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zhōnɡ ɡuó lái qù tài kōnɡ yǐ qi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请你改写:
(1)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缩写)
(2)同学们正在答卷。(扩写)
(3)袁隆平决计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改为比喻句)
(4)老师经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就不信,不学无术的人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去掉引号,意思不变)
(5)秦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运用反问表达更强烈的语气)。
3、辨字组词。
悼(_______) 嚣(______) 探(______) 淹(______)
掉(______) 器(______) 深(______) 掩(______)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近义词。
1.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______)
2.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______)
3.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______)
4.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______)
5.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______)
5、照样子,写出下列习俗的寓意。
例: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1.元宵节的时候吃元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年时吃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端午节吃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歌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7、朗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苏轼是____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________________ 》 ,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哲理诗《_____________》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 “浣溪沙”是__________。这首词还有“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上片以谈疏的笔墨_____,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既以形象的____________,又即景抒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哲理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8、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3】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阅读下列小说选段,完成相关练习。
解救雄鹅
尼尔斯·豪格尔森分明听到了雄鹅的拼命呼救,可是他倚在马厩门口动弹不得。他所以迟迟疑疑不出来相救,倒不是因为他知道雄鹅被捆到屠宰凳上对他自己会有好处——在那一瞬间他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起这一点——而是因为,如果他要跑出去搭救雄鹅,他就要现身在爸爸妈妈面前,而他极不情愿那样做。“爸爸妈妈为我操碎了心,”他思忖道,“我又何必再为他们增添几分悲伤呢?”
可是当他们把雄鹅带进屋里,把门关上的时候,男孩子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像脱弦之箭一般冲过庭院,跳上房门前的槲木板,奔进了门廊。他习惯成自然地在那里把木鞋脱下来,光着脚走到门口。可是他实在不愿意让爸爸妈妈看到自己这幅怪模样,所以他抬不起手臂来敲门。“这是雄鹅莫顿性命攸关的时刻呀,”他心头悚然一震,“自从你离开家门那一天起,难道他不就成了你最知心的朋友了吗?”他这样反躬自问。霎时间,雄鹅和他生死与共的经历全都涌现在他的脑际,他想起了雄鹅怎样在冰冻的湖面上,在暴风骤雨的大海上,还有在凶残的野兽中间舍命救他的情景。他的心里溢满了感激和疼爱之情,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疑惧,不顾一切地用拳头拼命捶打屋门。
“哦,外面是谁那么心急着要进来?”爸爸嘟囔了一声把门打开。
“妈妈,您千万不要动手宰雄鹅!”男孩子高声大叫,就在这时候被捆在凳子上的雄鹅和灰雁邓芬惊喜交集地发出一声尖叫,男孩子一听总算放心了,因为他们还活着。
屋里惊喜交集地发出一声尖叫的还有一个人,那便是他的妈妈。“哎哟,我的孩子,你长高啦,也长得好看啦!”她叫喊起来。
男孩子没有走进屋去,仍旧站在门槛上,仿佛一个不知道会看到主人怎样脸色的不速之客。“感激上帝,我可把你盼回来啦,”妈妈涕泪交加地说道,“快进来呀!快进来呀!”
“欢迎你回家来,”爸爸哽咽得再多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了。
男孩子还是局促不安地站在门槛上,迟迟疑疑不敢举步。他莫名其妙,怎么父母亲看到他那么小不点儿的怪模样还如此高兴和激动。妈妈走了过来,张开双臂把他拦腰搂住,拖着他进屋里去。这时候他才发觉自己陡然长得比原来还高一些。
“爸爸,妈妈,我变大啦,我又变成人啦!”男孩子喜出望外地喊叫起来。
【1】细读故事,写出尼尔斯在解救雄鹅过程中不同地点时的心情。
【2】这个语段选自《 》,尼尔斯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呢?请你在选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至少两处。
10、阅读回答问题
温暖的火塘
吴昌勇
①当锅灶边的火塘被柴草点亮,陕南的冬天就到了深处。各家屋檐下,大树柈子早已码成一堵墙。在乡下,人们烤火,桦木火硬,头夜烧出的火炭捂在炭灰里,能做第二早的火种。柏木过火后满屋清香,能养神除躁:泡桐木木屑松软,一点就着,是火塘旁常备的燃料。除夕夜,火塘里要火光盈盈,预示来年逢好运。
②火塘或方成圆,一只铁壶吊在火塘中央,四周可围坐七八人。老人烤火,要的是个火伴儿,塘里的小火苗燃烧在火塘中央。悬挂在火塘中央的铁壶晃晃悠悠,猫和狗的眼神晃晃悠悠,“咝咝啦啦”的响动从壶嘴冒出来,一缕一缕的热气也晃晃悠悠。老人一边忙着手中的针线活,一边念叨着,春天,和出远门的儿女一道,能早一点回来。
③小孩烤火,图的是能听见火笑,没有干透的柴柈子烧过芯之后,断成两截,湿气推着火苗瞬间扑出来,火塘里似有嗤嗤笑声。这是孩子们耳朵里欢快、温暖的声响。
④汉子和主妇烤火,是为了解乏,常常是晚饭过后,火塘新添了干柴棒子,尺把高的火苗照得满屋亮堂,壶里的水像跺着脚在跳,待热气把壶盖掀起来,就着滚烫的水,在火塘旁泡个热水脚,一股温热传遍全身经络,这是一天最享受的时刻。
⑤落一场雪,乡下才算是真正过冬。这时,庄稼人才会停下手里的农活儿,一家人围着火塘坐在一起,听雪花簌簌飘落,听风摇门窗吱吱地响。瑞雪兆丰年,旋舞的雪花亦如风筛过后的粮食,轻盈地落入大地粮仓。屋外坐了一场大雪,火塘里却有了些许春意,每一个火苗都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噼啪作响的柴火,好似一挂礼炮,欢庆漫天飞舞的雪花。透过门缝,屋外洒下一地火紅。在这个冬夜,漫天雪花如同为新春递出大自然的请柬,那些襄着雪花外套的小麦和油菜,感受到火热的泥土,正在布置着一场盛大的迎接仪式。
⑥火塘如摆在乡村夜晚的宴席,左邻右舍吃过晚饭,落一身雪花走东家串西家,手握茶杯,就着塘里的柴火,念叨着这场大雪,也念叨着开春之后的油绿肥壮的庄稼。他们围坐在一起,心里话和家常话被大火烤出来,汗津津的额头如飘落了一场毛毛细雨,生出豆大的汗珠。爽朗的笑声袅袅升腾,直到夜深,直到火苗有了倦意……
⑦塘里的火是节气的一部分,烤过小雪、大雪,烤过小寒、大寒,一直烤到打春,烤到万物有了春风外衣。这时,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火塘,热乎乎地忙碌在庄稼旁。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1】阅读第一节,仿照示例,概括内容。
①________——各家备足烤火材料——②________——除夕火盈预示好运。
【2】请为下面这句话做朗读设计。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这时,庄稼人才会停下手里的农活儿,一家人围着火塘坐在一起,听雪花簌簌飘落,听风摇门窗吱吱地响。
【3】请根据下面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悬挂在火塘中央的铁壶晃晃悠悠,猫和狗的眼神晃晃悠悠,“咝咝啦啦”的响动从壶嘴冒出来,一缕一缕的热气也晃晃悠悠。(说说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________
②屋外坐了一场大雪,火塘里却有了些许春意,每一个火苗都如一朵盛开的鲜花。(从修辞的角度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比喻除外)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补全对话。
小文一家人在烤火,大家有说有笑,只有他低着头显得闷闷不乐。爸爸关心的询问他怎么啦,好一会儿小文才开口。
小文说:咱们家为什么不装空调?烤火又脏又不安全,还浪费木材。这是早该淘汰的东西,你们太落后了!
爸爸说:小文,烤火是陕西民俗。虽然有些老旧,但它有独特的味道啊。________。
小贴士:民俗是民间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人们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民俗生活中尽享生活,它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情怀是一致的。
11、课外阅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次与朋友聊天,我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一直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整个心灵。面对你的眼睛,我要承认: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都会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你摔破盆碗、拆毁玩具、遗失钱币、弄脏衣服…… 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摔跤一样应该得到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身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如果问我为什么要打你,我只能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摸它。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我能够通过打让你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的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吸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我从不用工具打人。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气,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的掌握力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知道打人不对,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我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许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理解下列词语。
“我行我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臂系千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话填空。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舍不得打你,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我”不会打你,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一样我行我素。”“我”第一次打你,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中写到“我谨慎地使用殴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不用工具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你用三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文中的“我”打孩子时候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打与不打都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④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⑤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⑥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⑦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第③段中加点词“这个见解”是指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第②段中“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改成“最后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你认为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④段主要事件:________,它与第③⑤段的事例,都是为了印证 __________这一观点。
【4】第⑥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小学生活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反 返)。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这样一闪而过了。面对即将分离的那一刻___面对传授给我知识的老师___面对曾经帮助过我的好朋友___我却怎么也说不出___再见___这两个字___幸福的脚步总是那么短___我时常想可不可以赖着不走___但随着时间步伐的推动___我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___而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___
忘不了,尽职尽责的李老师。记得一个星期六,老师被摩托车碰了,没来上课,整整一上午,同学们都很担心,都在想老师伤得重不重……星期一,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们的眼帘——是李老师。原来他怕耽误我们的课程,(竟 竞)然忍着疼痛来上课。李老师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的那一幕,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一堂课,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李老师嗓子不好,要做手术,我原以为他早就做了手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老师们的谈话,才知道他并没有做手术,医生说做完手术要休息4个月,我们即将毕业,老师放心不下我们,便准备把我们这一届带出来(再 在)去做手术。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
忘不了,曾经鼓(励 历)我的白老师。一次期中考试,我语文才考了90分。我对自己很失望,一点信心都没了,学习越来越退步了。这时,白老师说:“这次你没考好,一定是不细心,失误了,不过没关系,下次努力。”这虽是简短而普通的一句话,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对自己又充满了自信。从此,我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我当然也忘不了六年中最好的朋友——吉悦悦。记得有一次,我们闹矛盾了,谁都不理谁,我心里很难受。后来我觉得自己不对,毕竟当我有困难时,总是吉悦悦帮助我,当我伤心时,也是她第一个安慰我。那段时间学校正在整理图书,我正好和吉悦悦在一个小组,我向她道了歉,我们又成了好朋友。
六年中发生的事说也说不完,那一件件往事已被我装进脑海中的一只只小船上,它们将永远停泊在我记忆的海洋边。
【1】选择括号里正确的字,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一去不复________(反 返) (竟 竞)________然
(再 在)________去 鼓________(励 历)
【2】给文中第一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面对即将分离的那一刻________面对传授给我知识的老师________面对曾经帮助过我的好朋友________我却怎么也说不出________再见________这两个字________幸福的脚步总是那么短________我时常想可不可以赖着不走________但随着时间步伐的推动________我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________而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也想起六年来很多令自己难忘的人和事,简要地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外衣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整十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八宝粥的颜色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八儿看到如此颜色的粥,心里想到的是_______。
【2】妈妈做的八宝粥好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用“___”画出来。
【3】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 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扩句:小明爱钓鱼。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绿色公园。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贝常年生活在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二十四只草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曹军射过来的箭。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先生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小明是学生。
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道题这样做事对的。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 。”
20、按要求写句子。(4分)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封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
缩句:
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用了什么用词手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你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1、习作。
六年的小学时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对母校和老师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写下来,要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哦!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