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骆tuó______ (2)腊八zhōu______ (3)染gāng______ (4)倾 fù______
(5)徘huái______ (6) zhí______行 (7)xī______牲 (8)送zàng_____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
(2)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
(3)指全国各地。( )
(4)沉痛地怀念(死者)。( )
3、查字典。
1.如果不知道“冉”的读音和部首,用________查字法,查_______。
2.把“尤、郑、张、袁、白、齐、马、田”这几个表示姓的字按照在字典中出现的顺序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鼎”字共(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鼎”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正当、正在;B.古代烹、煮用得器皿,一般是三足两耳;C.大;D.锅。在“鼎盛”一词中的“鼎”应是第(____)种解释;在“ 鼎力支持。”应是第(____)种解释。
5、先写出字词的意思,再写出句意。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
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_____________________。 润物: 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_________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晓: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_________________。
红湿处: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草
(宋)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柴。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本诗的第三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水边原上乱抽柴”中“乱”字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8、课外阅读。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________的竹子。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第二天清晨,这个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夜冻死了。新年的太升起来了,照在地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小女孩临死时为什么脸上会带着微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文中的两个“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槐树
校园里有一棵老槐树,高大、粗壮。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要碰到三层楼的楼顶了。说它粗壮,确实也够惊人的,它那灰褐色的树干,两个小朋友也合抱不过来。
老槐树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同学们最喜欢在大树下游戏、玩耍。一阵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好像老槐树也同我们一起发出阵降欢笑。
(1)根据短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
( )的树干 ( )的树冠 ( )的树叶
(2)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3)文中第1自然段共有__________句话,第2句写老槐树__________,第3句写老槐树__________,第1句同后两句之间是__________关系。
(4)文中划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来写。
(5)写出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四月的维也纳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看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 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拨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_______白的_______黄的_______紫的_______纯洁_______娇小_______鲜亮_______这么多_______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努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飘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 )有如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 )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1】在第二自然段的横线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带有“然”字的词语。
【3】第三自然段中的“冒”字换成“长”字合适吗?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一朵朵小花,悟出________的哲理。
【5】你是怎么理解“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8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读上面这段话,你领悟到该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子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消逝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读了这段话,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向学生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有意义的问题?并希望学生怎么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13、阅读理解
敬爱的老师,回顾6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血汗);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huǐ huì)。是您,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向我们传授各种知识;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qīn qīng)而富于创造的心。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 花)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chì zhì)热的心跳。
【1】选择括号内正确的答案。
【2】给□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3】读文中划线的部分,你想到了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节选)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请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
【2】“我”理解的“碰壁”是_____________,鲁迅先生说的“碰壁”是____________。
【3】文段主要采用的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4】请写一句鲁迅的名言: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坚强的民族”这个句子。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面语句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
(1)这里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缩。
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谆谆教导,把我们从一个心智成熟的孩子培养成懵懂天真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认为取报纸是自己一项“权利”,是绝不能让别人侵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给下面句子换一换说法,句意不变。
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换。
(1)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劝阻呢?
(2)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南风景如画,怎么比得上我的家乡美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中秋节,你是怎样度过的?拿起笔,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要求:书写工整,内容真实,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