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潍坊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子鼠________,寅虎卯兔,辰龙巳蛇,________未羊,申猴酉鸡,戌狗________

    2)一九二九________,三九四九________,五九六九________________,八九雁来,________,耕牛遍地走。

    3)蓝色的贺年片,是________送给我的。那是一枚________________嘱咐我,把________变成________,迎着________,把________……

    4墙角________,凌寒________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 2、写出近义词

    周围________      严寒________      或许________

    一定________      经常________      果然________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永远——(   艰辛——(   融合——(  

     

  • 4、填空。

    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的聂将军就是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________元帅。你还知道的开国元帅还有________等。

    ②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________,是________。

    ③课文讲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之间四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看拼音,写汉字。

    yāo jīng zhāi fàn   há má

    ( ) ( ) (   )

    zhú zhàng   zhàu yǔ yǐn má

    ( ) ( )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理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将晓:__________

    三万里:__________

    南望:__________

    【2】读诗歌,谈谈“入”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

  • 8、阅读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2】“排”的意思是( )

    A.排列。

    B.推开窗。

    C.推开门。

    【3】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______的形象。

    (2)诗歌后两句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4】具体说一说,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荷塘旧事

    ①那是我刚好念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叫来在城里念大学的舅舅,让他带我去乡下,到外祖母家去过暑假。

    ②外祖母家居住的村子周围有四个大水塘。其中最美的一个便是村东北的野荷塘,塘中长满了荷花。又有人叫它“月牙泡”,因为它的形状像月牙。

    ③月朗风清的夜晚,舅舅领我去那塘边散步。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塘四周的树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④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⑤塘面上有块白水,荷叶在白水边形成一条弯曲的边缘线。我和村里的伙伴们经常来到这块白水边,在几株垂柳下脱光衣服,走过一段湿润的沙地,跳入清凉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⑥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这就是我们常玩的“狗刨比赛”。

    ⑦“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欲睡,驾云似的。

    ⑧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糟响成一片。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两条战线越逼越近,最后混成一团。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啦,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无论怎样闹,决不能超越那道荷叶形成的绿色边缘线。大家告诉我,线那边水深,还有些杂草,小朋友都怕。可是,我却根本没把这些警告放在心上。我一个城里的孩子,见识比他们多多啦,我才不怕呢!

    ⑩刚学会几下“狗刨”时,我觉得有了水中自卫的本事,就满不在乎地冲破了那道绿线,到了荷叶丛中。该城里人向乡下人炫耀了,我想站立起来,再向小朋友骄傲地喊上一声:“你们看!”可是这壮举刚开头,水便一下子没了我的头顶。顿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攫住了我。

    我挣扎出水面,凄厉地嚎起来:“救命啊……”

    “咕噜”,一口水进了肚。

    我晕头转向地一个劲往上挺,每次冒头只能喊“救……”,便“咕噜”喝一口水。

    我双脚够不着底,身子像铅块般地往下坠,只觉得眼前金花乱冒,耳朵里嗡嗡作响,脑袋涨得几乎要炸,水还一个劲往嘴里涌。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我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呕水。他们却围着我哈哈大笑,这下,他们可逮着机会嘲笑我这个傲气十足的城市小少爷了。

    然而,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啊!我一直留恋那笑声。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上学了,往事也忘了许多,可是,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1】这篇短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荷塘发生的三件事。请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自然和谐的美”是指___________,“人类淳朴的爱”是指____________

    【3】短文中画“ ”的段落在文章结构方面起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两处,用“ ”画出来,并写写有什么好处。

    【5】最后一段文字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既然主要写往事,为什么开头还要写白天和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理解

    黄山云海

    /苏北

    多年前在黄山排云亭,见过一次云海。难怪叫排云亭,真是排云呀!谁人给起的名字,真是太有才了!

    那云蒸腾着,翻滚着,涌动着……在谷底上演着一场大戏;又仿佛天神和众精灵都出动了,开一个盛大的舞会。那云一忽儿涌上那深渊般的峡谷,一忽儿又平铺开来,抹了山头。静一静,别出声,看它如何变戏法。不一会儿,那云又柔曼着,舒卷着,仿佛大家闺秀,不急不躁,轻轻挪动,沉下去,沉下去……于是一座座山头,慢慢显露出来,像一座座岛屿。而那浓厚的云,就浮在山腰。世界霎时安静极了!其实那是在酝酿一个更大的玄机。果然,又一场表演开始了:但见山谷中又涌动了起来……像万马奔腾,又像有一面巨大的旗帜在挥舞,那云滚着、涌着,奔腾向下,奔腾向上……山谷一阵阵声浪,噢——;噢——;人们满脸的兴奋,已完全忘乎所以。

    停!停!大自然的指挥棒忽然顿在了半空!那云都安静了下来,停在露出山尖的位置,一动不动。你们准备拍照吧。就这样!就这样!抓紧!抓紧!这就是云海。这一场的表演叫云海。

    ……云们退去了。所有的山峰都显露出来。一点儿云也没有。直让人怀疑刚才的事是否真的发生过,所有的山峰像被水洗过一般,清晰无比,仿佛伸手就能触到。

    这时的人和山,真恍如两个世界:人间;仙境。俗语云:黄山自古云成海。但真正看到云海,还是千载难逢。

    ——选自《人民日报》

    1欣赏美文,解释词语。

    柔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玄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怪叫排云亭,真是排云呀!谁人给起的名字,真是太有才了!中,作者的用意是( )。

    A. 对起名人的敬佩;   B. 名副其实,侧面反映此处云的壮观。

    3如何理解这时的人和山,真恍如两个世界:人间;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短的语言来简述黄山的云海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这样!就这样!抓紧!抓紧!这就是云海。这一场的表演叫云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我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一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来,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 本文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回答问题。

    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字以内)

    衬托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字以内)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具体指的是什么?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克菜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1下面的解释中是文中“瞟”的意思的是( )

    A.斜着眼睛看 B.集中视线看 C.睁大眼睛看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朋友。

    悲哀——________     愤怒——________

    3用划线的词语“不是……而是……”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和克莱谛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俩人想的却不一样,“我”想的是在外边等着克莱谛________,克莱谛想的是在外面等着“我”________

  • 13、阅读《为人民服务》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回兴旺起来的。

    1查字典,填空。“鸿”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精”应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A.经提炼或挑选的;B.精通;C.细。“精兵简政”应选以上______解释。

    2请用“   ”划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3读句子,先理解加点的词,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完全:___________。 彻底:________。 我们队伍的宗旨就是_____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重(轻)于: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_________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是因为_________;联系实际,你还知道有那些人物的死比泰山还重的?

    ____________

  • 14、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只有一个地球》)

    在表明原因的句子下面划上~~~~~,在指出后果的句子下面划上

    “——”

    ②“毁坏滥用已是很严重的破坏行为了,作者再在它们前面分别加上随意不顾后果这些词语,其表达意图是什么?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练习。

    ①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疆小伙子在跳舞。(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估计他一定知道这件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维吾尔姑娘漂亮。(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应该发挥广大干警的充分的作用。(修改病句)

    (2)孔明说:周瑜让我三日之内把箭造完,一点都不难。(改为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3) 别人 退路 堵塞 自己 意味 生路。 (连词成句)

     

    (4) 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改为把字句)

       

     

  • 17、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根据不同的情境扩写句子)

    ①被老师夸奖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试失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半命题作文:他/她     了我(鼓励、冤枉、开导……)

    要求:至少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