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A. 马拉松比赛将近终点时,如果以为即将胜利了,放松一点也不妨,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B. 面对环保部的调查和约谈,李秘书长心情沉重,好像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C. 上海的东方明珠有着独特漂亮的外形,整座建筑规模雄伟,纵横捭阖,像一座巨大的宝塔,高耸入云。
D. 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亚洲鲤鱼在美国河流湖泊中恒河沙数,造成巨大危害。
E. 郭象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特别对老庄哲学有深入研究,他谈起话来一泻千里,滔滔不绝。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影响他国经济发展,导致“双输”局面。
②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③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而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
④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⑤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灵相通,须走近群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
⑥此番教材修改要求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A. ①②③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⑤
3、岑参《逄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请问“龙钟”是什么意思?( )
A.潦倒
B.年迈
C.沾湿
4、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词的词牌名是:( )
A.《满江红》
B.《浣溪沙》
C.《蝶恋花》
D.《临江仙》
5、朱熹的学派被称为考亭学派,其学被称为( )
A.洛学
B.关学
C.象数学
D.闽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衣尚中国》近日与观众见面。此前,这个节目的制作人问,最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符号是什么?能想到的选项固然有很多,笔者的回答是丝绸,是“锦绣中华”。丝绸是中国物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标志之一,锦绣则是丝绸中的精品,具有华美的外表和隽永的内涵。以锦绣形容中华,不论是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词语的衍生意义来看,都非常贴切。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6000年前,华夏先民已从桑林中的野蚕食桑、作茧、变蛹、化蝶升天中,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死来往,于是把蚕丝裹身视为沟通天地、天人合一的途径。人们栽桑养蚕,采茧缫丝,经纬织锦,饰彩成绣,裁剪作衣,使丝绸成为裹身以礼天地的服饰。
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锦绣服饰以其丰富的装饰性和鲜眀的辩识度,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尚书·益稷》中记载,黄帝用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章纹来表示最崇高的等级。此后形成的历代服饰制度中,龙纹成为皇帝的专用图案,而与龙相似的蟒、飞鱼和斗牛图案用于赐服。服饰的色彩也具有区分等级、适应不同礼仪场合的功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丝绸占有重要地位。蚕桑丝织是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之一,凡宜桑之地,历代王朝都要征收丝绸赋税,地方官员则将劝课农桑作为自己的使命。早在先秦时期,丝绸就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并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汉唐之际,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所有的大宗交易、大笔借贷,甚至政府的军费开支等,都以丝绸作为单位。
丝绸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把野生的桑蚕驯化成家蚕,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大成就。除了养蚕,丝织提花技术也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中,也可以看到丝绸的影子——纸最初的含义是指制丝绵过程中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也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
丝绸更是中国审美和时尚的代表作。“不看匣里钗头古,犹恋机中锦样新。”色彩缤纷、纹饰多样的锦绣,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历代织锦样式图案的创新,既是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力的表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成果。隋文帝曾命何稠仿制波斯锦,为中原织锦带来新的风格;唐太宗让窦师纶在益州督造蜀锦,首创陵阳公样,将西堿团窠动物纹与中原花卉纹结合,流行了几个世纪……
今天,我们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的滋养和创新的灵感,丝绸和服饰文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口。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节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一批聚焦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深受观众欢迎,激起了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衣尚中国》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讲述服饰故事,展现服饰之美,探寻服饰文化背后的中国审美精神。同时,节目邀请知名服装设计师结合传统服饰和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也是推动丝绸和服饰文化走进当代生活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赵丰《锦绣彰显中华之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1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华夏先民从野蚕的生长蜕变过程联想到人类自身的生死来往,所以用丝绸裹身以礼天地。
B.从黄帝时期开始,服饰的图案和色彩就具有区分身份等级、适应不同礼仪场合的功能。
C.从先秦到唐代,丝绸作为重要商品并具有实物货币的功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
D.与丝绸有关的发明凝结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中国的四大发明中也都能发现丝绸的影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衣尚中国》节目引出论题,又以节目收束全文,首尾圆合,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B.文章主体部分从多方面论述丝绸在中华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路清晰。
C.第六段列举历代对织锦样式图案的创新,证明中国古代已能接受和发展外来多元文化。
D.文章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绣中华”贴切地诠释了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华物质文化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和滋养。
B.丝绸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使锦绣服饰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了礼乐文明发展。
C.在古代传统农业经济中,桑蚕丝织成为支柱产业之一,这得益于驯养桑蚕这一伟大发明。
D.《衣尚中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讲述中国服饰故事,展现中华服饰的审美和时尚。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自己虽然睡眠很少,屋漏床湿。但是想到天下的读书人,不禁喊出了“_________,________!”的千古名言。
(2)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是“________”,面对世人的责难是“________”,在世间,他可谓没有什么追求。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乐声由上个乐段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的变化过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3)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描述女子婚后,辛勤劳作,反遭男方虐待,回娘家后却得不到家人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中的诸多指法,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的是弹奏结束时的动作。
(3)孟子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立身准则。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女子刚烈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3)曹操在《短歌行》中“ , , , ”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然后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4)《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目。
解语花·元宵①
[北宋]周邦彦
风销焰蜡②,露浥烘炉③,花市光相射。桂华④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⑤,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⑥。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①此词为词人做地方官时作。②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又作“绛蜡”。③烘炉:以其形似,用比灯笼。又作“红莲”。④桂华:月的光华。⑤放夜:节日开放夜禁。⑥语出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销焰蜡”以下三句紧扣节序,写元夕花灯,攒辉列彩,此映彼照,交互生光。
B.“桂华流瓦”以下三句,用意于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元夕之夜月华如水的意境。
C.“看楚女纤腰一把”,写观灯女形象之美,与“箫鼓喧”三句的背景相融合。
D.“因念”以下三句承上片而来,推知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
【2】下列对词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耿,明貌。纤云散去,月儿更明,“素娥”飘飘“欲”下,妙在这个“欲”字,下而未下。未下,是真实;下,也是真实。写出人间灯节的吸引力。
B.“钿车罗帕”以下三句写马逐香车,人拾罗帕,是男女倾慕之情境。“暗尘随马”写马车所经之处,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
C.“桂华流瓦”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动感,而“桂华”这一用语能令人联想起月中桂子,“满路飘香麝”一句,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嗅觉上的美感。
D.“清漏移”承接“年光”而来,“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于是词人心意颓丧,遂随着舞罢歌歇,怅然而归来,“飞盖”形容车行如飞,非常迅速。
【3】同样是写元宵节,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与蒋捷词《女冠子•元夕》相比,在章法上有何相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女冠子•元夕①
[南宋]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②。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③,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注释:①此词作于南宋亡后元人统治下的元宵。②灺(xiè):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③砑(yà):古代制作精美的笺纸,有“砑花”这道工艺,即将笺纸在特制的雕花木版上碾轧,使之隐隐显出凸凹不平的各种图案。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至供备库副使。王韶取镇洮,授为先锋,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休士二日,羌复要于架麻平,注矢如雨,众惧,授令曰:“第进毋恐!毡牌数百且至。”行前者传呼,羌惊乱。力战数十,斩首四千级。又破之于牛精谷,取珂诺城,尽得河湟地。知德顺军,三迁西上阁门使。鬼章寇河州,诏授往,一战克撒宗,论功第一,加四方馆使、荣州刺史。从燕达取银川,降木征,加引进使、果州团练使。召使契丹,神宗劳之曰:“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以为秦凤副总管,徙熙河,复知河州。副李宪讨生羌于露骨山,斩首万级,获其大酋冷鸡朴,羌族十万七千帐内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雄州、熙州。元丰西讨,授出古渭取定西,荡禹臧花麻诸族,降户五万。城兰州,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授逾天都山,焚南牟,屯没烟,凡师行百日,转斗千里,始入塞。授遇事持议不苟合。初在德顺,或议城篯南,授曰:“地阻大河,粮道不济,非万全计也。”役即止。师征灵武,诏令援高遵裕,即条上进退利害甚切。历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元祐四年,提举上清太平宫,复使殿前。薨,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苗授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B.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C.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D. 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生,亦称国学生,指在国子监肆业的学生,一般为官员子弟。国子监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 荫,恩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子孙获得人学或任官的权利。文中苗授蒙受父亲恩荫,步入仕途。
C. 芜,即羌族,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以羊为祭祀图腾,自春秋战国以后,演变为多个少数民族。
D. 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品行高尚者才有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苗授用兵有方,适时鼓励将士,在架麻平之战中,羌军箭射如雨,令将士恐惧,他告诉将士数百毡牌马上就到,军队振作了士气,击败敌军。
B. 苗授屡立战功,不断受到恩赏。他奉命迎战鬼章的入侵军队,因攻克撤宗立功,受到加官之赏;他在降伏木征之役中有功,也受到加官之赏。
C. 苗授辅佐他人,自己功名并收,他辅佐李宪讨伐生羌,取得露骨山一战的胜利,使羌族十万七千个帐投降归附,他因此威震洮西,并受到提拔。
D. 苗授颇有主见,绝不随便附和。有人主张在篯南筑城,他认为篯南适合驻兵而不适合筑城;皇帝命他支援高遵裕,他上奏陈述进军与退兵的利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劳之日:“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
(2)遇赋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使青年学子激发爱党热情,勇担时代重任,奔赴伟大梦想,光明中学决定2021年7月1日举行“光荣使命,继往开来——庆祝建党100周年”演讲比赛。
如果你是光明中学的学生,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