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请问,这四种动物形象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方位?( )
A.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
B.青龙(北)、白虎(南)、朱雀(西)、玄武(东)
C.青龙(南)、白虎(东)、朱雀(北)、玄武(西)
D.青龙(西)、白虎(北)、朱雀(东)、玄武(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处在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过于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展望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A.这次暴发的疫情,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展望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B.这次暴发的疫情,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C.这次疫情的暴发,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D.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3、《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
A.初秋 B.深秋 C.初春 D.暮春
4、下列各项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连不得志/于有司
C.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D.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5、把下列句子补充到文段空缺处,使文段语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用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骨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 ①④③⑤⑥② B. ①⑥④②⑤③
C. ④③②⑥①⑤ D. ④①⑥②③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校本教材,选修课,国画、京剧、武术……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统计情况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是很多,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教育进校园的一个瓶颈。
B.图一表明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多的老师虽然仅占6%,但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如开设专题课程等。
C.图二中的数据表明,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一个主要障碍。
D.根据图二中的数据,加快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步伐,可在专职教师培训、活动资金配置等方面着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校本教材,选修课,国画、京剧、武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所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坚决杜绝以比赛拿奖为目的,只有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
E.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有利于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
【3】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论的都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落实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彰显出诗人心忧家国、情牵百姓的高尚品格。
(2)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悲愁情绪。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求学时身体所受之苦,在风雪中“______________”,回到住处“_____________”,借此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荀子·劝学》从反面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道理时说“____________”,就没有到达千里外的地方的办法;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____________”。
⑵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⑶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的表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依山势设计、结构精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2)对于“不知句读择师而从,不解疑惑却不从师”的现象,韩愈在《师说》里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视觉和听觉着笔,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10、默写。(任选6空作答)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都门帐饮无绪,_______________,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3)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恶乎成名?(《〈论语〉七则》)
(5)胡未灭,_______________,泪空流。(陆游《诉衷情》)
(6)尽信书,_______________。(《孟子》)
(7)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十分秋色无人管,_________________。 (黄庚《江村即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时用“ 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来对小年加以说明。
(2)《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直接描写浔阳当地音乐,与琵琶曲高妙动人形成鲜明对比。
(3)《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绪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女死不于南方之岸,必于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
先轸遇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缪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于众曰:“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于此患。”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B.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C.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D.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诸侯之地”的“绝”指穿过,与《逍遥游》中“绝云气,负青天”的“绝”字相同。
B.“君其重图之”的“其”表祈使语气,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其”不同。
C.“使人让蹇叔”的“让”指责备,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字相同。
D.“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的“固”,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固”字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采用比喻论证,用洞穴过深则手臂不能探底的现象,来说明智慧也有不能触及的范围,生动形象。
B.秦缪公不顾蹇叔的极力劝谏,发动大军奔袭数千里之外的郑国,可见秦缪公刚愎自用,且智谋不及蹇叔。
C.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在周的都城遇见秦军,一面回国报信,一面假借郑君的命令犒赏秦军,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D.秦军果真如蹇叔所预料的那样,在殽山被晋军打败,秦缪公却把战败归咎于天,并没有认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2)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国士无双钟南山
快递小哥汪勇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
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为参加本校举办的“我的2020年春天”主题论坛写一篇发言稿。
确定角度和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