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漳州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皇帝的宫殿

    B.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白嫩而润滑的皮肤

    C.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青春的美好容颜

    D.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忧愁的样子

  •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时、准确地深入报道,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信赖,是主流人群必读的权威大报。

    B. 由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大量商品价格走低、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导致不少国家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C.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是通过建设一系列正风肃纪、激浊扬清、革新吏治的务实之举,推动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D. 提出“读其书且知其人”,体现了陈垣先生对史料全面掌握、审慎考辨,他屡次提出,研究史学的人,不论撰述什么问题,在史料上都要尽量“竭泽而渔”。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桂花进入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屈原的《九歌》中也有写桂花的诗句。

    ②为确保选举过程风清气正,大会明确提出,要严肃组织纪律和选举纪律,加大对拉票贿选等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③王教授应邀为这本书作跋,他巧妙构思,精心提炼,对全书做了准确概括,这篇跋成为本书开宗明义之作。

    ④“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亮相纽约,使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感受太极文化的汪洋浩博

    ⑤主管部门广开言路,广大群众献计献策,终于使“百姓文化超市”在全省铺开,真正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⑥晋商重信守诺,一言九鼎,经营范围包罗万象,钱庄票号汇通天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商业文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中央________迅速,特别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经过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正加快恢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贵,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克时艰,全力阻止疫情。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对中国抗疫措施_______积极效应予以高度肯定。

    授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中国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始终铭记并珍视这份友谊。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积极主动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________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迅速向众多国家和地区提供物资援助,向多个国家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在这场全球合作抗击疫情行动中,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是宝贵的防疫经验和________的物资援助,更有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团结合作精神。

    A.反映 以及 不遗余力 绝渡逢舟

    B.反应 以及 毫无保留 雪中送炭

    C.反映 及其 不遗余力 绝渡逢舟

    D.反应 及其 毫无保留 雪中送炭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一九三六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篇,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入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就教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 《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 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干、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2文章以“大荒见葱茏”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破阵子》当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开头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月出后行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曙光已现的情景。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将思与学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劝学》中,荀子论述螃蟹客观条件优越,但是却不能自己做栖身之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提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2)《雨霖铃》下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二句从感慨个人的离别之苦,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随顺自然的人生态度。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时政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其三)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长安布衣”是诗人的自称,“布衣”一词反映了诗人绝世独立的清高。

    B. “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C. 颔联写出了诗人看到稚子在风雨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的身影时愉悦的心情。

    D. 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E.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2】(小题2《杜诗详注》说此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请结合尾联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申左第五(节选)

    刘知几

    如谷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与鲁产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安得以传闻之说,与亲见者争先者乎?譬犹近世,汉之太史,晋之著作,撰成国典,时号正书。既而《先贤》《耆旧》……竞造异端,强书它事。夫以传自委巷,而将班、马抗衡;访古老,而与干、孙并列。斯则难矣。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其短一也。

    《左氏》述臧哀伯谏桓纳鼎,周内史美其谠言;王子朝告于诸侯,闵马父嘉其辨说。凡如此类,其数实多。斯盖当时发言,形于翰墨;立名不朽,播于他邦。而丘明仍其本语,就加编次。亦犹近代《史记》载乐毅、李斯之文,《汉书》录晁错、贾生之笔。寻其实也,岂是子长稿削,孟坚雌黄所构者哉?观二传所载,有异于此。其录人言也,语乃龃龉,文皆琐碎。夫如是者何哉?盖彼得史官之简书,此传流俗之口说,故使隆促各异,丰俭不同。其短二也。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奥,如僖伯谏君观鱼……其所引援,皆据《礼经》之类是也。述远古则委曲血课旺如存,如郯子鲁,言少昊以鸟名官……其事明白,非是厚诬之类是也。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如吕相绝秦,述两国世隙……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已也。如二传者,记言载事,失彼菁华;寻源讨本,取诸胸臆。夫自我作故,无所准绳,故理甚迂僻,言多鄙野,比诸《左氏》不可同年。其短三也。

    案二传虽以释经为主,其缺漏不可殚论。如《经》云:“楚子麋卒。”而《左传》云:公子围所杀。及公、穀作《传》,重述《经》文,无所发明,依违而已。其短四也。

    《汉书》载成方遂诈称戾太子至于阙下隽不疑曰昔卫蒯聩得罪于先君将入国太子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遂命执属吏。霍光由是始重儒学。案隽生所引,乃《公羊》正文。如《论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夫子不为也。”何则?父子争国,枭獍为曹,礼法不容,名教同嫉。而《公羊》释义,反以卫辄为贤,是违夫子之教,失圣人之旨,奖进恶徒,疑误后学。其短五也。

    ……校兹五短,胜负之理,断然可知。

    (唐·刘知几《史通》)

    (注)①班、马,即班固、司马迁。②干、孙,即干宝、孙盛。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孙盛,字安国,东晋史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乃龃龉       不协调,差失

    B.郯子       访问

    C.谅非经营草创   构思

    D.无所发明       发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访古老              闻斯行

    B.彼得史官之简书      失强援,不能独完

    C.其语博            扣舷歌之

    D.遂命执属吏          醉则更相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为史论,虽是节选,但考究精核,义例严整,文字简古,议论慷慨,语言简洁扼要却包蕴丰富。

    B.《公羊传》与《左传》丰俭不同,《谷梁传》与《左传》文野各异,而且二传重述经文,依违无所发明,有失圣人之旨,殊不可取。

    C.刘知几认为,《史记》和《汉书》分别呈现乐毅、晁错等人的作品原文,体现了这两本史书的实录精神,左丘明编著的《左传》也有这一特点。

    D.本篇文章通过考量《公羊传》《谷梁传》与《春秋》经旨的契合程度,以经学“理合名教”的标准评价二传,体现了刘知几“以经论史”的治学理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书》 载 成 方 遂 诈 称 戾 太 子 至 于 阙 下 隽 不 疑 曰 昔 卫 蒯 聩 得 罪于 先 君 将 入 国 太 子 辄 拒 而 不 纳 《春秋》 是 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其短一也。

    (2)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已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苏轼《墨君堂记》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新青年》

    身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三位先贤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