密不可分。
汉字是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文字学家黄德宽指出:“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稳定且历久弥新的自源文字符号系统,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汉字体系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完整记录、保存和传承,形成了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的古典文献。
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汉字不仅鲜明体现了这一特性,而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汉字是中华文化自主孕育的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汉字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就在于其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汉字不是封闭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不断接纳新事物,守正又创新。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出现大量术语,对此,我们以形声造字法创制了化学元素字等新字词。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离不开汉字所发挥的强大维系功能。
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与汉字蕴含的巨大文化张力和文化魅力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汉字的传承传播。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汉字的这种包容性既体现在汉字适应社会需求不断丰富,能够以开放姿态兼收并蓄外来文明,为我所用;也体现在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系统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内广泛传承传播,充分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包容开放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美与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这一特性的生动写照。
中国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这深受积淀深厚的农耕文化影响,也在汉字对外传播形成的和平互鉴的汉字文化圈中得以彰显。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不仅在中国范围内被普遍使用,而且在周边地域传播,对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解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摘编自霍志刚《汉字: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和中华文化传承,且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也是相同的。
B.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品格、信念、胸怀等都是由中华文明的特性决定的。
C.材料二认为汉字孕育了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锐意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华文明的有机更新。
D.材料二指出汉字能成为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完整保存和持续传承。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汉字中蕴藏的内涵,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
B.汉字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完善文字构造方式,丰富字词表达,所以汉字体系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C.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袤,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D.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证明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在周边地域传播,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引证法,引证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论证力量。
B.材料一各段层层递进,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
C.材料二举用形声造字法创制新字词的例子来证明汉字守正创新的特点。
D.材料二论证结构是“分一总”,分五点论述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4】材料一中有很多判断句,结合文本分析判断句的作用。
【5】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字体的“和”字向世界传达了哪些中国理念。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鸟语和流水声来生动地状写琵琶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一句说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升入仙境;“______”一句,表明自己愿与明月厮守的情怀。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个说法与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泪水”外化为艾青表达诚挚的爱国情感的意象。在屈原的《离骚》里,以“泪水”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一位父亲给他的女儿朗读白居易的《观刈麦》,其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引起了女儿强烈的兴趣。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曾形象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刘义隆却是“_____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无声的人和江景衬托琵琶女一曲弹罢后的艺术效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一词中,表现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婚前女子温柔相劝“氓”并体现出男子的粗暴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能听到即为音乐,能看到即为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共享。
(3)《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景兼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的威武雄壮。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C.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2】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保勋,字修业,河南人。保勋少好骑射。后唐清泰中,裁十许岁,摄潞州左司马,随父署彰德军衙内都校。父卒,补供奉官。习刑名之学,颇工诗。因献诗,宰相桑维翰奇之,奏擢为太常丞。
宋初,拜户部。遭母丧,起复,出掌蕲口榷茶。徙云安监盐制置使,岁满,出羡余百万,转运使欲以状闻,保勋曰:“贪官物为己功,可乎?”乃止。开宝初,迁司封员外郎、监左藏库。六年,知宋州。太平兴国初,迁祠部郎中、通判晋州。二年,选为江南西路转运使,赐钱百万。三年,徒两浙东北路。太宗征晋阳,改户部郎中,为随军转运使兼勾当北面转运事。又与侯陟同勾当军前诸事。会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调发沁州军粮后期,诏劾德骧,以保勋代之。太原平,命知并州。逾年召入,判大理寺,出知升州。是冬,召归,点检三司开拆司,会盐铁使阙,又命权领其事。迁兵部郎中兼判三司勾院。八年,拜右谏议大夫,俄知开封府。寡妇刘诣府诉夫主前妻子元吉置堇食中,毒己将死。按验狱成,元吉妻挝登闻鼓诉冤,事下御史台。其实刘有奸状元吉知之刘惭悸成疾故诬告之保勋坐夺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未几,复判大理寺。
雍熙二年,权御史中丞兼勾当差遣院。是秋,罢权中丞,三年春,命曹彬等征幽州,保勋以本官知幽州行府事。子利涉以开封府兵曹督刍粟随军,常从其父。会王师不利,济拒马河,更相蹂躏,多死。保勋马陷淖中,利涉自后掀出之,力不胜,人马相挤压,遂俱死。时年六十二。上命恤其后,保勋三子:二子先保勋死,季子随没。以其孙巨川为嗣,授秘书正字,端拱初,特召赠工部侍郎。
保勋性纯谨,少寐,未尝忤物,精于吏事,不惮繁剧。尝语人曰:“吾受君命未尝辞避,接同僚未尝失意,居家积赀未尝至千钱。“及死,闻者皆痛惜之。至道三年,又录其次孙世长为正字。咸平初,保勋妻卒,诏赐钱十万。巨川,累为比部郎中。
(选自《宋史•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刘有奸状元吉/知之/刘惭悸/成疾故诬告之/保勋坐夺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
B.其实刘有奸状/元吉知之/刘惭悸成疾故/诬告之保勋坐/夺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
C.其实刘有奸状/元吉知之/刘惭悸成疾/故诬告之/保勋坐夺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
D.其实刘有奸状元吉/知之/刘惭悸/成疾故诬告之/保勋坐夺奉/三月俄以辛仲甫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和文中的“迁”“擢”都表示古代官职变动的一种形式,“摄”表示代理职务。
B.母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称为“丁忧”,官员需回乡守孝在家乡就职。
C.堇:即“乌头”,是一种中草药,可散寒止痛,但是其自身有毒,不能随意使用。
D.端拱:年号名,文中的“清泰”“广顺”等也都是不同朝代的年号。
【3】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保勋擅长写诗,他曾经献诗,宰相桑维翰认为他不凡而上奏朝廷,朝廷提拔他为太常丞。
B.刘保勋任云安监盐转运使时,曾结余百万,制置使想借此上表邀功,但被刘保勋拒绝了。
C.刘保勋曾因事受了牵连,不仅被罚了俸禄,不久后甚至被夺去了知府之职。
D.刘保勋纯良谦逊,对吏治政务很精通,不惧公务繁重,他死后皇帝依然命人抚恤他的后人。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保勋马陷淖中,利涉自后掀出之,力不胜,人马相挤压,遂俱死。
(2)吾受君命未尝辞避,接同僚未尝失意,居家积赀未尝至千钱。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916 年,此联被李大钊改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 年,学者钱穆把此联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来勉励学生不弃责任。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