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打开微信,我们每天都面对那种“鸡汤”,其实“鸡汤”就是散文的一种,它的受众最广泛。由此,一种“公号体”散文应运而生,一种以3000到5000字的篇幅来表达感受、观点的文体已经确立。它浸润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陷在这样的文字里。即使我们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也要面对这一事实,__________。“公号体”带给我们的动辄十万加的阅读量的变化,更带给我们文学观与情感方式的变革。
①大众关于散文的审美体系和经典标准已经发生改变
②微信时代隐秘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以及情感交流
③也在转变传统散文文体的声音、腔调和语词
④“公号体”散文在打破陈规,它转变着读者的思维方式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签署 履行 青一色 莫明其妙
B.匿迹 携手 西洋景 凭心而论
C.磐石 觊觎 开场白 作壁上观
D.侈谈 蜿蜒 故纸堆 皇天厚土
3、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箜篌 笑靥 举案齐眉 回光返照 府吏长跪告
B. 葳蕤 须臾 蜗角虚名 沸沸扬扬 妾有绣腰襦
C. 窈窕 青鸾 蝇头微利 惊心动魄 蒲苇纫如丝
D. 婀娜 暮霭 口占一绝 风烛惨年 揽裙脱丝履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面对生意上处于困境的小黄,小王知道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于是拍着小黄的肩膀说:“放心,选择好努力方向,我一定鼎力相助。”
B.暑假期间,在同学聚会上,其中一个同学拿出自己近来所写的文章说:“这是我近期的拙作,各位同学请多雅正。”
C.小明在一家商场买了几件衣服,衣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商场的服务员态度也很热情,于是他付完款说:“下次还会来惠顾!”
D.“他是我工作上的好搭档,令尊和家父也是好朋友,我们两家关系一直都很不错。”李强在向记者介绍他的同事小王时这样说。
5、“庆、繁、祥、令、德”这五个字几乎涵盖了现在能遇到的所有孔姓之人的字辈。这个字辈谱是清朝哪位皇帝在明朝原有文字基础上修改后,以诗文的形式赐给孔府的?( )
A.康熙 B.乾隆 C.道光 D.咸丰
6、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忆蜀山
脚下的石板路,沿着依山傍河的小街蜿蜒。路面石板经历了千百年风雨,被无数代人的鞋底踩踏,虽斑驳不平,却光滑如玉。走在镂空的石板街上,不仅能听见脚步声,还隐约有流水的声音。那是河水的韵律,是山泉的吟哦,是积水从屋檐滴落在街边石条上的回声。小街的两边,都是古旧的砖木房屋。小街两边的房屋间,不时出现一条条极窄的小巷。小巷虽不长,却让人感觉幽深。因为,两边小巷尽头的风景不一样,一边,是绿意蓊郁的山景,是山脚下茂密葳蕤的兰草灌木,另一边,是波光潋滟的河景,河水在斑斓天光下流淌。
小巷尽头的山,是蜀山;小巷尽头的河,是蠡河。
五十多年前,曾经踯躅在蜀山脚下。那时,我还是18岁的少年,第一次远离家门,在这里学木匠谋生。我经常来蜀山脚下干活,遇见蜀山古镇时,心情郁闷,身体疲惫,没有旅游者的心情,但是古镇上的景象,还是让我惊奇。
对蜀山古镇的第一印象,是镇头那座蜀山大桥。这是蠡河上的一座古老的石头拱桥。初春之晨,稀薄的晨雾还在河面飘漾,蜀山大桥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高高的桥面上,行人熙熙攘攘,小贩在桥上摆摊卖水果蔬菜日用百货,人们在桥上大声吆喝,讨价还价,也有人站在桥头聊天拉家常。桥下,暗绿色的蠡河水在流动,河上船只来来往往,桥上的行人和桥下的船工高声应和互相打着招呼。稍大的木船从拱桥的圆洞中穿过,艄公站在船头上,挥动一根长长的竹篙,在河面和桥墩上撑击点舞……这充满诗意的景象,很像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大桥。
那时走过蜀山老街,总是脚步匆匆,没有看风景的闲情逸致。但是街上总有些独特的景物吸引我。蜀山镇附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紫衫茶壶,那是天下少有的情景。让人惊叹的是制壶人那些灵巧的手,紫泥犹如柔软的糯米糕,被这些手敲打着,揉搓着,拿捏着,搓刮着,塑造成一把把形态各异的茶壶。这些未经烧制的茶壶泥坯看上去就是完美的艺术品,虽然它们玲珑温润,但不是成品,它们必须送进山上的窑中经烈火焚烧,才能脱胎成紫砂壶。由砂石泥土变成紫砂茶壶这个过程,就在蜀山周围完成。我抬头看蜀山,只见山上云气飘旋,那是烧窑的柴火在冒烟。
古镇上有好几家茶馆店,每天早晨,茶馆里人头挤挤。一天下午,提前完成了一天活计,我走进一家坐落在山脚下的小茶馆。下午的茶馆,店堂里茶客寥寥。我找了一张临窗的桌子坐下来,窗外,绿荫闪烁,那是蜀山的影子。一把紫砂壶端上来,茶香扑鼻。我用笨拙的动作把热茶斟入小小的茶盏时,从壶嘴里射出的茶水大半都溅在桌面上。慌乱中一位面目清癯,穿着朴素,举止文雅的中年人走过来,微笑着端茶壶为我斟茶。这时,店里的一个伙计跑过来,惊讶地问我:“你认识他吗?顾景舟,他是名人,宜兴最好的紫砂壶就是他做的!”
中年人见我一脸懵懂,笑着说:“别听他瞎吹。”接着问我:“那个上海来的小木匠?”我诺诺地点头,又摇头答道:“我刚来不久,还没有学会做木匠。”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做木匠,在这里拜师学艺,曾被人告知,要先磨刀三年。每天的活计,除了为师傅磨刀,就是拉大锯,把粗大的树段锯成木板。一天下来,精疲力竭,浑身酸痛。我想,做茶壶,比干木匠活有趣得多。他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说:“你还小,应该读书。学点手艺也没错。”
我看着窗外摇曳的绿荫,突兀地问了一句:“这里不是四川,这座山为什么叫蜀山呢?”他脸上的微笑没有消失,“这是因为苏东坡上过这座山。这座山原来叫独山,苏东坡来这里,觉得这里的风景和他家乡很像,他说:此山似蜀。蜀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他喝了一口茶,看着窗外的绿荫,仿佛是自言自语:“蜀山脚下,还有东坡书院呢,在山的另一边,现在是学堂了。”他放下茶壶站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转身走出店堂,脚步悠然。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顾景舟。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顾景舟作为紫砂艺人的地位,他是承前启后的紫砂工艺大师。我在蜀山遇见他时,正是紫砂艺术被忽略的时代,也是他失意的日子。
那天从茶馆店里出来,我沿着山脚一路寻找,走到古镇尽头,绕过蜀山,在山的南麓,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东坡书院。那时,这里已成为一所小学,但依然保留着东坡之名:东坡小学。我站在校门口,隔着门墙往里看,只见院落里古树参天,天井里散落着一地斑驳的树影。正是放学的时候,孩子们的欢笑声从里面一路传出来……
我在东坡小学门口站了很久,心里想象着苏东坡当年如何在蜀山脚下流连忘返。东坡小学的古老前身,曾经是苏东坡住过的草堂,故被人们称为东坡草堂,后来,在这里建起东坡书院,再后来,成为东坡小学。
那天离开东坡小学,已近黄昏,但我还是不想急着回我寄居的村庄,我要登上蜀山顶看看。山不高,从南麓攀登,越过山峰,下山就可以回到蜀山大桥边。登临山顶时,正好看到日落,天边的云霞如无边无际的火焰,慢慢吞噬着一轮血红的残阳。从山顶俯瞰,蠡河是一条晶莹的光带,古镇的黑色屋脊在山脚下蜿蜒,像泼洒在山河之间的一道浓墨。我也看见了依山而建的龙窑,那是一条攀卧在山坡的巨龙,被古树掩隐着,被烟雾笼罩着。巨龙的腹中,蕴蓄着熊熊火焰,那些被灵巧的手捏制成的茶壶和陶器,正在烈火中涅槃新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山河依旧,但人间的景象天翻地覆。近日重返蜀山,看到了新时代带来的变化,陶都丁蜀,是富甲江南的名镇,紫砂工艺,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华国粹。东坡小学又成了东坡书院。龙窑进了博物馆。蜀山古街上,石板路还在,老房子还在,当年的气韵还没有消散……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踯躅在蜀山脚下 踯躅:徘徊
B.虽然它们玲珑温润 温润:细润
C.慌乱中一位面目清癯 清癯:清秀
D.中年人见我一脸懵懂 懵懂:不解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部分,描写了依山傍水的小巷,突出了它的古朴、幽静、狭窄等特点。
B.作者写他18岁时远离家乡来到蜀山谋生,因为心情的苦闷而无心欣赏当地美景。
C.文中交代蜀山的得名与苏轼有关,因他觉得那里风景与家乡很像,后称“蜀山”。
D.结尾处作者重返故地发出感慨,那里虽然山河依旧,可却有着浓郁的新时代气息。
【3】文中横线处的一段文字,能否删掉?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4】题目为《忆蜀山》,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忆”了有关蜀山的哪些内容。
7、声声慢
(1)《声声慢》中使用了一连串叠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把词人内心的悲哀、孤独、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描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写晚风寒气逼人,淡酒难敌,含蓄地道出了词人想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面对花凋花谢的感慨。
(5)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词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6)《声声慢》中词人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凄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面空缺处。
(1)李白《蜀道难》一诗想象奇特,其中“①_____,②_____”两句写出了连峰之高、绝壁之险,衬托出蜀道之艰难。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③_____,④_____”两句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⑤_____,⑥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级学习经验分享会上,如果你发言的主题是“学习要有恒心,有毅力”,你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乐观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于高度自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积极愿望。
(3)辛弃疾曾写下许多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其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刘裕率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时的气势,反映了他希望南宋朝廷能收复失地的愿望。
10、默写《书愤》。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节选)》)
(5)_____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严陵钓台①
(唐)王贞白②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
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
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
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谓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2】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有删改)
[注]汧(qiān):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B.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C.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D.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认为不同一般
B. 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权:暂且,暂时
C.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砥砺:磨砺,磨炼
D. 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归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
B. 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
C. 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D. 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私下里不结交大臣;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红色小说再版,红色电影热播,红色旅游兴起,红色歌谣传唱,红色经典进入教材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唤醒了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红色文化热满足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精神寄托,使不同年龄的人有了不同的感悟和收获,这就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魅力所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光明中学为此开展了多种纪念活动:
①各班开展“传承红色文化,做当代优秀学生”的分享会;
②校报举办“红色文化大家谈”的征文活动;
③学校将统一组织“学红色文化,做时代新人”的演讲比赛。
假如你是光明中学的一名学生,需要参与上述三个活动中的某一个,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思考与认识,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